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中國知網1998-2021年收錄的1243篇都市圈研究的CSSCI論文,采用文獻計量法對國內都市圈研究的主要特征進行回顧并揭示其熱點及趨勢。結果顯示:第一,都市圈主題文獻數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高產作者以羅守貴、高汝熹、孫久文等10位為代表,研究機構以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科研院所為主;第二,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化等主題詞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第三,高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群等主題是近年來我國都市圈研究的前沿方向。
關鍵詞:都市圈?CiteSpace?熱點?趨勢
都市圈建設是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其要求是突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在區域內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的整合,從而縮小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1]。因此,都市圈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但缺乏對其研究進展的分析。為了深入了解我國都市圈的研究現狀和熱點趨勢,本文將對都市圈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梳理,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一、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的CSSCI數據庫,為了更好地體現我國都市圈研究在近年來的發展脈絡與前沿動態,以“都市圈”為主題進行精確檢索,檢索時間為2021年2月1日,共檢索出1245篇論文,并對會議、報紙、評論、報告等無關文獻進行人工篩選剔除,最終得到1243篇論文。同時,借助由美國德雷克賽大學陳超美團隊在2004年研發的文獻計量分析軟件CiteSpace[2],利用都市圈相關領域的核心作者、研究機構、高被引文獻及關鍵詞等方面的信息,識別并展示當前我國都市圈研究的現狀、熱點及趨勢。
二、我國都市圈研究現狀
(一)發文時間分布
都市圈相關文獻的發布時間和發文量是衡量其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能夠展現出特定時間內的研究成果產出情況。1998-2021年我國都市圈主題研究的論文數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見圖1)。具體而言,都市圈相關論文最早開始于1998年對重慶在長江經濟金融合作帶中地位與作用的研究[3];在2009年出現了一個峰值(95篇),其原因是在2008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粵港澳力爭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到2020年達到最高峰(111篇),究其原因是在2019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都市圈的概念,同時,在2020年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以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為抓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極大地激發了學者們的對于都市圈領域的研究動力并為學者們提供了研究導向。
(二)發文作者與機構
通過對都市圈相關研究的發文作者和發文機構進行分析,能夠清晰呈現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和機構。表1列出了1998-2021年我國都市圈研究發文量前10的作者和機構,其中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羅守貴教授(11篇),其也是國內較早開始研究都市圈問題的學者之一。同時,發文量較多的高汝熹(10篇)和孫久文(10篇)也都是較早進入都市圈領域的學者。進一步分析發現,都市圈領域的學者合作度較低,主要以個人研究為主,研究者之間聯系較少。
此外,1998-2021年我國都市圈研究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是南京大學(61篇),主要研究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其次是北京大學(52篇)和上海交通大學(48篇),分別圍繞京津冀都市圈和長三角都市圈進行研究,這表明研究機構的區域性較強,合作較少。
(三)高被引文獻統計
高被引文獻是衡量都市圈領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評價指標。表2列出了1998-2021年我國都市圈研究高被引文獻排名前10的信息。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是張京祥等的《論都市圈地域空間的組織》(501次),其次是張偉的《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規劃探討》(332次)和王桂新等的《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區域模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301次)。張京祥等在其論文中總結了城鎮群體空間演化的基本規律,并對都市圈的概念及形成機理進行深入分析[4]。張偉在其論文中對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進行探討,指出都市圈是當前新城市區域規劃的主要代表[5]。王桂新等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對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區域模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剖析[6]。
三、我國都市圈研究的熱點與前沿
(一)研究熱點
通過關鍵詞分析能夠把握都市圈領域的研究熱點、知識結構和發展方向,對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能夠在文獻中提取出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詞頻的高低分布,可以發現該領域的熱點,判斷發展動向。表3列出了1998-2021年國內都市圈研究前10個高頻關鍵詞,排名前3的高頻關鍵詞分別是都市圈(289次)、城市群(70次)、城市化(50次),這表明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化是都市圈主題的研究熱點。此外,按照都市圈研究的關鍵詞中心度的大小排序,位于前3的關鍵詞依次為都市圈(0.55)、城市群(0.21)、中心城市(0.13),這表明上述3個內容為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二)發展趨勢
通過分析突發性關鍵詞能夠揭示一段時期內我國都市圈的熱點,并有助于厘清該領域不同階段的研究重點。表4列出了1998-2021年我國都市圈研究關鍵詞突現排名情況,按照突發性關鍵詞強度大小排名前3的關鍵詞依次是“高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京津冀”。從時間維度來看,2005年以前的突發性關鍵詞主要是“城市化”“都市圈規劃”“科學發展觀”,都市圈建設最早是為了緩解人口集中與中心城市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2005-2015年的突發性關鍵詞主要是“京津冀”“南京都市圈”“協同發展”“產業布局”,這個時期是南京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設與發展階段;2016-2021年的突發性關鍵詞主要是“新型城鎮化”“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這一時期學者們更加關注都市圈對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作用以及大都市圈的高質量發展;從影響時周期來看,“新型城鎮化”影響時間最長,達7年,其次是“區域經濟”和“南京都市圈”。中國學者對都市圈的關注從傳統都市圈向現代化都市圈轉變,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軍,都市圈作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和推動跨區域聯動發展的重要途徑,將持續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未來我國對于都市圈的研究將更加關注城市群和高質量發展的探索。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出發,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中國知網CSSCI數據庫中關于都市圈領域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第一,1998-2021年都市圈主題研究發文數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經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以上海交通大學的羅守貴和高汝熹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孫久文等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同時形成了以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為核心的研究機構,而張京祥等的《論都市圈地域空間的組織》和張偉的《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規劃探討》是目前該領域研究的重要文獻;第二,通過關鍵詞分析發現都市圈、城市群以及城市化等主題是國內學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其中都市圈的研究則是重中之重;第三,通過突發性關鍵詞分析表明高質量發展和城市群等主題則是現階段以及未來我國都市圈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升級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培育現代化都市圈以推進新時代大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所在。都市圈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到經濟學、地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環境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未來還需要更多的學者從不同學科的角度關注該領域。因此,應加大對都市圈熱點領域的深入研究,圍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重要領域,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為推動城市群主體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原新,唐曉平.都市圈化:一種新型的中國城市化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4).
[2]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
[3]黃信標,肖望.重慶在長江經濟金融合作帶中的地位與作用[J].金融研究,1998(01).
[4]張京祥,鄒軍,吳啟焰,等.論都市圈地域空間的組織[J].城市規劃,2001(05).
[5]張偉.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規劃探討[J].城市規劃,2003(06).
[6]王桂新,潘澤瀚,陸燕秋.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區域模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2012(05).
(胡敬,新華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