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中心思想,對曲藝傳承方式進行分析,將傳統方式之下的曲藝傳承與現代高等教育對曲藝教育傳承的迭新進行對比,論述曲藝傳承方式與時俱進的必要性,重點關注新時代高素質曲藝人才的培養方式,闡述國內高校曲藝教育的現狀,明確指出高校曲藝教育面臨的困境,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曲藝;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1 曲藝的傳承方式
曲藝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雛形,是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經過千百年的磨礪發展至今,其傳承方式主要為師承。舊社會的曲藝從業者,尤其是相聲藝人,必須有師承關系,才能在行業中立足,否則將不被業內認可。拜師學藝講究的是“三年學徒、兩年效力”,在授業期間,徒弟的衣食住行等開銷全由師父承擔,徒弟除了學藝之外,還要負責照料師父的飲食起居。徒弟出師之后的兩年時間里,所有演出收入要上交給師父,報答師父的授業之恩。這種傳承方式在傳授技藝的同時,帶有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在舊社會是曲藝界的普遍現象,無論是閑散的民間藝人,還是有一定規模的班社,即便藝術造詣再高,沒有師承關系也會被視為“不是干這個的”。只有拜了師父,有了“門戶”才算真正的從業者,沒有“海底”(相聲家譜)的藝人相當于沒有身份證的黑戶,很難在行業內生存,也很難得到同行甚至是觀眾的認可。但時至今日,師承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一些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曲藝工作者,為了得到行業認可,獲得“師承”,不得不拜行內有名氣的演員為師,甚至不得不拜已經去世的相聲演員為師。顯然,這種舊社會殘留下來的傳承方式已經不符合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所以,尋求一種適合當下的曲藝傳授形式成了曲藝行業應該深思的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曲藝表演不再單單是藝人養家糊口的謀生手段,更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中國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蘊含著中國民間社會不斷發展的鄉土藝術,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曲藝的傳承方式同樣需要與時俱進。
2 曲藝與高校教育的融合
新中國成立后,曲藝從業者文學水平和文化素養偏低的弊端明顯暴露,過去的一些糟粕內容逐漸不被社會觀眾所接納,無法在新時代進行演繹,所以曲藝節目改革成為當時的重點之一。拿相聲來說,“相聲改進小組”正是在文學家老舍先生、語言學家吳小玲與羅常培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進行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得到多重改革之后,相聲才慢慢適應了社會現狀,從而順利完成了歷史使命。從長遠來看,曲藝事業的發展與推進離不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人才,然而長期以來,曲藝從業者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較少,大多為自幼學徒或“半路出家”。雖然曾曲藝大家呼吁,讓曲藝從業者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從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中培養曲藝工作者,但收效甚微,曲藝教育一度陷入尷尬的局面。新世紀以后,曲藝與高校教育開始進行試探性的融合[1]。
2.1 短期教育和非專業性教育
早期的曲藝高校教育以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為主,此類學校曾開設相聲大專班,北京電影學院也曾開設相聲本科班。雖然“藝術名校”“名家授課”等字樣十分吸引眼球,在社會上也曾引發強烈反響,但是卻沒有形成常態化的曲藝教育,往往是今年招生、明年停辦,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與此同時,國內眾多高校也在不同程度地探索曲藝教育。據統計,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設了曲藝相關課程,然而普遍的做法是以名人講座、美育課、公共選修等方式進行,僅僅停留在曲藝通識教育和理論研究層面,未進行長期的系統性人才培養。
短期的大專班、本科班往往是出于階段性的人才培養目的,是辦學單位看到了社會短期需求而采取的臨時性措施,因而無法形成常態化的高校曲藝教育。非專業性曲藝教育的側重點并非是培養高素質曲藝人才,而是將曲藝作為高等教育的輔助性內容進行普及和理論研究。因此短期的高校曲藝教育和非專業性的曲藝教育不能完全滿足曲藝教育的社會需求。
2.2 常態化曲藝專業本科教育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曲藝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例如,鞍山曲藝團、天津曲藝團等藝術團體開設的“團帶班”也稱為“青藍工程”,采用老一輩演員教授新學生的人才培養方式,曲藝教育改革的雛形形成。20世紀80年代,南方和北方均有專業的曲藝院校成立,嘗試將曲藝的傳承方式由“師徒”轉為“師生”。但絕大部分院校只是屬于中專或大專層級,本科性質的高等曲藝教育仍處于萌芽階段。時至今日,已形成常態化的曲藝專業本科教育、學生能夠獲得曲藝本科的僅有一家,就是遼寧科技大學。該校曲藝系創辦于2003年,于2004年開始招生,學制四年,并且依托“評書之鄉”鞍山的地方特色,開創了國內首個本科曲藝教育。曲藝系開設了相聲表演、小品表演、評書表演、快板表演、曲藝概論、曲藝創作等專業課程,也有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等本科必修課程,能讓學生在鉆研專業課程理論的同時,接觸公共課程,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提升文化素養,并在畢業時頒發本科畢業證書[2]。
3 高校曲藝教育面臨的問題
從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數據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實現突破性進展,進入普及發展新階段,在學總人數達4002萬,但是,接受過曲藝專業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對于從業者高達30萬人的曲藝行業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回避、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呼吁摒棄封建傳承方式的同時,需要加大力度,推進高校曲藝教育的發展。
3.1 專業學科建設
中國曲協曲藝教育與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遼寧省曲協主席崔凱認為,“如果不能厘清曲藝發展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沒有一個科學、系統的曲藝理論體系,曲藝教育就缺少了根與魂,我們培育出的曲藝人才,就可能是先天不足的糊涂人,難以擔當發展曲藝藝術的大任”,而當前曲藝高校教育面臨的尷尬局面是,“曲藝表演”僅存在于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而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卻檢索不到“曲藝”字樣。換言之,在頂層設計上,僅僅把曲藝作為專科專業而非本科專業。前文所提到的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曲藝系,學生的志愿表和畢業證上顯示的專業為表演專業(曲藝方向)。可以看出,教育部對曲藝本科專業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定。按照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高校設置本科專業應當具備以下條件:第一,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第二,有相關學科專業為依托;第三,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第四,有科學、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第五,有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必需的專職教師隊伍及教學輔助人員;第六,具備開辦專業所必需的經費、教學用房、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實習基地等辦學條件,有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制度。高校若想通過設置曲藝表演專業培養高素質的曲藝專業人才,需要按照上述要求完善自身;而掌握專業設置權限的管理部門也應該按照規定執行,批準符合條件的高校設置相關本科專業,不斷加強曲藝專業學科建設。
3.2 專業教材
曲藝表演之所以還未被列入本科專業目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一套完善的、正式的教材。一直以來,未能搭上現代高等教育的快車是嚴重制約曲藝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的中國曲協亟須在這方面破題。關于編寫曲藝表演教材一直都有人呼吁,但真正落實到行動上來是在2013年8月2—3日。在時任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董耀鵬與時任遼寧科技大學校長孫秋柏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曲協針對曲藝專業本科教材編寫工作召開會議,這標志著我國首套全國高等院校曲藝專業本科教材的編寫工作正式啟動。歷時8年,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首批12本教材終于全部出版,填補了高校曲藝教育的“文字空白”。這意味著千百年來薪火相傳、口傳心授的中華曲藝終于有了系統、規范、科學的高等教育教材,中國特色曲藝學科教材體系的建設正日益完善,對曲藝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創作生產、大曲藝發展格局的構建等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3]。
3.3 師資力量
除了專業學科設置和專業教材,專業化的教師團隊也是高校曲藝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優秀的高校曲藝教師需要擁有多重身份:好演員加好老師。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要掌握精湛的表演技巧,同時,還需要具備優良的教學技能,以上幾點缺一不可。曾經有曲藝工作者認為,高校當中教曲藝的老師在行業內有必須一定的影響力,說白了,就是要有知名度。筆者對此并不認同,高校的曲藝教育既不是搞個人崇拜,也不是明星與粉絲的見面會,把重點放在曲藝教師是否有“腕”上,顯然偏離了教學的根本目的。名氣大小與業務能力水平有時候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有的曲藝工作者到高校講學時,依然拿著幾十年前自己的得意作品大談特談,現場效果和學生的反應都十分尷尬。縱觀曲藝界,好的演員不在少數,但是能把曲藝講授明白的不多,所謂茶壺煮餃子——有嘴倒不出;做曲藝理論研究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讓其親自示范,能讓人信服的也不多,往往都是紙上談兵。此外,高校曲藝師資匱乏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高校有高校的任職要求,有的人雖然既精通曲藝表演,又能夠講授清楚,但是不符合大學老師的任職條件[4]。
在高等教育大力發展的今天,推進高校曲藝教育發展是整個曲藝行業從業者尋求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曲藝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隨著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曲藝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眾多曲藝研究者認為,推進高校曲藝教育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使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時代放歌的必要舉措[5]。新時代,黨和國家實施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等宏觀戰略,在這一背景下,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曲藝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進高校曲藝教育必然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深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弘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魂,履行“培根鑄魂”的光榮使命。
4 結語
高等曲藝教育的發展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完備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實踐內容,也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曲藝人才和名家相配合進行教學活動。在與高等教育所需要的文化內核進行有機融合發展的趨勢之下,結合地方曲藝特色進行教授,可以同時獲得曲藝人才培養及地方曲藝保護的雙重功效。在高等曲藝教育的加持之下,當前的文化藝術復合型人才逐漸增多。例如,在2019年、2021年舉辦的全國大學生曲藝周中,可以看出,當下高校的曲藝教育正快速發展,并且獲得了系統性的提升。2021年是建黨一百周年的歷史節點,而曲藝作為“文藝輕騎兵”始終走在文藝傳播的最前沿,通俗易懂地為人民群眾介紹黨的政策和方針。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近幾年高等曲藝教育的發展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曲藝作為獨立學科進入高等學府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文化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興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曲藝學科建設[N].中國教育報,2019-06-13(05).
[2] 崔立君.高校曲藝教育初探[N].中國藝術報,2013-12-16(06).
[3] 張鑫.首批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編寫出版始末[EB/OL].中國文藝網,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2102/t20210204_532185.html,2021-02-04.
[4] 吳文科.曲藝的活態傳承和科學保護[EB/OL].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luntan_details/21902.html,2020-11-27.
[5] 張莉.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發展困境與對策[J].大舞臺,2012(06):4-5.
作者簡介:周壯(1985—),男,吉林吉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曲藝表演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