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良 安躍華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征集與鑒定部
2021年5月30日,被譽為中國郵政“馬班郵路”忠誠信使的王順友因病不幸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去世,終年56 歲。作為當年親手將他在投遞郵件過程中使用的馬鞍、馬鞭、水壺等相關實物一件件征集入館的工作人員,雖未曾與他真正謀面,但驚聞此消息,仍對他的英年早逝止不住地痛惜與懷念。
第一次知道王順友,是在2005年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典禮上。頒獎詞中這樣寫道:“他樸實得像一塊石頭。一個人、一匹馬,一段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心。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近鄰尚得百里遠,世上最親郵遞員。”王順友在平凡的工作中所呈現出的不平凡的偉大感動了全中國。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郵遞員,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國共產黨員,在日復一日中牢牢堅守自己的崗位,在工作中獲取滿足、收獲快樂、贏得尊重。

王順友投遞時使用的馬鞍和“中國人民郵政”投遞包
王順友,苗族名字叫咪桑,1965年10月出生于木里藏族自治縣。木里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這里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境內山高谷深,河流環繞,平均海拔3100 米,海拔5000 米以上的大山就有20 多座,有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點,是青藏高原地質結構最復雜、環境最惡劣的地段之一。全縣幅員面積約1.3 萬平方公里,包括藏族、彝族、漢族、蒙古族、納西族等21 個民族,總人口僅13 萬多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5人,可謂地廣人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過去全縣29 個鄉鎮中有28 個不通公路、不通電話,甚至不通電,而且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大山里,郵件的傳遞全靠鄉郵員背送。直到20世紀60年代,境況才有所改變,當地逐步給鄉郵員配備了騾馬,鄉郵員牽著馱郵件的騾馬,順著馬幫踩出的羊腸小道進行傳郵,由此形成了馬班郵路,這是當地人與外界保持聯系的唯一途徑。在木里,馬班郵路有15 條,單程長達2303 公里。
王順友的父親王友才就是一位馬班郵路鄉郵員。父親的言傳身教,使王順友從童年起就對郵遞員工作充滿了好奇和敬重。1985年,他接過父親的班。當父親把自己的投遞包交給王順友時,對他提出了幾點要求:“不許丟失郵件;不能打濕郵件;不準貪污和私拆郵件;不準冒領匯款;保證準班、準點。”從此,王順友穿上綠色的郵政制服,包裹好郵件包,檢查好馬匹和路上用的生活物品,便踏上了自己的馬班郵路,而且這一走就是30 多年。
王順友負責的郵路從木里縣城出發,經白碉鄉、三桷椏鄉,最終到達倮波鄉,全程往返360 公里,來回需要14天。他每個月走兩班,全年有330 天要獨自跋涉在這條人跡罕至的郵路上,每個月都會走爛一雙鞋。山路漫漫而又充滿艱險,氣候更是極為惡劣。他所翻越的察爾瓦山海拔5000 米,一年中有6 個月覆蓋冰雪,氣溫零下20 多攝氏度,寒冷刺骨;而蹚過的雅礱江河谷海拔1000米,氣溫卻高達40 多度,熱氣逼人,中途還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溝梁。行走在路上一會兒凝汗成冰,一會兒又揮汗如雨。由于山上的居民居住分散,王順友14 天中至少有6 個晚上要在山上過夜。大多數時候他只能露天宿營,在山巖底下、草地上、大樹底下搭個簡易的帳篷就睡。餓了吞幾口糌粑面,渴了喝泉水、啃雪團,途中還要防范狼、熊等野獸的襲擊以及螞蟻、螞蟥的侵擾。最苦的是雨季,天氣說變就變,他幾乎沒有穿過一件干衣服,睡過一個安穩覺。雨后山路泥濘濕滑,本來就難走的爛石路變成泥漿路,深一腳、淺一腳,甚至手腳并用,他常常摔得渾身是泥,夜里也只能裹一塊塑料布睡在泥水里。
郵路上的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最難忍受的是孤獨。由于送郵件是固定班期,不能和馬幫搭伙走,只能自己走。白天,路上除了他吆喝馬的聲音,就是回蕩在深山峽谷中叮叮當當清脆的馬鈴聲。一路上,有時幾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影。夜晚,深山里偶爾傳來幾聲野獸的嗥叫,除此之外,四周死一般的寂靜。
孤獨的郵路上,馬陪伴著他。心里憋得難受、想家的時候,他就和馬說話,馬是他最忠實的伙伴。幾十年的郵路生涯,他更換了30 多匹騾馬,馱郵包的馬鞍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殘破變形。
酒陪伴著他。這只軍用水壺其實就是酒壺,里面裝著兩塊多錢一斤的酒。本不會喝酒的他學會了喝酒,他說喝酒有三個作用:壯膽、驅寒、打發寂寞。在馬班郵路常年寂寞孤獨的山路上,酒成為了他的“老戰友”。
山歌陪伴著他。一個人行走,最大的樂趣就是唱歌。他自己編了上百首山歌,邊走邊唱。“翻一坡來又一坡,眼淚汪汪肚里流。不是人民需要我,哪個喜歡天天走……”
除了要忍受惡劣的天氣和難耐的寂寞,王順友還數次經歷了生命危險。1988年7月的一天,他途經雅礱江,那時江上還沒有吊橋,人過江要把自己掛在溜索上溜過去,當他馬上就要到達對岸時,溜索繩突然斷裂,他重重地摔在江邊的沙石灘上,可裹著塑料布的郵包卻落入江中。那一刻,他顧不上渾身的疼痛,急忙跳到湍急的江水中,將郵包撈了上來,郵包里的信件完好無損。還有一次,遇上兩個劫匪,他沒有膽怯,大聲說:“我是鄉郵員,馱的是郵包。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一番話、一股氣,頓時使劫匪愣住了。趁此機會,王順友跳上馬沖了過去。多年來,這只用來裝郵件的郵政投遞包,經日曬雨淋早已褪色發白,但上面“中國人民郵政”六個大字卻清晰可見,昭示著它崇高的使命,成為中國郵遞員忠實履行郵政普遍義務的最好見證。
1995年的一個冬天,王順友像往常一樣送郵件到倮波鄉,馱郵件的騾子走在前面。當走到九十九道拐這個險峻的地方時,一只山雞猝然飛出,驚得騾子亂踢亂跳。路旁就是懸崖峭壁,為避免郵件和騾子摔下去,他趕緊上前去拉韁繩,誰知受驚的騾子一下踢到他的肚子上,疼得他頓時昏了過去,十幾分鐘后才蘇醒過來。為了按時把郵件送到目的地,他找了根木棍支撐,強忍疼痛,艱難跋涉了4 個多小時,堅持送完了這班郵件。因為鄉里醫療條件太差,他又忍痛返回木里縣城。醫生說他的腸子被踢傷了,再晚來幾個小時就沒命了。這一次,他在醫院躺了43 天,是他干馬班郵路后唯一的一次長假。命保住了,腸子卻從此短了一截,后來還經常肚子痛。可傷好后,他又重新投入到他丟不下的投遞工作中。
就這樣,30 多年來,這位“高原信使”獨行于高山峽谷間,一個人默默承受著孤獨,承受著傷痛,每天都在挑戰自己意志、體力和精神的極限,同時還背負著對親人的愧疚。王順友說,他不是一個稱職的兒子、丈夫和父親。“其實,多年來,我最難受的是,我覺得對不起我的家人,對不起我的父親母親和妻子兒女。尤其是對不起我的母親。母親病重時,我還在郵路上送信,母親離開人世的時候,我連最后一面都沒有見上。”每年他和妻子相聚的時間也不過30 多天。當有人問他這樣做值不值時,他回答:“我包里的東西比我的生命都貴重。我們要做到了這一點,才是真正的郵遞員。”他自編的山歌《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也幸福》,讓我們感受到一個質樸、純真的共產黨員形象,也彰顯出他濃濃的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
大山無語,人民有情。當地各鄉各村群眾收到信件時的滿足以及對他的掛念,是這么多年來支撐王順友走下去的力量。在郵路沿線各族群眾的眼里,是王順友將外界的聲音傳到一個個偏僻的山村,把遠方親人朋友的問候送到大山深處的千家萬戶。他就是聯系山內與山外的紐帶。他來時,許多人家會等在路邊拉他到家里喝茶吃飯,臨走時再給他兜里塞滿雞蛋和山貨。老百姓十幾天見不到他,就會到處打聽他的消息。他兩次在路上病了,都是鄉親們把他送回縣上。“老百姓和我的生命都聯系在一起。他們離不了我,我也離不了他們。”
多年來,王順友一邊送郵件,一邊盡量為鄉親們做些事情。倮波鄉磨子溝以前只能種土豆、包谷、蕎麥,后來他在送郵件的時候,就順路給那里的老鄉捎去白菜、青菜、蘿卜等蔬菜種子。慢慢地,磨子溝的村民有了自己的菜園,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也經常給鄉親們代購貨物。山里有人得病,就為他們帶藥;村民們需要農藥,就買好給他們送去。有的鄉親讓他郵寄信件和包裹不知道要付郵費,他就自己拿錢墊上。
由于常年奔走在馬班郵路上,王順友落下一身的病,尤其是患有嚴重的風濕和眼疾。2017年6月,在組織的關心下,王順友不再負責郵件投遞工作,擔任了木里郵政分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從事黨務管理工作。而隨著木里縣三桷埡鄉公路的開通,涼山州也徹底結束了馬班郵路的歷史。

王順友
王順友真正地做到了“一生只為干好一件事”,他常說:“把信送好就是為黨做事。人總有一死,如果為工作而死,值得。”在平凡的投遞崗位上,他始終銘記父親的囑托,也用行動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敬業、盡職盡責。30 多年來,他行程34 萬公里,相當于27 次二萬五千里長征,繞地球赤道8.5圈。每年投遞各類郵件近萬件,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份郵件,投遞準確率達到100%。因為出色的工作成績,他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100 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六十年最具影響的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代表。
2005年10月19日,王順友受邀參加瑞士伯爾尼萬國郵政聯盟大會,成為自1874年萬國郵聯成立以來第一個被邀請的最基層、最普通的郵遞員。在會上,他代表中國郵政作了長達18 分鐘的演講,用他幾十年的工作經歷和扎根山區、服務人民的感人故事,講述中國政府對郵政普遍服務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講述郵政人忠實履行普遍服務義務和為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權利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貢獻。來自86 個國家的300 多名與會代表認真聆聽了王順友的演講,各大報紙和網絡等新聞媒體對他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報道,他一下子成了世界郵政明星。萬國郵聯郵政經營理事會主席詹姆斯·魏德對王順友說:“你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在退休后我要和你一起走一趟馬班郵路。”
王順友是時代的楷模、“馬班郵路”精神的優秀代表,他的奉獻精神是時代的寶貴財富。為了弘揚他的事跡,2006年4月,國家博物館文物征集人員前往成都,由四川省郵政局代表王順友將郵政標志服裝、郵政投遞包、水壺、馬鞍、馬鞭等一批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如今,斯人已去,精神猶存。收藏、展示在國家博物館中的這批實物,成為了對王順友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