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倫理思想是一種制度倫理,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度道德壓迫的批判,是一種關注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關懷。馬克思對傳統道德觀念對人精神生活的束縛壓迫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中人的本質異化進行了深刻的倫理批判,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對人的道德本質和現實價值生活進行了嚴密的論證,馬克思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共產主義制度倫理建構。
【關鍵詞】馬克思倫理;制度倫理;倫理道德;共產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0-0099-03
對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系統闡述與深刻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優秀傳統道德觀念與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緊密結合與理論闡明是當代倫理學家關注的重要內容。不同學者對馬克思倫理思想的挖掘和把握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關于馬克思倫理思想的本質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論共識,即馬克思倫理思想的本質是一種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關懷。
一、對傳統道德倫理思想的批判
馬克思倫理思想是從對傳統道德意識形態的批判開始,馬克思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積極地把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一方面,對傳統道德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在社會現實中,積極地進行革命探索,批判社會現實中政府當局對勞苦人民的不人性的道德壓迫。
區別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的道德倫理發展,十八、十九世紀的德國傳統道德意識形態還未徹底擺脫封建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和壓迫。德國由于長期受到普魯士政府的專制統治,人們的現實和精神生活完全受到嚴苛的意識把控和宗教神學思想影響,雖然席卷歐美的資產階級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人民尋求自由、獲取政權的精神思想,但對于思想保守、封建專控的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相對弱小,無法在短期內發動推翻根深蒂固的普魯士專制統治政權。
德國傳統的道德意識形態具有明顯的宗教權威和封建專制特征。德國人民對個人悲慘現實生活的苦悶無奈通常訴諸宗教神學的精神解脫中,秉承對“上帝道德”的盲目推崇和崇拜。個人的精神生活在宗教的“圣人權威”中建構起虛妄、抽象的價值體系。“上帝”通過對個人理性的鞭笞,利用盲目的信仰權威,規范和要求現實生活中人的精神生活建構。因此,在德國傳統道德意識形態中,宗教信仰的絕對權威逐漸占領了人們的現實實踐和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普魯士政府出于對封建貴族利益的絕對維護,不斷地對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甚至在精神生活的嚴苛控制中,對人們理性進行隨意踐踏,以保證絕對的政治權威。
在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中,積極探尋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方案出路成為歷史發展要求的時代命題。英法空想主義者都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造成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中的社會動蕩、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壓迫下的社會矛盾加劇和社會生產關系改變后的道德失落等種種問題,表現出對勞動工人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但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并未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實質,只是出于抽象的道義原則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批判,并且他們所構想的社會主義發展前景脫離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妄想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良實現“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因此就成了脫離現實的空想社會改革方案,最終走向理想的破滅。
1842年的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并未取得勝利,國家仍然是封建貴族把持的普魯士專制統治,人民群眾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馬克思關注到普魯士書報檢查制度對人民出版自由的限制、萊茵地區的貧困農民因撿拾枯樹枝而定罪和普魯士政府對摩塞爾地區從事葡萄種植農民打壓的社會現實,發表了一系列著名的批評性文章,其中集中闡述了與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相關的國家制度、政治建設、經濟發展、群眾生活等重大現實問題。
這些現實問題的集中論述,表明馬克思具有清醒的現實關照意識和鮮明的人民群眾立場。他態度堅定地站在捍衛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立場上,對普魯士專制政府危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剝削人民群眾的自由權利、打擊人民群眾的生活意志等現實問題進行了堅定的批判。
《萊茵報》工作期間是馬克思思想發生變化的重要轉折點,馬克思已經逐漸開始脫離忽視政治斗爭的抽象哲學批判的青年黑格爾派,投身于暗潮涌動的現實斗爭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對廣大勞苦群眾悲慘生活的現實觀照中,逐漸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的種種消極影響。
馬克思的早期倫理思想開始擺脫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擺脫抽象的倫理思考,關注人生活的現實。力圖突破以往傳統道德倫理哲學中把關于人的道德倫理問題訴諸上帝的解決路徑。馬克思肯定人的“最高神性”即人的主體意識,對傳統道德意識形態進行了否定,肯定人的現實意義。把人與動物和上帝進行區別,人的倫理問題直接通過人得以解決,這一點也受到了啟蒙理性的影響。從他對普魯士政府對人民群眾言論自由的限制的控訴批判中,他開始關注人真正的自由問題。
二、對資本主義制度倫理價值的批判
馬克思的倫理思想體現在他整個理想發展進程中,在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與批判中,他既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相對于封建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又看到資本主義制度對人的真正自由的壓制。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下人發生了異化,人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意識。
隨著長達兩個世紀的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逐漸勝利,資產階級通過長期的革命斗爭逐漸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逐步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新興資產階級在與封建貴族勢力的斗爭勝利中占有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并為獲取更多利潤,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效率,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以機器大工業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工業革命得到迅猛發展。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不僅改變傳統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方式,而且推進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現實生活的社會關系進入到市場競爭和雇傭勞動新的歷史時期。
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不斷凸顯出來,具體表現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社會化生產與私人占有之間的內在矛盾無法根除,并由此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發生周期性經濟危機、市場競爭的無秩序狀態、社會貧富差距拉大、雇傭工人的勞動異化生活困苦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同時,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也暴露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矛盾的無法調和,以大資本家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統治集團,通過延長雇傭工人的工作時長和剝奪勞動工人基本勞動保障權益等方式,剝削勞動工人通過辛苦勞作所創造的勞動價值,依靠出售自己僅有的勞動力生產為代表的無產階級要求實現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以滿足自身現實生活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資料,并展開了一系列針對資產階級殘酷剝削,獲取必要政治權利的階級斗爭運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斗爭被不斷激化。法國、英國和德國相繼發生了影響深遠、規模巨大的工人運動,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推向了新的歷史時期。
然而,19世紀30、40年代的階級斗爭在實踐上具有明顯的自發性特征,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工人運動常常被資產階級統治當局通過武力鎮壓,工人革命常常以失敗告終。因此,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指導成了無產階級斗爭迫切的理論指導現實的需要,成為社會革命的時代命題。
馬克思在對猶太人問題中政治解放與宗教解放復雜關系的梳理中,明確指出社會解放的現實問題訴諸對抽象宗教神學的批判是虛妄的,只有關注到現實生活中人的社會實踐,并通過對政治當局的直接斗爭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獲取人生而為人的自由。
同時,馬克思對脫離社會現實只關注抽象空談哲學的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所提出的國家觀念對市民社會的絕對權威,明確提出了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顛覆了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的傳統認知。“在前資本主義時期 , 國家的政治權力有很強的統攝力 ,市民社會完全淹沒在政治國家之中 ,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生活是統一的,市民社會就是政治社會,市民社會的原則就是國家的則。”[1]
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改變了市民社會階層等級,這時的市民社會沒有了政治意義成了私人的社會差別。人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市民社會雖然與國家政治的分離使人的自由、權利、價值得到滿足,但是人民卻落入到世俗生活的牢籠里,人變成了只是對物的追求,對物的崇拜,失去了作為主體性人的自我意識。
馬克思對傳統的道德哲學進行了重新解釋,道德根源于經濟關系,馬克思把人的生存作為道德的終極基礎,馬克思把道德看作一種歷史現象,否定抽象永恒的道德存在,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學的倫理思想對人們的道德約束、禁錮。
馬克思的倫理思想闡發是革命性的,他一方面否定了抽象宗教道德觀念對人道德生活的虛妄規范,肯定了人的現實實踐理性;另一方面,批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道德意識對人本質的異化和曲解,剝離出屬人價值的現實生活基礎,即人自由發展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和精神價值訴求。
當然,馬克思對人現實性的深刻把握并為脫離人所生活的社會歷史發展條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對立的關鍵是需要無產階級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倫理制度,才能從根本上獲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馬克思也積極地投身于社會革命中,努力在現實生活中踐行他提出的崇高的倫理思想——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斗爭。
馬克思的倫理思想在革命實踐中也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最終在與資產階級做斗爭過程中形成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構想。
三、馬克思的人民性倫理制度思想
馬克思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共產主義制度倫理建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倫理批判,也作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武器,對資本主義制度中存在的人真正自由被壓制,人變成“物化”了的自己等問題的深刻揭露。馬克思倫理思想經歷了早起倫理思想受到啟蒙理性的影響,到通過對市民社會的剖析闡明道德倫理的現實基礎,再到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發生異化,人失去了真正的自由等問題的批判,最后回歸到人性本身,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共產主義倫理制度,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終極價值關懷。“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2]“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辦法能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社會基礎。”[3]馬克思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認識到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革命”才是實現人真正自由的手段,馬克思的倫理思想被賦予現實意義,不是以往道德倫理只是抽象的永恒的道德存在。
在社會中的人,是有鮮活生命的,在物質利益的生活中人才能看到人的主體性,獲得一種自我意識,這是發揮自由的基礎。社會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屬人價值的主體地位也會在社會歷史的進步中得到確認與升華,人是道德倫理意識的主體,倫理道德當然是與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密切相關的。“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4]馬克思把人的自由解放放到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進行深刻理論分析和現實實踐確證,從對人的終極價值關懷中去達到一種和諧的制度倫理——共產主義倫理制度。與一般的人道主義倫理探討不同,馬克思采用了唯物史觀的科學分析方法,將人的倫理道德需要和現實的社會歷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站在人民群眾的價值立場上,對抽象、固化的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和導致人本質異化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倫理道德形態進行了深刻系統的價值批判,重新將人的自由發展這一根本性的倫理道德原則拉回到社會歷史發展中人的現實生活中,建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共產主義倫理制度理想,這是革命性的理論建構和現實實踐。
人本主義色彩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價值底色,馬克思對人本質的價值探討,對僵化、抽象傳統道德規范和異化了的資本主義倫理道德意識深刻批判,對自由全面發展的屬人價值的系統分析,以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共產主義倫理制度建構,都表現出馬克思作為偉人導師的正義勇敢和為人類解放斗爭所做的巨大貢獻!馬克思倫理思想是一種制度倫理,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共產主義制度倫理建構,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度不道德壓迫的批判,是一種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關懷。
參考文獻:
[1]李培超,蘇玲.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下的倫理突破:論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特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6):32-3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4.
作者簡介:
秦華偉,男,重慶黔江人,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