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專題部署科技創新工作,提出“把優化創新生態作為主任務”。近年來,我市“近悅遠來”的創新生態日趨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優良。不過,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在創新生態的構建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創新氛圍、創新平臺、創新服務、創新政策方面的短板仍較突出。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精神,為每一位敢想敢為的科學家、創新創造的企業家、善作善成的投資家、追夢圓夢的創業者創造良好的環境。
完善創新政策。優化創新生態,離不開高質量的政策供給。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權益保護、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創新投入等機制,把改革政策的含金量切實轉化為科研人員的獲得感。要提高政策精準度,轉變產業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加強和拓展金融對創新的支持,堅持政策跟著項目走,把政策的“真金白銀”用在刀刃上。要提高政策配套性,統籌財政、金融、產業等各方面政策供給,更好地釋放政策疊加效應。要提高政策執行力,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和貫徹落實,及時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確保各項政策見到實效。當前,要加快制定《支持科技創新若干財政金融政策》配套實施細則,提高政策知曉度,擴大政策執行面,讓創新政策家喻戶曉、落地見效。
搭建創新平臺。優化創新生態,需要打造代表國家水平、參與國際競爭的創新平臺,加速匯聚創新資源。要著力打造戰略科技高地,高水平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高起點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形成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裂變效應,并以此為示范,高起點創建廣陽島智創生態城,高質量推進高新區、經開區、各類工業園區等特色產業園區發展,高效推動“一區兩群”協同創新。要著力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深入實施“名校名院名所”引進計劃,依托中科院等優勢創新資源,合作共建國家實驗室及重慶基地,加快建設超瞬態、長江模擬器、種質創制等大科學裝置,重組、提升、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重慶實驗室”,布局建設智能汽車、集成電路、輕金屬、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形成更多科技“國家隊”、創新“王牌軍”。
優化創新服務。優化創新生態,必須在科技服務上著力,加快構建全鏈條全流程的科技服務體系。要發展市場服務,培育引進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打造科技服務新業態,特別是要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大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技術交易市場、中試熟化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構,培育技術經理人,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通向“生產線”。要強化綜合服務,加快建設科技資源共享、專利導航、科技金融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拓展創新創業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通道。要打造科技服務綜合體,支持重慶高新區等開展創新服務集聚區建設試點,引導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科技服務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精準高效的科技服務。
營造創新氛圍。優化創新生態,必須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要組織開展“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行動,滿腔熱情地為科技工作者排憂解難、搞好服務。要強化科技宣傳,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創新人物和創業典型,講好重慶創新故事,塑造城市創新英雄。要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制訂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資金使用等方面的負面清單,營造自由寬松、失敗不是錯誤的科研氛圍。要打造學術交流品牌,吸引和支持國內外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學術組織)、專業論壇在重慶舉辦或永久性落地。要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分類分層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地方賽等各類創新創業賽事。要加強科學普及,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
(作者系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黨委委員、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