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要: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以其鮮明的導向性、群眾性等特征,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這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擔當也因兼具主持人與評論員等多重身份而越來越立體化,,并肩負著新聞傳播的重要職責。以白巖松等為代表的《新聞1+1》節目主持人以其深厚的專業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應勢而動的能力贏得受眾廣泛贊譽,成為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典范。
關鍵詞:電視新聞 評論類節目 主持人 《新聞1+1》 角色定位
融媒體背景下,作為反映社會輿情和進行輿論監督的重要新聞報道體裁,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主持人是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文化符號,是重要的傳播載體,以白巖松等為代表的《新聞1+1》節目主持人以其深厚的專業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應勢而動的能力贏得了受眾的廣泛贊譽,成為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典范。融媒體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關乎著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質量,關乎著社會輿論的引導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因此,探討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主持人的角色與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
主持人是電視節目的“錨”,直接關系到節目的質量和播出效果,從早期節目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單向傳輸到現在的互動交流,融媒體時代,主持人的媒介角色正在發生著新的改變。在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中,主持人既可以發布信息,也可以發表觀點,兼具主持人與評論員等多重身份,是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關鍵環節。
1.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特征。主持人的特質是由節目賦予的,作為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主持人,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是和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本身的定位緊密相關的。自誕生起,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就以其獨特的報道風格引領熒屏,它是新聞評論員、評論集體或電視機構對當下社會上的焦點或熱點話題發表意見和態度的節目形式,具有典型的社會性、指導性及政論性特征。它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社會的晴雨表,宣傳著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透視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不僅要承擔發布信息的功能,更要啟迪受眾,服務于民,表達人文關懷,揭示時代的精神特質。鑒于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重要作用,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曾為央視王牌新聞評論節目《焦點訪談》題詞:“監督輿論、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可以看出,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在促進社會公正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性。
2.主持人在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中的重要角色。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庫利認為,傳播是人際關系成立的基礎,同時又是人際關系發展的機理,即傳播是一種人際性的社會性活動,社會機體的運作離不開人際傳播。物質媒介的介入讓純粹的人類傳播發展為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前者互動方式比較直接,對傳播方的影響比較大,后者因為物質媒介的介入,主要表現為間接社會互動,人際傳播效果要遠遠大于大眾傳播效果。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關注國計民生,引導社會輿論,具有一定的嚴肅性,而主持人的出現容易給受眾帶來親切感,消除了物質媒介的冷漠,有利于跨越媒介帶給受眾的距離感,讓媒介與受眾雙方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從而提升大眾傳播效果,是大眾傳播“回歸人際性”的體現。在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中,主持人擁有展示自我個性的空間,可以進行客觀、真實的新聞價值判斷,也可以展示過人的思辨能力,是主持人,也是評論員,可以談笑風生,也可以穩重大氣,主持人的個性風格是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白巖松的深刻睿智、崔永元的幽默風趣、敬一丹的親切和藹等都是主持人不同個性風格的代表,他們通過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深厚的內涵感染著受眾,架起了大眾傳播與受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二、《新聞1+1》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探析
《新聞1+1》創辦于2008年3月,是央視的一檔時事新聞評論類節目。節目突破了原有的新聞播報范式,先是采取“1+1”即一位主持人與一位新聞評論員的雙人談話方式,之后發展為一位主持人的“新聞+評論”模式,主持人主要為白巖松和董倩。節目深入觸及了國計民生領域的敏感議題,充分發揮了圖像評論的功能價值,追求新聞的精度、純度和銳度,得到了受眾的廣泛認可,而以白巖松等為代表的節目主持人更是以其獨到睿智的見解、親切隨和的人格魅力成為節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贏得了受眾的一致好評。
1.“舉旗幟”,以明確的政治導向引領受眾。價值引領是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重要目的,因此政治素養是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基本素養,中心議題一旦失去了政治站位,評論的意義也就無從談起?!缎侣?+1》重在解讀時事政策、公共話題以及突發事件,觸及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議題敏感且架構宏大,主持人只有謹記自己是黨和人民喉舌的職責,并具備深厚的政治素養,才能在還原事實的同時,又不忘“舉旗幟”,發揮好國家媒體的責任感。比如,在《臨界點:中日關系圓桌論壇》這期節目中,雙方嘉賓圍繞自身的立場激烈的交鋒,不同信息的碰撞、不同觀念的沖突,讓話題從多層面展開,如何控制現場,如何激活嘉賓的談話欲望,如何將瑣碎的談話組合串聯成富有邏輯的關系,都是對主持人綜合素養的考驗。當《新聞1+1》節目主持人引導雙方嘉賓以拉手的姿態作為結束時,這其實是從新聞控制的層面來讓受眾理性看待中日關系,是在媒介層面上建構政治意義。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只有具備牢固的政治根底、理論根底以及深厚的專業素養等,才能在現場應付自如,游刃有余。
2.“展形象”,用強烈的個性魅力感染受眾?!懊浇榧慈说难由臁?,電視是人感官的延伸,作為受眾和電視媒介之間最直接的溝通橋梁,主持人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受眾對節目的直觀感受,受眾往往會因為信任他的話語而喜歡上節目。《新聞1+1》節目自開播以來就憑借其鮮活的時代氣息、獨到的表達方式贏得受眾的追捧,節目的擔當主持白巖松更是以其廣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等鑄就了“白巖松風格”,在一定程度上,白巖松已經成為節目的符號象征。他反應機敏、言語犀利,溫和中不失嚴肅,恭敬而又睿智,具有很強的個人魅力。在節目主持中,他往往直切要害,讓受眾直接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同時,他還善于使用“比如……”“像……”等有方向感的用語來引導別人思考問題,通過一連串的排比問句來增強震撼力;他將節目主持人與新聞觀察員的兩種角色巧妙地融合起來,既能以新聞觀察員的視角來客觀評價事件,引發受眾思考,又不忘主持人的身份,以專業的主持素養確保節目的完整性與連貫性。溫和的語氣、犀利的態度、義正辭嚴的表達方式不僅是白巖松所展示的個人形象,更是《新聞1+1》節目氣質的傳達。
3.“聚民心”,以真誠的人文關懷打動受眾。《新聞1+1》以百姓所關注的事物為切口,選題多是網絡上熱議的且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話題,網絡話語與官方話語在這里得以匯合。在這種語境下,主持人就要能夠充分做到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各個利益群體的情感訴求,善于用真誠的人文關懷打動受眾。節目善于從民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將宏大的社會新聞轉化成“和我有關”的小事情:在選題方面,善于選取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如網購造假、校園戀愛以及住房租賃等,想百姓所想,如2019年12月所播出的關于“農民工討薪難”的問題,就深刻關乎到農民工的切身利益,節目播出后得到強烈的社會反應。在該節目中,主持人的人文關懷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積極引導受眾進行深層次思考,比如,針對網絡上各種暴力事件,主持人既能夠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情感需求,還能借助正確輿論的引導作用讓非理性的網絡聲音得到自我修正,讓受眾能夠理性思考,這才是高層次的人文關懷。更難能可貴的是,以白巖松為代表的《新聞1+1》主持人還格外注意避免關懷傷害,在反應弱勢群體問題的同時,也注意不讓他們陷入尷尬的境地。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細節讓受眾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也正是主持人真誠的人文關懷讓節目成為匯聚民心的海洋。
三、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節目之間的競爭日益白熱化,主持人的角色定位直接關系到節目的質量,從對《新聞1+1》節目主持人角色的分析中可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在引導社會輿論、傳達節目氣質以及表達人文關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新形勢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越來越立體化,既是專業的主持人,也是犀利的社會評論家,還得是地道的民生專家,只有這樣才能在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中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1.專業的主持人。不管媒體環境如何變化,過硬的專業素養永遠是主持人的立身之本,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專業素養包括深厚的政治素養、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等。首先要將黨性原則當作所有工作的基本原則,堅定政治立場,從思想上到行動上都和黨中央保持統一,這樣才能以正確的政治導向引導受眾。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因此,作為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主持人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更新知識結構,這樣才能在節目中游刃有余。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專業素養還體現在對語言藝術的運用上,主持人不僅要掌握好語言規范,力求表達準確,還要具備一定的話題引導能力,從話題導入方式到話語的推進都要注意語言技巧的使用。白巖松在他的書《痛,并快樂著》中寫道,“出口成章是對主持人口才的最佳評價”,但白巖松今天在公眾面前的專業素養卻是他20多年努力積累與歷練的結果,主持人專業素養的提高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積累和學習。
2.犀利的社會評論家。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主持人是節目的樞紐,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不僅要能從宏觀上把握事態,還要善于尋找相應的切入口來深入分析事件,既要善于挖掘新思想和新觀念,還要能夠引導討論和闡述觀點。這就需要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具備很強的社會洞察力,能夠厘清復雜事物的因果關系,并指出問題的本質。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只有成為一個“犀利的社會評論家”,深刻解讀各種社會現象,才能和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總體格調相稱,并以其獨到的見解和精辟的分析提升節目的含金量,從而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
3.地道的民生專家。服務于民是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意義所在,節目所評述的話題都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關的,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老百姓理性思考,并努力解決老百姓生活中的“痛點”及“難點”問題。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要能夠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善于站在老百姓的立場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充分反映老百姓的呼聲。一方面在發表評論時要注意論述的貼近性、相關性和體驗性,多從老百姓身邊的事入手,多選擇能夠引發共鳴的典型案例,讓老百姓感覺和“我”有關;另一方面要注意語言表達方式的運用,力求簡潔明了,將深刻的道理通俗化,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讓老百姓喜歡聽,也聽得懂,并能夠引發老百姓的深層思考。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只有深入生活,關注民生,充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要求,才能成為一名“地道的民生專家”,也才能發揮好大眾媒介與老百姓之間的橋梁溝通作用。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崔美琴,張紅霞.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探究——《以新聞1+1》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9(03).
[2]劉博偉.淺析主評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對主持人的綜合要求[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04).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