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笙簫演奏藝術這一話題,首先對笙和簫的歷史發展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又通過分析三位不同地區的笙表演藝術家的主要成就以及藝術風格,對中國笙表演的區域特點進行了闡述。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笙簫表演藝術的統一美,本文簡單說明了點線面思維在笙簫演奏中的應用原理,最后通過對目前笙簫表演藝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笙簫表演藝術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原則,以希望笙簫演奏藝術能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笙簫演奏? 表演藝術? 技巧運用? 問題分析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081-0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笙和簫都是我國傳統的演奏樂器,經歷了千年的發展,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笙簫演奏因其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基,其中蘊藏的中國特色和民族文化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在現代音樂文化大融合的年代,如何正確的發展笙簫表演藝術,真正體會到笙簫演奏的藝術魅力是我們必須要研究的問題。
一、笙簫的歷史發展
最開始的笙是用葫蘆制成的,后來隨著手工技術的發展,笙開始用木斗制造,再到后來人們為了追求音色的質量,將笙身的材料換成了銅材料,簧片的材料也發生了改變。笙的音色比較細膩柔和,比較適合輕緩類型的曲子,獨特的音調組合會給聽眾一種虛無縹緲地神圣感,給聽眾帶來極致地審美體驗。
笙的結構是在不斷變化的,尤其是建國以來的簧管數的變化,都體現著人們對笙演奏音質的不斷追求。增加簧管數可以增加笙的演奏音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笙演奏時的音量。因為笙的發聲主要是靠簧管的振動,如果加裝上擴音管,在擴音管的作用下,笙內部會產生二次共鳴,極大提升了笙的表現能力。現代的笙樂器中,大部分都有加裝擴音管,三十六簧或者三十八簧的笙是在所有簧上加裝擴音管,因此聲音洪亮,但是高音和低音的音量比例并不是很理想,三十七簧的笙只在高音區加裝擴音管,因此高低音比例平衡,但音色不統一,總之,各有優缺。
在21世紀的改革浪潮中,笙更是吸收了西方樂器的優秀特點,成功進行了改造。傳統的笙演奏時是演奏者通過對氣孔的操作實現音的轉化,但是由于笙的簧管較多,容易漏氣,演奏過程中如果音過多,就會出現演奏者越吹越費力,限制了笙的表現能力。通過將笙進行類似波姆的,將按孔式發生變為按鍵時發聲,完美的解決了漏氣的問題,但是這也使得不少的演奏手法無法使用,例如抹音、揉音等藝術手法就不能通過按鍵式的笙表現。
簫也是我國古老的一種樂器,就目前的研究來說,普遍認為骨哨是簫的鼻祖。它與笛類似,在古代通常把現在我們說的笛簫看為一類,直到唐朝才分為橫吹為笛、豎吹為簫。簫的種類繁多,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簫都各有特色,洞簫、琴簫、玉屏簫等等都是簫比較有名的種類,由于簫多是以竹制成,因此其聲音婉轉空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笙簫演奏的藝術特點
(一)適合多種風格演奏
笙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能力,能夠使用多種風格的藝術作品。從古自今,笙簫都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可以獨奏,可以重奏,可以配合我國傳統的樂器,也可以配合西方的多數經典樂器,在現代的歌劇表演舞臺或者生活通俗流行音樂中都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
80年代以后,許多新創作都喜歡中西結合,這些作品是以中國音樂素材為主要內容,再運用西方獨特的作曲技巧和手法,將中西方音樂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將笙簫演奏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不光是中國,西方許多音樂作家同樣也將目光放到了笙簫身上,極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現力。隨著音樂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視野逐漸開放,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越來越多的作家參與到笙樂曲的改造和創作工作當中,為笙能融入到更多風格的作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笙簫的主要風格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民族風格,我們在提倡創新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對傳統的批判性繼承,不能讓歷史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是我們在鑒賞笙簫藝術時必須要堅持的原則。上述談到的中西方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笙簫表演藝術的多方位發展,但盲目的崇拜西方表演藝術,將西方的音樂文化強加到笙簫表演中,這是我們不可接受的,然而事實證明,已經有不少的傳統被西方的文化同化,這是我們的一大損失。
(二)多種多樣演奏手法
笙簫的演奏已經經歷了歷史的反復提煉,幾千年的沉淀后已經形成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演奏手法。就笙演奏來說,笙的演奏需要口舌和手的配合,口舌技巧種類繁多,例如常見的吐音、碎吐、顫音、鋸氣等等,同樣指法也十分多樣,抹音、歷音、打音等都是在演奏中極具表現力的手法。這些豐富的演奏技巧在演奏者的使用下可以使音樂變得更加生動,更加立體,也就增強了笙簫表演的藝術性。
三、藝術大家對藝術發展的努力及地域藝術特點
(一)牟善平的笙演奏藝術
牟善平是山東風格笙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笙作品創作和笙演奏技巧的研究上收獲頗豐,在傳統“三大氣”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創造出了頓吐、頓談、舌顫音音等演奏技巧,形成了具有剛柔并濟的笙演奏風格,是山東儒家中庸思想的反映,得到了業界廣大藝術家的認可,其代表作有《微山湖船歌》《山東羅羅調》等等。
牟善平老先生對近代笙演奏表演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牟善平老先生是集教學、演奏和創作為一身的表演藝術家,這種親身的感受使得他對笙的理解更加深刻。在20世紀80年代,牟善平老先生與翁鎮發先生合作,制作出了三十七簧笙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研制的三十七簧笙很好的完善了笙的音域問題,解決了傳統笙音調缺少等問題。最重要的是,這種三十七簧笙的創作并沒有像上面提到的按鍵式那樣讓許多演奏手法無法使用,牟善平老先生研制的三十七簧笙對傳統的演奏手法毫無影響,因此也就成為了笙樂器中的優秀代表。
牟善平老先生除了在樂器和演奏技巧上的貢獻以外,在拓寬笙的音樂風格上也有不小的貢獻,用D調進行C調演奏的大膽嘗試就是牟老的重要創新成果。而且牟善平先生對中國笙樂器教學工作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當時那個教學資源十分缺少的年代,牟善平老先生克服種種困難,與徐超銘以及肖江合編寫的笙樂器教材給笙樂器教學帶來了極大便利,被當時許多藝術院校當作專業教材進行專業教學工作。
(二)閻海登的笙演奏藝術
閻海登先生是我國的藝術文化使者,曾在許多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中國的音樂藝術魅力,其作品具有很強的爆發力,近似于晉地地區的民歌風格。閻海登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晉調》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已經成為大部分笙演奏專業學生必修的一個作品。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閻海登先生創新的“瀝音”技巧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閻海登先生給人們發展笙演奏技巧帶來了不少啟示,閻海登先生在其表演時結合笙演奏的技巧,創作出了“瀝聲”這一獨特的藝術手法。
(三)唐富的聲樂演奏藝術
唐富先生是一位新生代笙樂器表演藝術家,也是兼顧笙樂器演奏、音樂作品創作、笙樂器教學的綜合性藝術家,而且作為新生代的笙樂器表演藝術家,他非常重視笙樂器的改革活動。唐富先生是東北地區笙樂器演奏風格的代表,其演奏風格以及創作的作品都帶有東北地區的大氣豪放特點。東北地區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唐富先生的作品中融入了許多少數民族元素,并且部分曲目還是用少數民族樂曲的音調為主干進行音樂創作的,為笙音樂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唐福先生的代表作品《天鵝暢想曲》就是以赫哲族民族曲調為素材,表達自己豪邁的情懷。
四、笙樂器演奏藝術中對點線面思想的應用
笙樂器演奏既然是一種表演,就必須讓它有很好的審美感受,統一美是一種特殊的美,統一和諧的美能夠讓聽眾更好的融入到音樂中去,能夠更好的體會到作品中蘊藏的情感,深化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那么,要做到統一美,就必須用點線面的思想,全方位的鑒賞笙演奏的藝術魅力。
(一)點性思維運用
點是組成世界最基本的形式,那一首作品中最基礎的點是什么呢?沒錯,就是樂譜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音符的表現是通過口舌和手的配合來完成的,因此,要注重一部作品中的點,首先需要了解每一個音符各自的特點,做到音符與人體動作高度的統一,這樣才能使每一個音符都更加自然。點思維控制好的完美詮釋就是音準,雖然音準是所有音樂學習者的基礎能力,但是能夠真正把握好音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最基礎的點是一場完美演出的重中之重。
同時,對于點思維的思考,我們還要考慮到點與點之間的點,那就是節奏。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間隔來表達音樂中的節奏,把握好節奏能夠給曲目賦予靈魂,同一個作品用不同的節奏演奏會有不同的效果。還有就是,點思維告訴我們,一首作品中,不一定每一個音都能深入人心,但是,如果能將幾個重點的音符演繹好,那么這場演出的表現力將會十分強大,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在練習時候才需要有針對性地著重練習重要環節,讓自己實現質的提高。
(二)線性思維地運用
點與點連接成線,音符與音符連成曲。對于一整首樂曲,尤其是比較大型的作品,樂曲中講述的故事內容和情感表達往往是不一樣的,可能會出現前一部分愉悅,后一部分悲傷,前一部分畫山水,后一部分表人生。這樣通過不同點組合連成的具有相同藝術內容的音樂部分,我們就可以看成線性。線性的劃分能讓我們更好的感受到作品中的故事情節,不至于一股腦的全部灌輸到腦子里,這樣會使聽眾變得十分茫然,不能準確領悟演奏者想要表達的事情,不能展現出作品的意境。同時,對于線性的考慮也給演奏者帶來了新的視角,在難度較高的組合演奏中,合理運用線性思維,能讓合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達到統一美的要求。
(三)面性思維的應用
利用面性思維對樂曲各部分進行整體性的審視,能夠更好的把握住作品整體的情感走向和故事發展,只有深刻理解作品才能讓演奏者自己先沉浸到作品中,只有演奏者的情感融入了,才能更好的向聽眾展示作品的深刻內涵。
五、笙簫演奏藝術面臨的問題與展望
無論是笙演奏還是簫演奏,在如今文化大雜燴的年代,藝術創新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創新過程中,改變什么,保留什么,融入什么,模仿什么都是需要我們仔細思量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要求正在逐漸改變,對于許多具有民族風格和民間藝術類型的演奏并不能夠得到很好的認可,因此就有人提出要改革,但是改革并不意味著完全革新,盲目追求大眾文化和西方流行文化,丟掉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藝術元素,這不是對事物改革,而是對事物的抹殺。
笙簫演奏已經在20世紀被許多藝術大家從衰退的狀態拉了回來,如何進一步發展笙簫演奏藝術,實現新的發展,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改革有風險,但我們不能拒絕改革,大膽嘗試運用笙簫演奏更多風格的樂曲作品,從各種中西方樂器演奏中積極總結新的演奏技巧,更加豐富笙簫演奏的表現能力和藝術魅力,充分利用笙簫演奏的和聲和復調優勢,讓笙簫演奏藝術在世界大舞臺上大放異彩。
六、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烙印,藝術是表達文化的重要形式,笙簫表演藝術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回顧笙簫表演藝術的發展歷程,我們要感謝藝術大家用一生的努力給我們留下的珍貴寶藏,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發展中我們丟了很多東西,因此在以后的發展中,不能把傳統全部丟掉,要有所選擇,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笙簫演奏藝術的與時俱進,始終散發著自己獨特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隋康.談改良笙演奏的藝術表現力[J].戲劇之家,2020(23):123.
[2]張寒東.創新笙演奏的技術——現代笙曲提出的挑戰[A].教育理論研究(第四輯)[C].2018:2.
[3]牟楠.牟善平笙演奏與作品簡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9(04):55-61.
[4]岳華恩.閻派笙演奏藝術初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02):65-67.
[5]劉向陽.談唐富先生的笙演奏藝術[J].藝術教育,2006(05):74-75.
[6]張躍進.論笙演奏技法標識的規范與統一[J].中國音樂,2003(04):98-100.
[7]郭風.笙演奏教學如何與現代新民樂融洽探索[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8]李強.基于點、線、面思維的笙演奏藝術運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7(11):101.
[9]馬文娜.點、線、面性思維在笙演奏藝術中的運用[J].中國文藝家,2019(12):43.
[10]付恒.笙演奏的藝術特征[J].東西南北,2019(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