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欣
隨著社會進步、技術革新和新聞業務的不斷升級,媒體融合進入智媒體階段,新聞內容的生產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算法介入新聞業后,打通了新聞采寫內容、渠道和受眾之間的壁壘,互聯網技術重新構建了更為開放的新聞傳播平臺,新聞采寫方式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社會信息的流通量和接觸量。人工智能在媒體新聞內容傳播、寫作和互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新聞采寫在智媒體領域的變革和突破提供了科技基礎。
20世紀至今,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發展,以火箭般的速度不斷轉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近10年來,互聯網技術為中國經濟社會變革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5G為核心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滲入各行各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奇跡:微信重塑了現代社交,支付寶催生了新的付款方式,阿里及京東打破了線下零售幾千年的傳統,在5G技術的快速發展下,算法介入新聞業,人工智能將引領新聞采寫走向“智媒體”的新航道。
“智媒體”是基于移動互聯、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重構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全流程,實現信息與用戶需求智能匹配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受大數據算法的指示,其工作效率的高效性和對外部世界感觀的準確性為新聞采寫的轉變與發展創造了機會,順應了技術和內容融合發展的時代趨勢。當今時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大數據、算法和云計算三項技術基礎,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工智能的理論和方法的新技術,是制造智能機器、可學習計算程序和需要人類智慧解決問題的科學和工程。尤其在新聞采寫領域,便捷的智媒體形式突破了以往新聞采寫典型的傳統思維,內容僵化、手法單一、傳播固化等問題在“千人千面”的人工智能技術面前迎刃而解。智媒體通過內容生產和各類媒體信息共享,立足對新聞采寫過程的開放性、互動性,從新聞內容收集、傳播表達和新聞工作者能力培養等多方面的融合,為渠道分發的精準性、媒體內容的個性化、信息傳播的及時性提供了可能。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征,是智媒體基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發揮優勢并利用人工智能創造新的價值,打通了新聞采寫內容、渠道和受眾之間的壁壘。
長期以來,信息越來越多,用戶得到的信息也越來越混亂,新聞采寫工作也在大量重復的工作中陷入一種模板化的僵局。盡管傳統新聞采寫團隊能夠為互聯網提供內容,但基于Web1.0實現的內容數字化,受眾在門戶網站的海量信息中依然無法掌握內容選擇上的主動權。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恰如其分地緩解了不同受眾對信息需求的差異等問題,有助于海量新聞信息、資訊內容和廣泛用戶的需求之間達成匹配的平衡,使之“有的放矢”。在這種新聞生產和傳播過程的新視角下,智媒體傳播應運而生。
人工智能作為智媒體傳播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在新聞采寫領域,人工智能發揮了它在數據、算法和模型方面的核心優勢——基于用戶個人特征模型進行智能化推薦。包括職業、年齡、性別、興趣標簽等在內的個人數據信息,充分運用了機器學習算法和大數據集合,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傳播模式。
智媒體發展過程中,字節跳動公司旗下“今日頭條”的傳播模式,是智能化新聞信息交流中最具特征性的案例之一。在使用過程中,人工智能分析的結果可以精確地根據個人喜好推送每個人感興趣的信息,用戶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精力搜索內容,高效和智能化是智媒體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今日頭條作者板塊內詳細的分析數據,媒體從業者可以根據不同文章的不同閱讀屬性,考查單個作品受讀者歡迎程度及閱讀完成情況,方便新聞發布者不斷分析相關數據,找到讀者的關注點,從而不斷調整新聞采訪寫作的方向。例如,在閱讀完成情況的分析中,如果讀者閱讀完成度在20%以下所占比例最高,那么在后續的新聞寫作過程中,記者就必須考慮文章是否太長,或是專業詞匯太多,借此有針對性地調整文風。由此可以看出,智媒體不僅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明確的對象劃分,也為傳統刻板的新聞采寫提供了更直觀的解決方案,幫助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找準自身定位,了解受眾群體,從而更好地把握社會動態,有利于規劃新聞采訪未來的寫作方式和傳播途徑。
市面上與“智能寫作”相關的產品五花八門,但大部分只是基于使用者提供的“原文”,檢查校對錯字、潤色文章語法、改變句型結構……這種簡單算法難以運用到專業的新聞采訪寫作過程中,新聞采寫領域豐富的新聞素材和復雜的新聞寫作任務,仍然需要更加智能的技術來實現。
因此,讓計算機代替人來完成簡單的表達和寫作,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對人工智能的期待之一,實現這一愿望需要把“智能寫作”和智媒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工智能可以隨時隨地收集和生產制作新聞,智媒體實時抓取數據,把“在線”轉化為“在場”,然后從大量研究數據中提取所需信息內容,并通過排列、組合形成一個文檔。這樣一個完整的流程,大大節省了新聞采訪寫作的人力投入、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為新聞采寫提供了巨大的便捷。
在消息和快訊的寫作發布上,人工智能的速度優勢尤其明顯,最大程度地體現了新聞的時效性。如果說地震快訊、財經快訊和體育戰報類型的自動寫作較為容易,是因為具體信息明確,內容簡明扼要,只需按照傳統寫作習慣描述數據中蘊含的主要信息,那么在相對復雜的新聞時事和熱點組稿中,則要利用海量的素材為根源,按照時間線索、邏輯脈絡篩選出恰當的內容,挖掘出大數據背后關聯的信息,從而以算法模型組織結構通篇寫作。
以2015年新華社首次采用的機器人稿件撰寫系統“快筆小新”為例,其稿件撰寫流程由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生成稿件、編發四個環節組成,實現了采編業務與技術手段的深度融合。“快筆小新”促進了采編流程的高效和迅速,把新聞記者從淺顯的數據新聞采寫中解放出來,為深度報道和有情懷的新聞留下了更豐富的創作時間。
5年過去了,盡管智能寫作仍然沒有被大規模應用到新聞寫作中,但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市場在不斷接納5G技術的過程中,智媒體寫作對新聞采寫行業將不只是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新聞從業者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
不可否認,在智媒體更加科學化的今天,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學習的模板和素材,在這些規律的熟悉和建設中,智媒體寫作很快就會替代傳統新聞團隊中人類主導的寫作格局,數字技術把新聞采寫領域推向更加智能化的進程中。
這是一個以5G商業化和超級融合、超級連接、超級智能為代表的新時代。我們正處于人工智能的新格局中,媒體的進化從未停止,甚至超越我們的想象。智媒體發展打通了新聞采寫內容、渠道和受眾之間的壁壘,鮮活的互動體驗改變了以往的交流模式,新聞資訊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信息的傳播也不再是大眾媒介單方面的給予。智媒體互動不僅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邊界感和距離感,更站在人工智能改變世界的新風口,為新聞傳播過程帶來了前沿技術上的交互提升。
智媒體是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形態中逐漸演進出來的,這種不斷疊加的媒介形態,借助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支撐,突破了很多形式。盡管人工智能在新聞發布者和讀者之間構建了一個多向維度的交互橋梁,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封面新聞”引入微軟小冰開展的人工智能交互應用中,用戶可以與小冰聊新聞、聊天逗樂,小冰也可以在新聞之后跟發評論,從而在人與機器互動上深度融合。雖然此類聚焦人工智能的對話式新聞早在2017年就被提出,但將新聞以聊天對話的形式展現給用戶的新聞交互模式卻沒有被廣泛應用,這是因為在擬人化對話場景中新聞內容缺乏深度,用戶無法主動挖掘新聞,人工智能技術尚不成熟導致交互受限等。
可見,智媒體時代對新聞采寫領域的沖擊固然存在,但也不意味著人工智能占據著全然優勢。盡管技術為智慧媒體帶來了種種便利,人工智能可以解決新聞采寫領域的許多問題,甚至是傳播對象的選擇與劃分,乃至數據收集和新聞寫作,但它始終無法提出一個問題。因此,現階段,智媒體在需要人機互動的采寫領域只是輔助,人對人的采訪和追問,是新聞媒體必不可少的根本,現場采訪的真實體驗包含著情感的激烈沖突和思想的主觀表達,再“聰明”的人工智能也只是冷冰冰的機器,智媒體中的人機交互遠遠無法觸碰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算法也永遠不能代替人類的思考。
所謂智媒體,不是與傳統新聞采寫領域的博弈,而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技術新的傳播格局、傳播規律上的一種融媒體。面對智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采寫領域的挑戰,內容生產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未來的媒體,如果沒有技術做地基,那些好的內容,有亮點的新聞策劃以及完整的新聞傳播平臺都無法發揮它們的價值。但如果缺少了新聞從業者對內容的挖掘和情感的把握,那些所謂時效性的數據、娛樂性的新聞也只能是碎片化的淺薄信息。只有充分發揮智媒體技術的融合優勢,充分體現內容平臺的定位、屬性、優勢,跟上人工智能技術的時代風口,“采”出真情實感、“寫”出力量溫度,才能找到未來傳播模式中“人類智慧+技術智能”的轉變與發展。
(西藏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郭全中.傳統媒體“互聯網+”轉型思路與配套政策研究[J].南方傳媒研究 ,2018(05):77-84.
[2]趙蓓,張洪忠.2019年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傳媒業的應用與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9(12):23-29.
[3]郭全中.智媒體:媒體融合集大成[J] .南方傳媒研究,2019(03):113-122.
[4]李鵬.都市報融合轉型下一站:“智媒體”[J].傳媒,2017(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