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遂營
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游管理學院
敦煌位于甘肅、青海和新疆三省區交界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的總面積有3 萬多平方公里,但只有1400 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能夠被稱為綠洲。綠洲的面積,不足總面積的5%。換句話說,敦煌有95%以上的地方,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沙漠、戈壁和山地。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地方,卻創造了燦爛的絲路文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那么,敦煌這個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敦煌莫高窟又是在什么背景下開鑿的?神秘的藏經洞又是怎么回事?敦煌在“絲綢之路”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即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這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季羨林
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世界四大文化體系曾經匯集在一起,而且全世界只有這一個地方,簡直太不可思議了。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甚至還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叫作“敦煌學”。無數的學者,終其一生都投身于敦煌學的研究,樂此不疲、無怨無悔。那么,究竟為什么這么一個今天看來十分偏僻的地方,會有這么多不同的文化在此匯流?會讓那么多學者付出一生去關注,去研究呢?
提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馬上會聯想到敦煌的莫高窟,因為莫高窟里有無數精美的壁畫和雕塑。據統計,莫高窟現在仍然保存著洞窟735個,彩雕塑像2415 身,洞窟內壁畫面積有45000 多平方米。就這些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遺物”,已經足夠震撼全世界了。
不過,今天每一個去過莫高窟的人都會發現,它周圍幾乎完全被沙漠包圍,可以說是敦煌一帶環境最惡劣的地方之一。在1000 多年前,這個地方就連找口水喝都十分困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用十分原始簡陋的工具,執著地開鑿石窟、描繪壁畫?而且,這份執著,竟然延續了上千年!
事情還得從一個小和尚說起。
前秦建元二年(366),一個叫樂僔的云游和尚從中原出發,一路向西,云游到了敦煌城東南25 公里處。這個地方是鳴沙山的東麓,浩瀚的沙漠就在不遠處。
這時候已是傍晚,但太陽仍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樂僔又累又渴,幾乎已經無力前行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眼前一亮:遠遠地好像出現了一大片燦燦金光,成千上萬的神佛,都在金光中閃現。樂僔很激動,他想,自己是不是看到傳說中的西方極樂世界了呢?
這時,樂僔不覺得渴、不覺得餓了,腿上也有勁了,趕緊沖著金光閃閃的地方一路狂奔。可是,走了不一會兒,那閃著神佛身影的金光,突然間就消失不見了!
樂僔的這段奇遇,今天,如果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他很可能是遇到了海市蜃樓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鳴沙山地處沙漠,地表溫度高,空氣密度小,因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光學折射;第二種是,他看到了三危山上的奇觀。樂僔到達的區域一面是鳴沙山,一面是三危山。三危山沒有植被,光禿禿的,但巖體含有大量的云母、石英等礦物質,在陽光的照耀下,同樣會反射出萬道金光,呈現萬尊佛神的景觀。
但是1000 多年前的樂僔哪懂這個原理,他被這奇異的景象給弄懵了。樂僔想,前邊那地方一定是一塊圣地。于是,他發出宏愿:要在那個地方建寺修窟,給佛再塑金身。
世上的事情有時候就是無巧不成書。樂僔走近前一看,這鳴沙山的東麓,竟然出露了一片很難得的砂巖。它軟硬適中,十分適合開鑿石窟。其實,中國古代的很多石窟,包括今天熟知的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以及敦煌石窟,都是在砂巖上開鑿的。這是因為,在所有的巖石之中,砂巖是最利于石像的開鑿和保存的。常見的花崗巖太硬,而且顆粒往往較為粗大,雖然比砂巖耐風化,但是卻不利于石像的眉毛、眼睛等細節的塑形;還有些巖石,比如泥巖,它們又太軟,開鑿石像之后,過不了多久,就容易被風雨侵蝕,不利于保存。所以,只有砂巖最適合石像的開鑿。偏偏樂僔在沙漠里發現的崖壁,就是這樣的砂巖巖層。這樣的巧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之后,樂僔就在這里住了下來,通過化緣籌集資金,在鳴沙山東面的崖壁上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座佛窟。此后,莫高窟歷經1000 多年的持續開鑿,終于從一個小小的愿景變成了偉大的現實!
據文獻記載,莫高窟從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開始開鑿。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直到元朝,在1000 多年的時間里,敦煌莫高窟的開鑿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但是,到了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在距今四五百年的時候,敦煌重新成為塞外游牧之地,城市逐漸衰落,而莫高窟也逐漸被淹沒在黃沙之中了。
那么,在被風沙掩埋了數百年之后,莫高窟又是如何被世人重新發現的呢?
清朝末年,敦煌莫高窟雖然是一派破敗的景象,但這里畢竟遠離當時的戰亂。有些人為了生存,就逃荒到這一帶居住。有個道士叫王圓箓。他以窟穴為家,往來于莫高窟與敦煌城之間。1900年的一天,他的命運被徹底改變了。
這一年的6月22日,即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二十六日。夜里,王道士在清理第16 窟內的積沙時,無意間在北壁發現了一個耳室,這就是所謂的“藏經洞”,今天的標號為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面積不大,但堆滿了一人多高的各種文物資料,包括從公元4世紀到11世紀的佛教經卷、世俗文書、絲絹繪畫、金銀法器等5 萬余件,王道士完全被震驚了。遺憾的是,這位王道士并沒有很高的文化素養,甚至連經卷上的字都認不全。所以,他并沒有認識到他所發現的東西有多么大的價值。

斯坦因所獲藏經洞經卷文獻(部分)
為了謀生,王圓箓從藏經洞里拿出一些金銀法器到敦煌城里出賣,以換取生活必需品;又拿出來一些經卷、字畫,請敦煌的地方官員去辨認。就這樣,他無意中把藏經洞內藏有大量珍貴文物資料的信息泄露了出去。緊接著,世界各地的文物販子、投機商人便打著考古學家、探險家的幌子,不約而同地從世界各地來到敦煌莫高窟。
第一個接觸到王圓箓的是英國人斯坦因。1907年,斯坦因以探險家的名義來到莫高窟,找到了王道士。他謊稱自己是虔誠求法的信徒,就像當年唐朝的玄奘,是專門來到莫高窟禮佛的。王道士輕信了斯坦因的花言巧語,領著斯坦因進入了藏經洞。在王道士點燃的昏暗油燈下,斯坦因在藏經洞里整整待了7個晝夜,翻檢了大量的經卷、文書、字畫,最后挑選出了他認為的上乘精品,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斯坦因把挑選出來的經卷、文書、字畫以及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裝滿了29 只大木箱,心滿意足地回國了。回國當年,斯坦因參加了在英國舉辦的皇家地理學會,并在大會上作了主題報告,向大會展示了他從藏經洞帶回的文物資料和雕版印刷《金剛經》殘卷。這些發現震驚了整個大會。《金剛經》殘卷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印刷的時間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殘卷印刷精美,圖像和文字清晰可辨,現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館。
在斯坦因之后,蜂擁而至的西方探險家還有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美國人華爾納等。他們的行為,不僅使他們個人迅速成為當地社會的名流,而且使敦煌這座城市和莫高窟藏經洞迅速成為全中國和整個西方世界關注的焦點。
時至今日,學術界對于莫高窟這個神秘藏經洞的文物資料來源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藏經洞文物是西夏人留下來的。1036年,西夏王元昊占領了河西走廊。從此,敦煌為西夏所控制長達190 多年。蒙古興起之后,開始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都城銀川被攻破,西夏滅亡,河西走廊也為蒙古所控制。就在蒙古占領敦煌前夕,在敦煌的西夏貴族倉促之間把大量經卷、文書、字畫和金銀寶物藏在了莫高窟的藏經洞里。他們希望有一天西夏能夠重新崛起,再來利用這些寶物。但遺憾的是,歷史沒有給西夏機會,當年埋藏寶物的人再也沒有返回他夢中的莫高窟。
自從藏經洞被發現之后,大量考古學家、探險家、佛學家以及一些投機商的到來,掀起了研究藏經洞經卷、文書資料、莫高窟壁畫以及敦煌城市歷史文化的熱潮,“敦煌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便由此誕生了。隨著敦煌學一項項成果的出現,“敦煌”這兩個字,逐漸成為了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文化符號之一。
盡管很多人知道敦煌,很多人也看過敦煌的壁畫,但是同樣有很多人不理解,敦煌的壁畫究竟為什么會吸引這么多人的關注?它到底有哪些無可替代的價值呢?
很多朋友都慕名到敦煌的莫高窟參觀,當進入洞窟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被五彩斑斕的壁畫所震撼。但震撼之余,又一頭霧水。如果不是有導游或專家講解,觀眾往往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和價值。那么,敦煌壁畫的歷史文化價值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991年,我就曾慕名來到敦煌,參觀莫高窟。我首先來到了第61 窟。為什么呢?因為在此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課,知道了這樣一個故事: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我國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唐宋以前的很少。因此,他一直期望能發現唐宋木結構建筑。
梁思成偶然看到了由法國人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實地拍攝的一本畫冊《敦煌石窟圖錄》,其中61 號洞中有一幅唐五代時期的壁畫《五臺山圖》,圖中有一座叫“大佛光之寺”的廟宇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于是,梁思成多次帶著夫人林徽因前往五臺山,按圖索驥,試圖尋找《五臺山圖》中的唐代建筑實體。功夫不負有心人,1937年6月26日,他們終于在山西五臺山豆村發現了當時中國僅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筑——大佛光寺。
一般說來,繪畫是藝術作品,帶有很多虛構的要素,而梁思成發現大佛光寺,用事實告訴我們,敦煌壁畫是那個時代世俗社會生活的一種寫照,反映了壁畫所具有的巨大的歷史價值。

莫高窟第61 號洞壁畫(局部)

莫高窟第112 窟壁畫(局部)
除了第61 窟,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第112 窟。這里有一組畫于中唐時代的樂舞群像壁畫。樂工手中箜篌、阮咸、排簫、蘆笙等各種樂器一應俱全,但更精彩的是處于核心地位的一位邊反彈琵琶、邊專注地踩著舞步的胡女舞蹈家,那韻律、節奏、舞步,簡直美不勝收。舞蹈藝術往往很難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來,然而,敦煌莫高窟卻以壁畫的形式把高難度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要素——節奏、動作、神情等——通過一幅畫卷,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根據這樣一組壁畫,我國的舞蹈家們把它編排成了一個舞劇《絲路花雨》。20世紀80年代,當《絲路花雨》在我國及世界很多國家上演之時,舞蹈家們看到重現的反彈琵琶舞蹈,不由得都起身而立。擊節慨嘆之余,無不驚詫于千年以前敦煌藝術的魅力。
當然,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價值還遠不止這些。莫高窟是一個佛教石窟,它首先會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但敦煌更是中國的敦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古代文化在這里早就深深地扎了根。所以,無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還是伊斯蘭文化都要在中國文化的土壤里發芽開花。
以大家熟悉的飛天形象為例。在莫高窟的492 個藝術洞窟中,幾乎窟窟都畫有飛天。據不完全統計,有4500 余身。飛天是世界各種不同文化共同的夢想和藝術表現主題之一,不過,各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飛天形象也差異很大。希臘的飛天最形象的代表是長了翅膀的安琪兒,印度的飛天形象是生有雙翼的天使,都要借助翅膀才能飛行。中國古代神話中很早就有羽人的描述:臂長羽毛,在空中飛騰。
在莫高窟的飛天形象中,隋朝以前的飛天大多帶有翅翼,明顯帶有印度文化乃至希臘文化的痕跡。但到了唐朝以后,莫高窟的飛天形象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擺脫了西域飛天形象的影響。其突出特點是:不長翅膀,也沒有羽毛,而具備三個特點:
第一,突出線條。古人用毛筆寫字,繪畫也用毛筆或粗一點的排筆,所以對線條把握得很好。在繪畫中也大量使用流暢、連貫的線條,顯示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第二,借助絲帶。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的飄逸、輕柔、色彩斑斕的特點,使我們對它備加喜愛。藝術家們巧妙地把飄逸的絲帶運用到繪畫中,借助飄逸的絲織衣裙、飛舞的彩色絲帶,便可凌空翱翔,自由飛行,我國的民間傳說“嫦娥奔月”不就是這樣的嗎?!
第三,利用云霧。云和霧都在高處生成,有云有霧的地方就給人一種在空中的感覺,《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豬八戒都是借助云霧在天空自由飛行的。這也是中國繪畫的一大特點。
那連貫流暢的線條、色彩艷麗的絲織飄帶、變化無窮的云霧、自由舒展的輕盈之態,都充分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元素。敦煌的飛天,是完全中國化了的飛天!
正是因為莫高窟具有的以上這些因素,所以在今天很多中國百姓看來,敦煌因莫高窟而聞名天下,莫高窟也的確是中華文明的奇跡和驕傲!
去過敦煌的朋友會發現,敦煌南北有兩座雄關——玉門關和陽關。古人曾經對這兩座關隘進行過深情的歌詠,描述玉門關的有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還有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將軍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描述陽關的名句除了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蘇軾的《漁家傲·送張元唐省親秦州》也是描寫陽關的名詩。其中,描寫陽關的有以下幾句: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州去。白馬皂貂留不住,回首處,孤城不見天霖霧。
據統計,在唐詩宋詞中,提到陽關和玉門關的次數有將近上千次。僅在蘇軾一個人的詩詞中,提到“陽關”和“玉門關”的次數就有近30 次。
在這里,我們先說一下兩關的位置: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大約90 公里處,古時候,來自西域的玉石從此地輸入內地,所以給此關取名“玉門關”;陽關,位于今敦煌市西南70 公里處,因位于玉門關南部,故名“陽”關。據史料記載,玉門關和陽關都始建于漢代。那么,敦煌這個地方,為什么需要兩座雄關來守衛呢?
在漢唐時期,玉門關和陽關之外生活著眾多的民族,曾經形成了許多小城邦——樓蘭、伊吾、高昌等,多的時候有三十多個。這些小的城邦對中原政權時叛時附。漢唐時期,這里是北方的匈奴、突厥和中原王朝爭奪的焦點地區,戰爭不斷。而玉門關和陽關形勢險要,易守難攻,便于屯兵駐扎,于是就成了漢唐向西域出兵和防御西域軍隊進攻的前沿關隘。
當然,雖然兩關與古代戰爭、沖突有直接關聯,但絕大部分時期,關內、關外的百姓一般還是和平相處。玉門關的形成就是因為這里是產自新疆和田的美玉進入關內的主要通道。而提到陽關,我們就會聯想到“陽關大道”,形容道路的通暢和生活的順利,民間還有“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的說法。這是因為陽關在敦煌西南,只要出了陽關,便進入南疆盆地。這里戰事相對少些,道路比較通暢。所以,后人就有了“陽關道”“陽關大道”的說法。唐朝的玄奘,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唐僧,到印度(當時叫天竺)取經的時候,正是從玉門關走出去的。他歷盡艱難,九死一生,前后花費了數年的時間,行程5 萬余里,游歷118 個國家,身邊根本沒有《西游記》里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三位徒弟的陪伴,大多數時候都是孤身一人。后來,玄奘帶著600 多部佛經回國的時候,走的是南疆盆地,經新疆的和田,經過陽關大道,到達了敦煌,最后回到了長安。
由此可見,玉門關和陽關對于保衛敦煌的安全都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才發生了那么多傳奇故事,才會流傳下那么多歌詠兩關的千古名篇。
根據歷史記載,敦煌這個名稱是漢武帝命名的。《漢書·地理志》敦煌郡的條目下曰:
敦,大也;煌,盛也。
——《漢書·地理志》應劭注
敦,就是大的意思;煌,就是盛的意思。敦煌合起來,就是“廣闊盛大”的意思。
但是,為什么漢武帝偏偏將敦煌兩個字賜予了這里呢?這里究竟有什么“廣闊而盛大”的地方呢?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敦煌是整個河西走廊的咽喉所在,而且是傳統上所說的“絲綢之路”三條路線的交匯之處。這三條路線是:玉門關經哈密、烏魯木齊、中亞到地中海,這就是所謂的絲路北道;玉門關經吐魯番、焉耆、喀什、烏茲別克斯坦到伊朗,最終通到地中海,這就是所謂的絲路中道;陽關經若羌、且末、和田、塔什庫爾干,經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印度,這就是所謂的絲路南道。反過來,這三條道路都通過玉門關和陽關匯集到敦煌,因此,敦煌是名副其實的絲路咽喉。正因為這樣,漢武帝才賜予這個地方這么一個大氣的名字,并且特設了兩座雄關拱衛,一個偏重于軍事,一個偏重于通商交往。
漢武帝給敦煌命名的時候,只是對漢朝寄予了美好的期許,他沒有想到的是,這里在他身后的數百年后,竟逐漸發展成了世界多種文化交融的中心,中國文化在這里吸收了足夠的營養,煥發出了燦爛的文明之光。
至今,中華文化也像敦煌的名字一樣,廣闊而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