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晴 吳曉璐 尚云
摘要:新時代,課程思政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筆者針對課程思政教師存在的內涵不清晰、思政元素不明確、思政元素不會融入等問題,從“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入手提出解決課程思政中教師現存問題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教師 課程思政建設 意識 能力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確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已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后簡稱《綱要》)的正式出臺,如何實施課程思政,已成為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所謂“課程思政”是指在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實現既教好書又育好人。筆者認為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教師是主體,是最關鍵的環節,教師是否認同課程思政這個任務使命,決定著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目標是否能真正落實,具有利國利民的重大意義。
一、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即新高教40條)中明確指出,“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顯著的精品專業課程,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堂,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可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師是關鍵。此外,在高校教育中存在“4個80%原理”:即在學校中80%以上的教師是非思政課教師、80%以上的課程是非思政課、學生80%以上的精力投放在專業課上,超過80%的學生認為對其人生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專業課教師。所以,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上,僅靠思政課教師是不夠也不可能來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還必須把思政課之外的所有教師充分調動起來,與思政教師形成協同育人的“共同體”。只有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讓所有教師都明確自己所擔負的育人責任,改變課程教學重知識傳授輕育人培養的現狀,將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做為檢驗“立德樹人”成效的根本標準,才能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將全面協調育人落實落細。
二、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的現存問題
縱觀當前各高校的情況,發現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就教師層面而言主要表現為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畏難情緒嚴重,具體表現為:有些老師還沒徹底明白到底什么是課程思政?不清楚“課程”與“思政”的關系是什么?到底哪一個是課堂教學中心?不清楚“思政元素”到底有哪些?不清楚怎么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擔心進行課程思政會失去學生,并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等等。對此,《綱要》明確指出:“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可見,解決課程思政建設教師的現存問題應從“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入手。
三、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的思路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專業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
(一)不斷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
(1)教師要有“大思政”的格局和視野,不要把“思政”狹隘化、機械化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核心涵義可概括為:通過課程目標、內容、結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一步彰顯教書育人的責任。因此,所有課程都具有價值引領、知識教育、能力培養的多重功能,是育人和育才的統一。所有教師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構建全員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教師應注重順其自然的隱性教育
課程思政強調“育人細無聲”的價值引領,反對生搬硬套,兩張皮現象。主張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自然接受思政元素,既不能以犧牲專業課教學為代價,也不能改變專業課程的本來屬性,更不是要把專業課改造成思政課模式或者將所有課程都當成思政課程,而是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取向,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育人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實現思想價值指引。
(3)教師要先于學生感知思政溫度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課程思政要靠教師去落實,它檢驗的是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以及教師的人格修養。國家對教師提出了“六個要”的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清華大學著名的張學政教授就非常注重身教言傳,立德樹人,其治學之嚴謹已到了令人震撼的地步。他常說教師要“身教重于言教”,強調“課比天大”!因此張教授的課程思政成效就十分顯著。
(二)不斷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
(1)教師要不斷提升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
陳寶生部長指出:“課程思政就是專業課和真善美的結合”。人類的專業知識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每一門專業課里都天然地蘊含著真善美的元素。課程思政不是給課程做加法,而是要挖掘課程本身內含的思政元素,通過高度的融合提升課程的育人成效。
一般來說,課程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有兩類:一類是通用的思政元素。如做人做事的道理,三觀的塑造,理想信念,科學思維,社會關愛,人格修養,奮斗精神,思想引領等等;另一類是獨具特色的思政元素,一般帶有地域性的或職業性的特點。教師在備課時應勤于思考,發散思維,積極挖掘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并結合學生的、專業的、國家的實際需要精準融入思政元素。
(2)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育人要求是不同的。課程思政注重的是育人細無聲,“融入”強調的是滲透,即要進行隱形正面教育;而思政課程強調的是灌輸,是需要大聲講出來的顯性正面教育。
成功的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融入思政元素時必須要經歷從“混合”到“融合”進而“化合”的過程。教師要先探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然后將這些元素挖掘出來并經過“冶煉”和“提煉”,通過深度加工將其變成實實在在的思政元素,這樣再將其和專業知識緊密融合就自然形成高質量的課程思政金課!
(3)教師還要不斷提升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能力
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門課的內容和特點不一樣,決定了實施課程思政的方法也不一樣。具體而言,應把握以下三點:
一是應實事求是、注重實效。教師應遵循實事求是的教學原則。同一門課、不同的教師融入的“思政元素”是不一樣的。每位教師應將具體課程、具體專業和自己的特長相結合進行選材,尤其要注意切入角度和時機,一定要順其自然,遵循學生學習知識的規律,在學習過程中自然無縫對接思政元素,既不突兀,也不喧賓奪主,真正實現育人細無聲。
二是要創新思維、形式多樣。教師還要講究教學策略,積極創新思維。同一門課、同一個任課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學的方法也應不同。如在融入“誠實守信”時,面對經濟類的學生可用分析做假賬的后果來強調要始終保持誠實守信的職業初心;面對管理類的學生可用對學生論文進行查重的數據分析來強調要注重養成誠實守信的學術素養等等。其實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如案例熏陶、榜樣示范、實踐啟發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學情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是要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教師應密切關注社會和時代的變化,注重德育的時效性。“思政元素”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同一門課、同一個任課教師、在不同的時間段,實施課程思政的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加以改進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用鮮活的事例去吸引人、打動人。教師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學生也不能一心只讀圣賢書。教師要加強對多元化思想和輿論以及伴隨網絡和社交媒體成長的00后學生的研究,在課程中做到精準思政,科技思政,國際思政。
教師還要學會順勢而為、借勢發力。教師要自覺關注、研究國家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大政方針,結合國情、世情的特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制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些剛性要求,落實于每門課程,通過課程思政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基金項目:2019年度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9GY05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2]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
[3].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