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房娜娜 趙俊俊
摘?要:以陜西煤業并購重組案例為研究對象,運用相關理論分析了并購重組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機理,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陜西煤業并購重組過程及實施的財務效果。研究發現:并購重組促進了陜西煤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利用資本市場助力產業發展、加大能源對外開放等促進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煤炭企業?并購重組?轉型升級
一、引言
資本市場的日漸活躍以及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企業之間并購重組成為一種必要并且普遍的發展趨勢。煤炭資源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基礎能源,其行業內的并購重組能夠推動煤炭企業轉型升級,從而促進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以煤炭行業為首的高耗能產業已不再符合國民經濟調整以及轉型升級的趨勢。因此,大型煤炭企業并購重組既是自身發展需要,也必將是行業常態?;谏鲜龇治觯疚耐ㄟ^對陜西煤業并購重組案例的過程及其實施效果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并購重組是實現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主要路徑,煤炭企業應當加大力度推進。在此基礎上,文章從資本市場助力產業發展、能源對外開放等方面對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提出建議。
二、案例分析
(一)并購方基本情況介紹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以下簡稱“陜煤集團”)是陜西省政府在西部大開發這一戰略背景下,為了充分發揮省內煤炭資源的優勢,整合各個地區煤炭資源,調整產業結構,于2004年2月正式成立的省屬大型能源化工企業。期間經過多次重組劃轉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集團公司已經形成了以煤炭開采為基礎,以煤炭化工為主導的相關多元化產業格局。
陜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煤業”)作為陜煤集團的控股子公司,于2008年12月,由集團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并聯合長江三峽集團公司、陜鼓集團等單位發起設立,陜西省國資委為實際控制人。2014年1月28日,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1]。依靠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區位條件以及相關政策優勢,陜西煤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管理水平,在安全、綠色發展道路上愈走愈遠。
(二)陜西煤業并購重組過程
2015年,由于傳統能源行業產能過剩以及煤炭需求量不足等因素影響,煤炭價格出現滑鐵盧式下滑。據公司發布的2015年度財務報告可知,公司在2015年歸屬凈利潤虧損接近30億,但在此后的幾年中陜西煤業的凈利潤不僅扭虧為贏,還實現了階段性的增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另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司在2014年至今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并購重組。
公告顯示,陜西煤業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進行了兩次重大的資產重組。首先,由于白水煤礦、徐家溝煤礦等處于持續虧損狀態,陜西煤業為了提高資產質量、增強盈利能力,在2015年11月發布公告稱將相關股權或資產及負債出售給陜煤化集團。截至2015年9月30日.
2016年3月,為了剝離資源賦存條件差、剩余資產儲量不足且持續虧損的部分煤礦,陜西煤業發布公告稱擬將其持有的蒲白礦業、澄合礦業、韓城礦業三家礦業公司各100%的股權以及銅川礦業擁有的金華山煤礦和東坡煤礦等資產和負債轉讓給陜煤化集團或其下屬公司。此外,由于文家坡礦業資源儲量高,開采成本較低,因此陜西煤業從陜煤集團收購了文家坡煤礦51%的股權。截至2015年12月31日,并購雙方標的資產的財務狀況如表2所示:
由于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煤炭價格逐漸回暖,因此煤炭企業有一定的閑置資金投資于資本市場。因此,為了解決傳統能源企業業務渠道和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陜西煤業于2017年8月公告稱擬出資8.54億元向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簡稱“財務公司”)增資,增資后陜西煤業對財務公司的出資高達人民幣9億元,占總資產的份額達30%。
在此之前,陜西煤業經營周期較長,業務結構比較單一,但是他們對國家能源未來發展的規劃卻十分清楚。隆基股份作為新能源領域比較優質的企業,并且其所處的光伏行業前景一片光明,因此陜西煤業從2017年開始對隆基股份投資,至2018年1月,共持有99,699,543股股份,占隆基股份總股本的5%。隨后,為了整合公司資源,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陜西煤業于2020年3月和10月分別進行了兩次并購重組,交易完成后,陜西煤業將成為煤層氣公司的控股股東。自此,陜西煤業通過不斷并購重組,實現了由能源生產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的轉型,也促進了整個行業內的轉型升級。
(三)陜西煤業并購重組的財務效果
從陜西煤業以往的經營分析情況來看,該公司96%的主營業務收入都來自煤炭采掘。據公司發布的年度財務報告可知,陜西煤業在2015年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大約虧損29.9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14.09%。期間經過2015年及2016年兩次并購重組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陜西煤業成功成為2016年的扭虧王。如表3所示,該公司在2016年產生的凈利潤為27.5億,相比2015年增加了57.4億元。但其業績增長真正提速是在2017年之后。這一年陜西煤業實現的歸屬于普通股的凈利潤為104億,較2016年的27.5億翻了4倍左右。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陜西煤業在2017年開始投資了隆基股份。
如表4所示,從2020年3月以來,隆基股份的總市值先后超過了1000億、2000億和3000億元,其2020年半年度財務報告顯示,陜西煤業直接持有隆基股份的比例達到3.88%,如果按照隆基股份3000億市值來算,陜西煤業的直接持股市值已經達到了116.4億元,其相對于自身900億元人民幣的總市值來說,這樣的持股比例大約為總市值1/8。
(四)并購重組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機理
并購按照行業關聯性來劃分,可以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三種類型。因此,并購重組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內在機理也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取得規模效應、提高產業集中度為目標的橫向并購。企業之間通過并購可以實現從競爭走向合作的轉變,在促進資源互補的同時提高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陜西煤業在自主剝離煤炭資源匱乏、開發成本較高的部分煤礦的同時積極取得資質較好的煤礦就是對生產要素的進一步整合。
二是以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為目標的縱向并購,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聯系因為并購而變得更加緊密。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進行分析,縱向延伸是以“微笑曲線”的最底端為起點,分別向左側的研發技術端和右側的品牌以及服務端進行擴展[2]。隨著國家對傳統能源產業的政策支持以及自身對技術創新的迫切需求,包括煤炭企業在內的傳統企業應當重新定位客戶市場、實現企業生產的智慧化、信息化,以促進企業內部轉型升級。
三是以多元化經營和提升綜合實力為目標的混合并購,即企業在原有主業的基礎上進入新的領域或者直接剝離原有主業,直接進入全新產業。由于并購雙方可能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因此可以發揮各自優勢,在帶來企業價值增加的同時也能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結論與建議
(一)推動煤炭產業智慧化、信息化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加速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突破和應用[3]。我國目前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處于于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回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主要表現在企業開采、運輸過程中缺乏自動化裝置、煤炭行業安全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著煤炭產業智慧化、信息化擴展。因此,要積極打造物聯網平臺,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來帶動行業內智慧化、信息化拓展,從而促進煤炭企業轉型升級。
(二)利用資本市場助力煤炭產業發展
借力資本市場是煤炭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也是優化資源配置、調整資本結構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國目前的傳統能源企業與資本市場的契合度較低,這種行業中低程度的資本化不能和我國能源企業的優秀業績相匹配[4]。因此,各企業要合理運用資本市場助力煤炭產業發展。首先,應該把握并購重組這一政策機遇,將資本市場作為煤炭行業兼并重組的推動力。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大對煤炭企業并購的資金支持力度,同時也要鼓勵傳統的能源行業通過兼并重組、股權劃撥等方式剝離落后產能,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其次,提高主業經營績效,加快資本與產業之間的雙向互動。最后,各煤炭企業還應該加快上市進程,推動企業資產資本化。
(三)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大能源對外開放力度
能源革命中強調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表明目前我國在能源發展方面的緊要任務是加強國際之間的戰略合作,實現開放環境下的能源安全。“一帶一路”作為致力于亞歐大陸及其附近海域的互通互聯和促進沿線各國自主、可持續發展的偉大戰略構想,已經成為我國煤炭企業走出去的最好切口[5]。當前,國內煤炭產業正處于供給側改革下傳統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大能源對外開放力度是當前市場條件下推動我國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全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四)注重人力資本在煤炭企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人力資本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人力資本對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機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人力資本的增加使其存量趨于穩定狀態,能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6]。煤炭工作人員收入的不斷增長和能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快了新能源產業的研發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使煤炭產業發展更加標準化、專業化。這種專業化運營能夠打破壁壘,推動煤炭行業內部結構的轉變。其次,人力資本結構的變化能夠推動行業轉型。提升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比重,能夠激發煤炭產業動能,通過科技創新逐步完善行業發展方向,加快煤炭企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曹建安,李梟姬,張曉棠.資源稅費改革與“營改增”對煤業稅收負擔的影響——基于陜西煤業分析[J].煤炭經濟研究,2018,38(01):75-79.
[2]胡雅蓓,鄒蓉.新常態下碳減排與經濟轉型多目標投入—產出優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08):1066-1073.
[3]孫柏林.國內外區塊鏈技術概況及其在制造業中的應用[J].自動化博覽,2018,35(07):48-53.
[4]馬素娟.淺談資本市場與煤炭企業轉型發展[J].企業導報,2012(15):115.
[5]譚永新.“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煤炭企業對外發展探討[J].中國煤炭,2018,44(08):167-171.
[6]楊超.我國地區間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本文系“延安市社會科學專項資金規劃項目,基于培育和推進企業上市的延安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9BJJ19)”;陜西省教育廳教學質量工程項目“高級應用型會計專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項目編號:2014016)”;延安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業財相融案例教學的MPAcc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8013)”;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課題“陜西上市公司發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0KRM75)”階段研究成果〕
〔王曉軍(通訊作者)、房娜娜、趙俊俊,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