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智
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工作十分關心、對重慶發展寄予厚望,兩次親臨重慶視察指導,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為重慶發展導航定向。去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去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重慶“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和戰略任務,為重慶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方向路徑,為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了根本遵循。
重慶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更加堅定自覺做到“兩個維護”,更加堅定自覺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緊緊圍繞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
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不動搖,努力在創新發展上闖出新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調結構轉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根本上要靠創新。重慶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
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支撐。深化重慶高新區體制改革和擴容升級,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和兩江協同創新區,加大“雙一流”建設力度,統籌推進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建設,引進91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來渝設立分院分所,推進科技型企業成長工程,實施重慶英才計劃,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打造科技創新“加強版”。“十三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7.4%,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8.6%。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治本之策。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推動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去年重慶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37.9%、55.7%,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52.8%。
以大數據智能化為戰略選擇。壯大“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培育“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構建“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促進智能產業、智能制造、智能化應用協同發展,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數字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25.5%。去年,重慶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萬億元、增長3.9%;今年一季度,全市經濟同比增長18.4%,延續了好態勢、實現了“開門紅”,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
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努力在協調發展上拓展新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重慶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著力打造帶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集中精力辦好重慶自己的事情。出臺建立健全市域“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機制的實施意見,制定分片區三年建設行動方案,建立“一區兩群”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各片區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
齊心協力辦好川渝合作的事情。舉行川渝黨政聯席會議,制定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建立兩省市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工作機制,深入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協作協同、生態環保聯建聯治、改革開放共促共進、城鄉建設走深走實、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區域合作高水平樣板。目前,川渝兩地已開工重大合作項目52個、累計完成投資1271.6億元,成渝中線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成達萬、渝萬高鐵建設扎實推進,成渝城際實現1小時直達,10個毗鄰地區合作平臺加快建設,發布210項政務服務“川渝通辦”事項,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入了快車道。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在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重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全面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基本完成縉云山、水磨溪等自然保護區保護修復,長江禁捕退捕三年任務兩年完成,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2.5%。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去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為優,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至333天,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部署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十三五”期間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任務全面完成。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努力在開放發展上彰顯新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要求重慶加大內陸開放力度,努力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我們要充分發揮重慶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節點的優勢,積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加快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努力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
拓展開放通道。加快構建東西南北“四向”連通、鐵公水空“四式”聯運、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融合的開放通道體系,強化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支撐。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05個國家、304個港口,中歐班列(渝新歐)累計開行近8000班,“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在重慶實現無縫銜接。
提升開放平臺。抓好國家級開放平臺建設,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累計簽約商業合作項目金額214億美元、跨境融資149億美元,重慶自貿試驗區151項改革試點任務全部落實,兩江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等引領輻射功能持續增強。
發展開放型經濟。以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去年實現外貿進出口6513.4億元、增長12.5%,實際利用外資穩定在100億美元以上。
以開放促改革。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十三五”期間,每年凈增市場主體20.9萬戶,目前總量突破300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59%。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共享發展上展現新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重慶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統籌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以更有效的舉措推進共同富裕,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持續推進城市提升。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如期完成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高鐵建設五年行動方案、“850+”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加快構建“米”字形高鐵網和“市內航空雙樞紐協同、成渝四大機場聯動”世界級機場群;以“兩江四岸”為主軸推進城市更新,精心打造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等城市新名片;深化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推動“馬路辦公”常態化,“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日益彰顯。
持續加強社會建設。滾動實施重點民生實事,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解決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征程,重慶一定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學好百年黨史、踐行“兩個維護”,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以實干實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轉載于《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