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淄博市老年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讓市委放心、老同志滿意、社會滿意”為辦學目標,立足淄博實際,建設“家門口老年大學”,構建方便快捷的“15分鐘學習生活圈”,讓老同志出家門進校門,享受豐富的晚年文化生活,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淄博是一座老工業城市,企業退休人員較多,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時代老年人對文化養老的需求更為迫切,市、區(縣)老年大學相對集中的辦學模式和有限的招生名額,無法滿足廣大老同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破解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狀況,淄博市統籌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優質公共資源,堅持市區(縣)聯動,大力推進“家門口老年大學”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完善課程設置,傾心打造方便快捷的社區“15分鐘學習生活圈”,讓老同志出家門就能進校門,真正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強化“三個驅動”,建好“15分鐘學習生活圈”。一是出臺方案,強化“政策驅動”。以建設“家門口的老年大學”為抓手,印發了《關于在全市開展規范化示范老年大學(學校)創建活動的實施方案》,分為區(縣)規范化示范老年大學、市鎮(街道)規范化示范老年大學(學校)、村(社區)規范化示范老年大學(學校)三個評估標準,從辦學條件、服務管理、教學質量、辦學成效等4個方面進行規范評估,上下聯動,進一步完善四級辦學體系,著力打造就近學習、就近活動的“15分鐘學習活動圈”。二是整合資源,強化“資源驅動”。采取“一站多用”的方式,通過整合基層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頤養中心等現有場所資源,在鎮(街道)設立老年大學分校;以區(縣)老年大學為中心,對區(縣)內各級鎮辦、村居老年大學進行整合,建立區域老年大學教育聯盟;在主要社區、村居設立老年大學教學點,聯合打造學習平臺,不斷拓展辦學空間,讓社區老年人“出家門進校門”,實現老年大學教育與社區無縫銜接。三是暢通渠道,強化“思維驅動”。強化“平臺思維”,積極探索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啟“云思維”,搭建“云平臺”,建立網上老年大學,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慧校園平臺”;強化“創新思維”,與淄博廣電網絡公司聯合,創建“淄博市老年大學廣電云課堂”,實現電視機頂盒和手機微信公眾號多途徑全覆蓋,將老年課堂送進千家萬戶;強化“輻射思維”,通過各種形式指導分校開設線上專業課程,搭建起“老年大學網絡分校”,確保老同志家門口生活學習“兩不誤”、文化養老“不斷檔”,線上教學參與率近90%;在微信公眾號開設“自身建設”“網絡課堂”“文明新風尚”“健康生活”等版塊,定期推送書法、繪畫、器樂、攝影、養生等教學課件,刊登老年學員作品,推廣“公筷公勺”“垃圾分類”知識,做到“停課不停學”,切實發揮老年大學作為黨委、政府聯系老同志橋梁紐帶的作用。
強化“三個統籌”,管好“15分鐘學習生活圈”。一是學員統招統分。招生辦法采取統招分配,由市校統一招生,然后分配到就近的社區入學;比較大的分校采取單獨招生的形式,合理統籌,學員可以自主選擇“家門口老年大學”入學。二是資源共用共享。根據老年學員需求,按照“教學統籌、師資共享、活動聯辦”的模式開展教學。在社區分校同步開設市、區老年大學精品課程,通過社區間課程調劑,在多個社區分校開設了其他社區的剪紙、古箏等特色課程,實現了優質課程資源共享;資源庫中的教師可以在各社區分校認領教學任務,同時發掘退休干部、退休教師、社區骨干擔任教師,推行“能者為師”制度,實現優質教師資源共享;結合重要節日和重大活動,各社區分校聯合舉辦書畫攝影展、文藝匯演等大型活動,開展文化交流、文化下鄉、文化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實現了優質活動共享。三是專業統籌設置。各分校因地制宜開設課程,合理統籌安排,不重復設置專業,突出社區特色,豐富專業結構;以“課程特色”帶動“分校特色”為目標,每個分校都有區別于其他學校的1~2門特色課程;設置“多樣化”教學內容,比如,有的分校在原有書畫、詩詞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專業的基礎上開設表演、話劇等專業,有的則開設刻瓷、京劇等非遺、國粹類的課程,還有的開設了電腦、智能手機等現代元素的班級,讓特色課程帶動社區分校特色發展,全方位適應老年人“口味”。
拓展“三個渠道”,用好“15分鐘學習生活圈”。一是拓展正能量傳播渠道。開展宣講新思想,學習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市脫貧攻堅戰、環境整治、優化營商環境等主題宣傳教育;組織老黨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積極爭做“六員”,傳播正能量;助力疫情防控,疫情期間各學校學員積極參加抗疫作品創作和“公筷公勺”宣傳,起到了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二是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圍繞建黨、國慶等重大節日,推出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參加第八屆全省老干部藝術節,榮獲團體金獎、優秀組織獎和節目創新獎;參加“摩羅丹杯”首屆山東省老年大學文藝展演,共選送作品962件,進入復賽398件,位居全省第三,最終22件作品進入復賽;走進柳毅社區,舉辦“初心永在、放歌祖國”主題黨日文藝演出活動。此外,校藝術團旗袍表演隊還榮獲了第四屆全國“優雅華裳.旗袍情”旗袍大賽團體賽冠軍,現代京劇《紅色娘子軍》選段《永葆這戰斗青春》榮登了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三是拓展文化服務渠道。促進文化惠民,廣泛開展基層送文化下鄉活動,舉辦文藝演出,現場書寫春聯,為群眾送去新春歡樂和祝福;注重培訓骨干學員,鼓勵學有所成的學員發揮自身優勢,將在老年大學的所學所得帶到社區、村居,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和文化活動,既擴大了老年大學的社會影響,又促進了老年教育的普及;引導全市老干部、老年人施展才華、展示風采,始終保持健康向上、老當益壯的精神狀態。

全市“家門口老年大學”的建設,滿足了近2萬名老年學員參加學習活動的需求,已經形成了市-區(縣)-鎮(街)-村(社區)四級聯動的“家門口老年大學”格局。老同志15分鐘內就可以到老年大學參加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