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

2021年5月14日,川渝兩地中醫藥領域近百家聯盟單位、百余名行業專家齊聚蓉城。
隨著一塊紅布徐徐拉下,成渝雙城經濟圈道地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正式宣布成立。川渝中醫藥一體化發展的“雙城記”,再次在兩地唱響。
川渝兩地,山水相連,人文相近,自《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川渝中醫藥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2020-2022年)》簽訂以來,川渝兩地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發展聯盟,充分發揮川渝中醫藥優勢,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頻頻聯動協作,共筑中醫藥一體化“健康圈”。
人才共育,開放共享促發展
5月19日,王淼順利完成博士后出站答辯,選擇繼續留在重慶市中醫院工作。
2018年,王淼進入重慶市中醫院與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設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學習,重慶市中醫院風濕病科主任、主任中醫師吳斌,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李煒弘成為她的導師。
“成渝聯合培養讓我受益很大,既有兩位導師的共同輔導,又能共享兩地的科研平臺。”王淼告訴記者,在兩位導師的共同輔導下,無論是臨床經驗還是科研思維,她都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提升。同時,兩地科研平臺的共享大大減少了因為設備不足帶來的局限性,為課題的申報提供了重要保障。
與王淼有著相同經歷和感受的還有博士后李麟。入站時,李麟由重慶市中醫院肝病科主任、主任中醫師劉華寶和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扈曉宇聯合培養。順利出站后,她也選擇留在重慶市中醫院工作。
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在人才。
為探索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醫藥高等教育體制機制,重慶市中醫院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共同構筑起中醫藥傳承和科研創新的教學合作平臺,雙方可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實訓實踐基地、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
除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川渝兩地還聯合開展中醫學“黃星垣班”本科教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生本科前3年在學校完成教學計劃后,可到重慶市中醫院進行臨床醫學理論課程、課內見習、崗前培訓及臨床實習等。
“人才聯合培養模式一方面緩解了學校教學設施的壓力,另一方面為醫院在基礎建設、師資隊伍、學科專業等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重慶市中醫院黨委委員、院長左國慶告訴記者,在人才培養上面,院方很早就與四川有合作,深刻感受到了川渝兩地合作帶來的積極意義。
隨著“雙城記”漸入佳境,在體制機制推動下,川渝兩地中醫藥人才聯合培養更加深入、頻繁。
2020年8月14日,川渝兩地眾多醫生匯聚到四川省遂寧市,開展中醫藥深度融合聚焦超聲消融治療惡性實體腫瘤培訓;川渝兩地聯合開展的“西學中”骨干人才培養,已舉辦理論學習7期……
“整合川渝兩地中醫藥教育資源和空間,協同兩地人才培養,推動雙方在中醫藥一體化發展中相互補短板、鍛長板,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帶動作用,為推動兩地中醫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鄧莉表示。
平臺共建,資源集聚促創新
5月25日上午10點,重慶市中醫院科技外事處處長梁旭明的電話響起,打電話的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相關部門負責人。通過電話,他們交流了合作共建的重點實驗室的一些推進情況。
就在1個月前,由重慶市中醫院與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聯合申報的“川渝共建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
實驗室建設、項目申報、成果創制、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等一系列實質性合作即將展開,雙方的對接將更為密切。
“臨床診療技術應用、臨床療效評價,需要通過科研來支撐,重點實驗室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載體。川渝共建實驗室,有助于雙方將臨床與科研的人才、設備、項目等資源,通過平臺融合在一起,產生研究成果,從而反哺到臨床上,提升臨床診療水平和療效,更好地服務患者。”梁旭明說。
以該實驗室為例,川渝雙方將進行科研聯合攻關,重點開展感染性疾病病原菌通用型高靈敏快速篩查技術、感染性疾病中醫藥防治、感染性疾病嚴重并發癥的中醫藥干預的研究,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形成川渝地區中醫藥科技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
兩地“作媒”,重慶市中藥研究院也與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聯姻”,強強聯手共建川渝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雙方將聚集各自優勢創新資源,圍繞中藥資源保護利用、中醫藥大健康產品研究開發,聯合爭取、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形成一批科技創新成果。”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李隆云說。
這樣的深度合作不僅發生在兩地中醫藥高等院校、醫院、科研院所之間,也在企業當中展開,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是華森制藥做大做強的關鍵。
去年7月,在川渝兩地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華森制藥與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簽署合作協議,開展川產道地藥材川芎、白芷及其復方制劑都梁軟膠囊品質評價及轉化應用研究。
“以前跨省合作難度很大,沒有渠道,只有企業自己去協調各項事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后,在各方的幫助和支持下,企業就能與四川的科研院所合作,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華森制藥黨委書記、董事長游洪濤說。
合作共建,資源共用,成果共享,一盤棋思維,一體化發展。
從中醫藥高等院校、醫院、科研院所再到企業,一年多來,川渝兩地建立起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度合作,川渝中醫藥傳承創新基地、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及研究室等項目從“紙上”落到了“地上”。
“推進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發展,建設川渝中醫藥科技創新高地,是川渝兩地的美好愿景,也是雙方努力的方向。”鄧莉說。
產業共振,優勢互補促共贏
5月20日,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紅江鎮白芷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成片白芷生長茂盛,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草香。
遂寧市種植白芷歷史悠久,產量大,品質好,在全國白芷家族中因質量最優而被奉為道地藥材。
看著長勢喜人的白芷,作為采購方,游洪濤很是滿意:“重慶雖然也生產白芷,但產量小,供應不足,而這里生產的白芷不僅產量大,而且品質有保障。”
企業生產藥品需要大量使用白芷。此前,因地域局限,企業要跨省合作,面臨諸多障礙,隨著川渝中醫藥一體化發展的深入推進,中藥材產業逐步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擋在兩地之間的地域屏障沒了。
堵點通,難題破,則產業興。
乘此東風,華森制藥與遂寧市中醫藥企業建立起產業鏈、供應鏈關系。去年,僅白芷,華森制藥就采購了130余噸,價值130萬元。華森制藥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保障了企業生產原材料的供應。
從以往產業布局“各顧各家”,到如今“同頻共振”,一大批中醫藥產業合作項目正陸續在川渝兩地有序推進。
去年9月,重慶市中藥研究院與四川省內江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將對內江市東興區中醫藥產業發展狀況展開全面、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東興區中醫藥產業自然資源、人才優勢等現狀的基礎上,制訂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為東興區實現打造百億產值中醫藥產業宏偉目標提供具體的、切合實際的、操作性強的建議和方案。
今年5月14日,成渝雙城經濟圈道地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成立。道地藥材聯盟將共同研討川渝道地藥材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方法和體制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共同提高,攜手引領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
從人才到科研,再到產業……川渝兩地同向發力,中醫藥一體化“健康圈”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