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5月27日,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在開工的40個項目里,兩江新區占了12個,兩江協同創新區創新工坊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孵化科研成果的中試基地,創新工坊是推動最新科研成果與技術走出實驗室、成功走向市場的一個重要平臺。它的建設,意味著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將進一步精準對接、深度融合。
“創新工坊建成后,將有效推動科研成果市場化、促進科創企業孵化,實現區域產業鏈升級。”明月湖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斐說。
自2018年建設以來,兩江協同創新區始終堅持以“科創+產業”為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在協同創新之路上不斷探索,進一步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和產業生成能力。
整合“兩端”? 橫向打通創新鏈
最近,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第三〇四研究所重慶區域主任孟凡杰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進一步推動協同創新。
航天三院是我國集預研、研制、生產、保障于一體,配套完備、門類齊全的飛航技術研究院,其研發能力強,產業化程度高。2018年,重慶市委、市政府結合重慶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老軍工基地的產業基礎優勢,向航天三院發出邀請,希望能引進該院的科研力量,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之后,航天三院開始在重慶布局,經過多番調研,最后決定在剛剛動工建設的兩江協同創新區成立創新中心。
關于為何會選擇這里,孟凡杰的答案是“協同創新”。
“建院近60年,航天三院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創新鏈和產業鏈。不過,這個創新鏈和產業鏈局限在航天領域,我們希望能夠從這個閉環中走出來,將高端的航天技術進行轉移轉化,應用到更多民用產業中去。”孟凡杰說。
推動航天技術轉移轉化,打造新的產業鏈條,需要多家單位共同協作完成,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定位正好滿足了航天三院的發展需求。
彼時,經過近10年的發展,兩江新區吸引了一大批企業落戶,形成了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機器人及高端裝備、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在“投資密集型”的發展階段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一個地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經過‘投資密集型的發展階段后,必須進入‘科技創新型的發展階段,即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產業鏈升級迭代。”楊斐說。
基于這個發展趨勢,兩江新區整合“兩端”(即市場端和需求端),以“科創+產業”為導向,以“協同創新”為路徑,開始全力打造兩江協同創新區。
航天三院正是被兩江協同創新區的發展方向所吸引。
2020年11月22日,航天三院重慶兩江賽博科技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讓孟凡杰感到驚喜的是,來到兩江協同創新區后,他遇到了不少老朋友: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都是航天三院長期的合作伙伴,它們都在這里成立了創新中心、研究院。
“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已經匯聚了35所大學大院大所,全是圍繞相關產業引進的。”孟凡杰說。
這半年來,孟凡杰隔三岔五就要和各科研院所、創新平臺的負責人討論協同創新的相關事宜。在他看來,這些大學大院大所不僅僅是兩江協同創新區的服務對象,更是協同創新生態體系的建設者,它們正在不斷整合資源和技術,努力推動包括基礎研究、中試孵化和成果轉化在內的創新鏈條的形成。
補齊短板? 縱向完善產業鏈
在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重慶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精彩亮相。由該公司帶來的防疫消毒機器人、智能安防機器人等多款機器人廣受好評,在短短幾天內就接到不少企業拋來的“橄欖枝”,有望進一步推動產品走向市場化。
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是航天三院的聯盟企業之一。2020年12月,在航天三院的牽線搭橋下,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也入駐兩江協同創新區。
“三仟是航天三院發展的智慧產業鏈條中的一環。來到兩江協同創新區,一方面補齊了產業鏈中我們這個領域的空白,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夠依托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和各科研院所,獲得更加廣闊的市場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負責人羅思琳說。
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只是航天三院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引進和孵化的企業之一。
航天三院在重慶主要以發展智慧產業、智能制造和高端傳感器、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為主。目前,該院已經結合各產業鏈的細分領域,引進和孵化了30多家企業,涉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
“發展產業必須考慮全產業鏈的打造,一個產業如果只涉及一個或者幾個環節,就無法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態勢。”孟凡杰說。
實際上,兩江協同創新區在結合產業需求引進相關創新資源時,也在同步完善各產業鏈條。為更好地推動產業鏈上各方協同合作,兩江協同創新區不僅成立了八大產業創新聯合體,還在探索實施一系列措施。
繪制“產業圖譜”就是路徑之一。
按照要求,首先,每個聯合體都要結合產業鏈的上中下游,梳理出所有細分產業,并及時補充產業鏈上的空白領域;其次,列出兩江新區或重慶在所有細分產業中的相關企業,并將這些企業的技術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以此來分析整個產業鏈中需要強化的技術內容;最后,整合資源,讓創新鏈賦能產業鏈,補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短板。
“這些措施已經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合體中應用了。不過,在應用過程中我們還在不斷進行調整完善,希望各項措施能夠更加精準有效,最終打造真正完整、生命力強的產業鏈條。”楊斐說。
“雙鏈”協同? 釋放“雙創”活力
這兩年,兩江協同創新區在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融合的過程中,也進一步提升了對初創企業和初創團隊的吸引力。
重慶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摩方精密是全球唯一一家最高精度能達到2微米,并投入實際工業應用的3D打印系統制造商,它的原址在深圳。去年,摩方精密選擇了兩江協同創新區,將總部落戶于此。
“在與摩方精密負責人的接觸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已經完成了‘0—1的原創技術研發,國外許多著名科研院校和企業都購買了他們的系統或服務。”楊斐說。
事實上,摩方精密渴望能在國內做更大程度的創新,實現“1—100”的突破,并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助推摩方精密進一步創新發展,兩江協同創新區打造了他們最需要的開放平臺——明月湖超高精密增材研究院+共享服務平臺。
通過共享服務平臺,摩方精密可以將高精密3D打印技術以及其他高精密技術,開放性地提供給國內的企業及院校使用,大大降低了客戶使用新技術的門檻。同時,依托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的35家科研院所,大家可以聯合攻關下一代精密打印材料、工藝以及相關應用。
如今,入駐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大部分科研院所和企業都成了摩方精密的客戶,進一步帶動了摩方精密的技術和服務在國內的應用。
“這個共享服務平臺可以幫我們培育客戶,讓摩方精密的技術有了廣闊的應用場景。而聚集在這里的科研院所也將利用我們的技術進行二次原創開發,形成新的產業鏈,幫助我們從‘1走向‘100。”摩方精密重慶公司總經理鄒斐說。
在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創新生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產學研用相互賦能、相互助力的氛圍日漸濃厚。
在談到這些發展成果時,楊斐認為在欣喜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兩江協同創新區目前處于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仍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我們應該在發展成果中總結并推廣經驗,在問題中及時尋找解決辦法,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的健康持續發展,釋放出更多創新創業活力。”楊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