郭永麗
為落實國家教育方針,響應與地方產業經濟對接政策,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打造特色專業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校主動適應教育供給側改革,以地方特色主導產業集群為導向構建專業集群,保質保量開展學科專業集群化,明確發展方向,加大學科專業集群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設備等軟硬件投入建設,使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緊密銜接,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積極向應用型轉變,“按需重組人才培養結構和流程,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置,形成特色專業集群”。2016年5月,山東省召開了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新聞發布,在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系列重大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包括將重點扶持6所左右省屬高校和20個左右優勢學科爭創國內一流等消息。根據方案,未來五年,山東應用型大學建設將突出強化學校特色,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優化升級、經濟轉型發展緊密對接,推動一批特色專業和若干所大學向高水平應用大學發展。適應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專業群。
2019年7月23日,山東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公布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的通知》,確定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智慧商貿專業群、信息技術應用專業群、食品冷鏈品控專業群,山東交通職業學院的汽車車技術服務專業群、現代物流專業群、現代航海專業群等,山東職業學院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群等60個專業群為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
2020年9月18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關于提質培優建設濟南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實施方案》政策解讀中指出:“力爭到2022年,打造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2個5000億級產業集群,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2個2000億級產業集群力,四大支柱產業集群規??偭窟_到萬億級?!彪S著濟南市產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勢必為廣大職業技能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
產業集群可以產生規模經濟效益以及范圍經濟效益,也可以體現空間范圍內市場交易成本的降低,幫助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提升市場整體競爭力,也有利于濟南市構建區域發展獨特的競爭優勢。同時,產業集群的大力發展也給高校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各高校應該抓住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的紅利,設置符合產業集群的專業集群,將相同或者相近的學科知識體系的關聯專業進行調整或者重新組合,形成多專業相互融合和鏈接的專業集群。 優化創新,形成有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為市場培養可接受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與市場接軌。但是在高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專業集群和產業集群的協同度存在一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第一,重專業集群設置的數量輕質量。學科知識體系要有內在的關聯性,關聯性是高校專業集群化的邏輯起點,然而部分高校將一些不相關的專業拼湊起來,重視專業集群數量,專業集群的數量與規模應依據學科基礎、產業結構、專業優勢等決定,同時要對接產業集群社會需求,應重視專業集群的質量,助力產業集群的發展。
第二,學科結構需完善,專業發展不平衡。目前濟南重點發展的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產業金融、現代物流、醫療康養、文化旅游、科技服務十大產業。部分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幾乎沒有涉及這些地方政府重點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學科群與地方經濟的交叉融合不足,培養的畢業生技術能力與社會需求脫節,需要進一步完善學科結構。
第三,高校缺乏專業集群的高水平師資團隊和教學條件。專業集群是把將具有相同或者比較相近的學科知識體系的相關專業調整和重組,從而形成相互融合和聯接的專業集合,所以需要高水平的師資團隊和學科帶頭人,同時對學院軟件硬件的教學條件要求也比較高。然而部分高校并不具備這樣的教學條件,“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較低,重大科研成果也較少,實驗實訓設備陳舊,專業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專業集群優勢不明顯甚至停滯不前。
第四,高校之間合作有待加強,辦學成本較高。專業集群應該打破高校之間各自為政、分散辦學的局面,加強合作,聚集資源,節約辦學成本。高校重視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對接,加強校企合作,產學研辦學的同時,也應該開展校校之間的合作,學校管理體制亟需改革,突破各自為政的局面,發揮優勢高校領頭羊作用,激活地方專業的凝聚力和規?;?,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專業集群對產業集群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隨著高校的專業集群的建設和教育規模的擴大,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同時,高校教育的發展,不斷衍生出新的知識,促使其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所以,專業集群和產業集群相互影響,專業集群為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地方產業經濟發展也對高校專業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推動著專業集群規模擴大,產業集群的決定了高校專業集群的結構,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特點、趨勢變動等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推動了專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才培養。
第一,突出高校辦學優勢的同時,以地方特色主導產業集群為導向構建專業集群。緊密圍繞濟南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集群經濟,在一所或者幾所院校中形成優勢專業集群,培養更多符合地方特色經濟要求的人才,推進人才培養的聚集效應,真正實現學生學有所用,投入社會實踐并在產業集群經濟發展中做出貢獻。打造品牌專業,以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重點發展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專業集群。
第二,保質保量地開展學科專業集群化,明確發展方向,優化調整專業結構。以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為依托,探索專業結構優化的時效機制,規范專業集群評價管理體系,監督高校學科專業集群化更好發展并取得真正實效,解決存在的問題,明晰發展方向,科學合理地進行評估,確保專業結構優化的不斷落實和創新。密切聯系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和趨勢,調整適宜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專業結構,積極尋找新專業的增長點。以錄取率、就業率、教學質量、辦學條件等綜合指標考量,重點扶持與產業集群密切聯系的專業學科。
第三,加大學科專業集群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設備等軟硬件投入建設。專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學科帶頭人,需要科研團隊,需要豐富經驗的教學團隊,需要實驗實訓設施設備等軟件和硬件的完善,沒有這些基礎要件做支撐,專業集群很難長足發展。教學團隊的聘用、教學場所的安排、實驗儀器的引進、實訓設施的購買都需要根據學科專業發展和常態化教學考慮,避免重復投入,資金浪費。同時學校之間可以共享資源,比如產教融合、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實驗實訓設備和基地等合作,優化信息資源共享,節省人財物的投入支出。
第四,學校之間錯位發展專業集群,更好地為產業集群服務。高校應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并結合區域優勢和特色產業集群,借鑒產業集群理論,發展優勢專業,錯位發展專業集群。發展適應地方特色經濟的學科專業,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使專業集群互補發展,發展更有優勢的專業,使高校專業建設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建立結構合理、效益顯著、彰顯特色的學科體系,為產業集群培養更優秀的人才。
第五,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緊密銜接,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專業集群需對準產業集群,專業建設要與產業發展相匹配。整合內部優勢資源對應某個或多個產業鏈,融入地方產業經濟,根據市場需求構建校校、校企、校地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多元化辦學模式??梢酝七M企業與學校的聯合辦學,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企業共同參與學校管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培訓,有經驗的企業專家參與到學生教學工作中,產學研相結合,企業與學校共同保障教學效果。
本文重點研究了濟南市優勢產業集群與高校專業群協同發展問題,首先闡述了濟南市產業集群發展的背景以及產業集群與專業集群的聯系。其次,分析了高校專業建設存在重專業集群設置的數量輕質量、學科結構需完善,專業發展不平衡、高校缺乏專業集群的高水平師資團隊和教學條件、高校之間合作有待加強,辦學成本較高的問題。得到一些啟示:突出高校辦學優勢的同時,以地方特色主導產業集群為導向構建專業集群;保質保量開展學科專業集群化,明確發展方向,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加大學科專業集群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設備等軟硬件投入建設;加大學科專業集群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設備等軟硬件投入建設;加大學科專業集群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設備等軟硬件投入建設。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0年度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 “濟南市優勢產業集群與高校專業群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JNSK20C56)的階段性成果。]
(山東現代學院)
參考文獻:
[1] 孫旭.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專業集群建設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 2019(35):21-24.
[2] 徐燕. 產業集群理論對地方高校專業建設的啟示[J].理論探討, 2018(11):159.
[3] 宋玉軍,魏萍.產業集群理論視角下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路徑的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0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