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生態美學思想以探求人與自然關系為理論基礎,形成了回歸自然的“天人合一”觀、欣賞自然的“心靈守靜”觀、尊重自然的“無為而治”觀。這些觀點與動畫電影《幽靈公主》所要表達的觀點有著高度的相似,電影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與情感表達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老子生態美學思想的獨特韻味。
關鍵詞:老子;生態美學;《幽靈公主》;道法自然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老子生態美學思想源自他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從自然世界的角度理解“道”的內涵[1],“道”指永恒的“自在之物”[2]?!独献印窌械摹白匀弧?,是指事物任其自然,而不是指自然界[3]。“道法自然”指“道”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道”的發展和變化是順其自然的,“道”的消亡是遵循自然規律的。關于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美學思想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藝術創作的方式,《幽靈公主》所反映的自然與人的雙重解放思想是對老子的生態美學思想的重新闡釋。在新時代開展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兩山”理念[4]的背景下,聯系老子生態美學思想重新挖掘日本動畫電影《幽靈公主》所蘊含的時代價值是很有必要的。
1 老子生態美學思想
生態美學從人類的整體生存出發,實現了生存與審美辯證統一的升華[5]。老子自然觀包含豐富的生態美學思想,老子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思考,拓展了當代自然藝術審美視角。
1.1 老子生態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老子·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105。老子從“道生一”到“三生萬物”展現了事物由單一到繁多、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暗馈笔鞘挛锏氖荚春透?,宇宙中的一切都由“道”產生,一切的源泉都是“道”。萬事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而是一個依賴陰陽二氣動態平衡發展的過程,由此事物得以形成一個相互聯系、和諧共生的整體?!暗婪ㄗ匀弧钡恼w觀是指萬物是一個以“道”為核心的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整體[7],人類不可能脫離自然界獨自生存,一旦人類或自然其中一方發生病變,必然會危及另一方。
《老子·二十五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6]63。這里的“王亦大”亦指“人亦大”。老子在肯定人、贊賞人的偉大的同時,也指出了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8],人不過是“四大”的其中之一,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也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老子鮮明地指出了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萬物都有其生存的權利。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處于世界的中央,其余的物種都要無條件地臣服于人類,在這種思想觀念的驅使下,人類向大自然猛然進軍,最終引發生態危機。因為地球只有一個,所以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9]。人們要做的是從根源上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在思想上改變人比自然高貴的觀念,樹立科學的平等觀。
1.2 老子生態美學思想的具體內涵
與主客二分的傳統美學不同,生態美學倡導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西方資本主義不僅從經濟視角來衡量自然[10],把自然視為少數人謀求財富、控制他人的工具和手段[11],而且還把原本不帶有任何偏見的藝術給階級化。傳統美學以保護人類的利益為中心,在資本邏輯和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傳統美學越來越成為少數利益集團“發聲”的藝術表現方式?,F代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給生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生態美學在反思工業文明基礎之上,力圖突破傳統美學的界限,它不為任何人“發聲”,而是以保護自然生態為最終目的。
老子生態美學思想主要是指回歸自然的“天人合一”觀、欣賞自然的“心靈守靜”觀、尊重自然的“無為而治”觀。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由“道”產生,最后又歸于“道”,天地人同根同源,同時處于一個共同體中。“天人合一”觀主張人類回歸自然,回歸本源,主張“既愛人,也愛自然”[12]。“天人合一”觀是主客一體的非人類中心主義觀點。老子強調“致虛極,守靜篤……”人在面對誘惑與困境時,要學會以靜應動,以本應變?!靶撵`守靜”觀倡導人們的心靈回歸到最純凈的狀態,使人的心靈達到無私欲、恬淡、釋然的境界。老子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觀不是指無所作為,是指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遵守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在遵守大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去探尋生態的美好,探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之道[13],感受到“柴門犬吠”“琴瑟相生”的絕美意境。
2 《幽靈公主》與老子生態美學思想
《幽靈公主》不僅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進行了批判,也蘊含豐富的生態美學思想。老子的生態美學思想為解讀《幽靈公主》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從意象體現、情感表達方面可以窺見《幽靈公主》中所蘊含的生態美學思想。
2.1 自然意象與老子生態美學思想
在《幽靈公主》中,郁郁蔥蔥的森林、遼闊深邃的海洋、清澈見底的小溪、五顏六色的鮮花、盤根錯節的古樹、一望無際的天空等自然意象的描繪,渲染了原始自然的色彩斑斕與勃勃生機。與被砍伐的樹木、排放廢氣的煙囪、黑漆漆的污水、獵殺動物的槍火、枯萎的花朵等意象形成色調上與場景上的鮮明對比。生態美鮮明地表現于生物與環境中[14],《幽靈公主》通過對生物與環境的刻畫,表現出麒麟森林的生態美。沒有人光顧打擾時,桑在麒麟森林中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這與道家思想提倡的享受自然逍遙的生活狀態[15]一致。
在《幽靈公主》中,阿斯達卡是愛護生態環境的人類代表,麒麟神是大自然的化身,幻姬和和尚代表著極度貪婪的人類。貪婪的人類總是無休止地掠奪自然,瘋狂地向自然索取礦石,向森林索取樹木。《幽靈公主》描繪了人與自然對立的場景,如麒麟神、豬神、狼神、猩猩神等森林的守護神,因為反對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活動,所以受到了貪婪的人類的傷害。人類會發明火槍、火炮來對付自然的守護神,影片中的野豬神曾受到子彈的攻擊,導致自身積累的怨念越來越深,最終成為毀滅人類的怪物。
人與自然,和則兩利,斗則人敗[16]。人類與自然斗爭,人類不善待自然,受害的只會是人類自己。麒麟獸在被和尚奪走了頭之后,就變成了毀滅森林的惡魔。自然界被毀掉了,人類也不能舒適地生活下去,自然界的命運就是人類自身的命運[17]。《幽靈公主》中自然意象的形象刻畫和破壞前后的對比,體現了宮崎駿在工業文明沖擊下對環境污染問題的反思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肮手悴蝗?,知止不殆,可以長久”。[6]109貪欲是人生的禍源,一味地尋求名望、富貴,必定身遭困辱和危險。因此,只有知足而無求、知止而不為,才不會使自己深陷困辱危殆之中。是人的貪欲導致麒麟森林的毀滅,導致大自然的生靈涂炭。兩千年前老子就勾勒出一幅小國寡民、安居和諧的畫卷[18]。想要實現老子筆下的小國寡民生活,人類必須樹立“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生態觀[19]。
2.2 情感表達與老子生態美學思想
宮崎駿在《幽靈公主》這部動畫電影中,基于和諧統一、互動共生的生態道德價值視域[20],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的希望。在影片中,幻姬大人采用“環境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21]來提高生產力和發展經濟,由此產生的后果是地球變得越來越脆弱。人類在失去自然之后才懂得珍惜,在阿斯達卡和桑的共同努力下,自然最終重現生機。影片最后的場景是幽靈公主桑選擇回到森林中生活,阿斯達卡則選擇今后住在達達拉城,他笑著說,“以后騎著羚角馬來看桑”。導演并沒有營造一個理想化的美好場景,并沒有表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完美景象。影片最后暗含的思想是人(阿斯達卡)和自然(幽靈公主桑)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和諧共處。宮崎駿并沒有故意創設一個完美的童話故事,相反,他通過這種略帶遺憾的故事結尾對觀眾進行環境教育,通過《幽靈公主》中生態危機的場景刻畫再次警示觀眾:“自然”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概念[22]。
老子認為自然和人類都是陰陽兩極平衡發展的產物,自然和人類的相處也應該遵循陰陽兩極平衡發展的原則。因此,要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人類必須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們必須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導向[23]下實現綠色發展[24],在開發的同時加以節制,在利用的同時加以保護,積極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3 結語
《幽靈公主》是一部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動畫電影。故事講述了阿斯達卡(代表著人類)與幽靈公主桑(代表著自然)相愛相殺的故事。影片以麒麟獸的死亡換回自然生機為結尾,在悲劇中升華了主題。老子的生態美學思想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這與《幽靈公主》所反映的“人類不能忽視生態危機的存在,人類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可以化解生態危機”的主旨一致。
參考文獻:
[1] 何如意.老子“道法自然”的倫理思想及其生態啟示[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4):22-30.
[2] 葉朗,林子楠.從老子“道論”淺論“太極陰陽學說”[J].大眾文藝,2019(15):22-23.
[3] 左麗麗.老子道家文化中的美學思想初探[J].漢字文化,2021(03):149-150.
[4] 唐赟.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兩山”理念——以安吉縣為例[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7(01):71-74.
[5] 虞卓.生態審美教育及其帶來的啟示分析[J].美與時代(下),2018(11):66-67.
[6] 老子[M].饒尚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105,63,109.
[7] 婁雅寧.張載“天人合一”的倫理思想及其生態啟示[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7(03):23-31.
[8] 李青.淺析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與其當代價值[J].漢字文化,2019(08):175-176.
[9] 農春仕.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對美好生活建設的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20(10):49-53,70.
[10] 劉雪.生態價值觀確立的合理性及其意義[J].漢字文化,2019(10):173-175.
[11] 趙一秀,薛桂波.“人化自然”視野下的生態困境及超越途徑[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6(01):24-31.
[12] 劉青玉,劉中亮.中西方三種生態自然觀比較[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6(03):27-34.
[13] 馬承鳳.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J].漢字文化,2019(07):119-120.
[14] 張勁松.生態美學視野下生態城市設計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101-102.
[15] 任安靜.探析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中的美學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54-55.
[16] 徐茜妍.《自然辯證法》中的人與自然關系[J].漢字文化,2020(11):177-178.
[17] 崔詣晨,崔亞娟,夏琪,等.生態文明建設與健康社會心態塑造的同向性[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9,30(01):52-57.
[18] 賈堯天.儒、道、法思想的新時代價值研究[J].大眾文藝,2019(15):266-267.
[19] 何如意.道家的生態倫理智慧及其現代啟示[J].安徽文學(下),2018(08):127-128,136.
[20] 農春仕.公民生態道德的內涵、養成及其培育路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6):41-49.
[21] 趙淼.綠色發展視域下農民生態環保意識提升研究[J].漢字文化,2019(20):172-173.
[22] 王金玉.生態問題的世界觀檢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04):39-46.
[23] 王進怡.生態文明視閾下綠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漢字文化,2020(15):147-148.
[24] 賈堯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典范及啟示——以“塞罕壩精神”和“右玉精神”為例[J].戲劇之家,2019(36):227-228.
作者簡介:賈若梅(1996—),女,山東東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