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提出的“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更好地支撐引領新時代重慶高質量發展”,讓科研工作者備受鼓舞。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如何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與區域科創中心建設相銜接,將是華東師范大學重慶研究院的重點工作。
我們將依托華東師范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先的科技成果及優質的創新資源,整合高校、政府及企業的優勢資源,重點圍繞數據通信、生態環境、生物醫藥、精密制造、先進材料等領域,完成一系列工業級高能量激光器、高效消毒殺菌設備、石墨烯介孔量子光催化材料等高新技術儀器裝備和產品的產業化。與此同時,我們會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精密光譜技術為核心,以超快光子學科研為主要目標,建設西部超快光子科學中心。以西部超快光子科學中心為平臺,發展覆蓋全波段的分子精密光譜與精密測量技術與裝備,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原子鐘精度的“分子指紋譜數據庫精密測量”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使之成為西部超快光子科學中心的標志性成果,為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力量,全力助推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華東師范大學重慶研究院院長? 曾和平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創新驅動的核心。全市上下在深入推動科技創新時,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創新戰略需求,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技術協同攻關,切實融通從科學到技術、技術到產業的創新鏈條,解決產學研合作鏈條銜接不緊密問題;要針對重點產業關鍵共性問題和“卡脖子”技術,廣泛開展立足產學研、促進產業技術發展的國際模式比較,凝聚學界智慧,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引領產學研合作創新方向;要建立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科技評價體系,對技術、項目、產品、人才、效益、成果等各方關注的問題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促進產學研合作健康有序共贏發展;要聚焦新興交叉領域的跨界協作和集成創新,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打造具有聚集示范效應的品牌,以促進產學研無縫銜接為使命,形成政府、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的產學研各方共識,推進產學研創新要素深度“聚合裂變”。
——重慶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劉宴兵
科技工作者在參與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不順利、企業提出的需求與其研究所長不對口等問題。我建議,一是持續優化科技信息數據庫服務,推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科技資源精準對接;二是著力發揮“科創中國”平臺作用,線上幫助企業發布科技需求,幫助科技工作者展示科技成果,開展線上精準對接,助推科技與經濟融合;三是拓展工作思路,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讓產學研促進會、學會、行業協會中的專業人士幫助目標企業摸清需求,科協、科技局、人力社保局等單位搭建平臺對接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做好全方位跟蹤服務,多渠道解決科技創新中信息不對稱這“最后一公里”問題。
——重慶市北碚區科協黨組書記、主席? 呂春燕
人才是第一資源,重慶地處我國西部地區,人才吸引力比不上東部地區,因此加強貫徹落實人才戰略尤為重要。一要加大引才力度,為外來人才創造良好穩定的發展平臺和充足的發展空間;二要留住本土培養的創新領軍人才,重視本土培養的優秀人才與團隊,給予其與引進人才同等優厚的待遇與發展條件;三要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制機制,探索“以才論薪”替代以往的人才編制束縛,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生態,落實“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柔性人才管理模式。對于新醫科背景下的人才隊伍建設來說,要加強醫學重點研究領域的科技攻關,推動重點學科的創新引領發展。以檢驗醫學這一典型的交叉醫學學科為例,應重點圍繞全生命周期的主動健康管理進行精準診療研究,建立健全政產學研用全鏈條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多方聯動協同攻關,立足疾病的早診早治,引導百姓從疾病管理到疾病預防的意識轉變。打造國內知名單位聯合組建的重點學科團隊并展開聯合科技攻關,為重大突發性傳染病的早期預警提供可靠技術支撐,為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助力。
——重慶大學醫學院智慧檢驗與分子醫學中心主任? 羅陽
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強調,要聚焦關鍵重點,明確科技創新主攻領域,創造更多科技供給,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要依靠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知識產權強市建設,促進成果轉化力度,簡化成果轉化流程,減少成果轉化環節干擾,解除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利用知識產權助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為“雙碳”愿景下的科技創新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和可持續發展保障。二要依靠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應用,打造城鄉高品質生活。在打造城市高品質生活方面,緊密結合我市“山水之城”的地域特點,綜合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系統解決山地城市面臨的滑坡、洪水、內澇等自然災害問題;進一步加大韌性城市、海綿城市、城市更新、流域水環境治理等針對性技術產品的研發與場景應用。在打造鄉村高品質生活方面,要以民生需求為著力點,利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民生的系列問題,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三要依靠科技創新與智慧環保,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展跨區域山地河流(湖、庫)綜合治理模式研究,利用智慧管控等關鍵技術,解決中小流域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系列問題。充分發揮我市的區位優勢,大力推動我市“山地智慧環?!奔夹g及產品在全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廣泛推廣與應用。
——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低碳與生態環保研究中心負責人? 雷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