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菲,李佳容
(四川開放大學,成都610073)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國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要改善質量供給、提升質量水平。而旅游業作為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其發展質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但從其實踐來看,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質量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和問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劉長生、簡玉峰,2011)。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學者對這種非均衡性進行過系統探討,研究將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視角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對此進行分析以推進該領域的研究。
新發展理念是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用于指導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包括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五個方面(李程驊,2016)。研究將基于新發展理念對中國省際旅游經濟的發展質量進行衡量并對其差異性進行評價,從而為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鑒。與之前的研究相比,研究首次從新發展理念的視角對旅游經濟的發展質量進行測度,并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其差異進行全面考察,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基于指標設計過程的科學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選取如下指標體系分別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五個方面對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質量進行測度。
第一是創新發展。創新是提高旅游產業運行效率、實現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既包括旅游的創新投入,也包括旅游的創新產出,還包括旅游業的人力資本狀況。因此,研究將從旅游產業中R&D 的投入占旅游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旅游專利數和高等院校旅游專業的學生三個指標來衡量。
第二是協調發展。協調發展反映了旅游經濟的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是否合理,從內部結構來說,其不僅包括景區的收入,還包括旅行社和飯店的收入;從外部結構來看,其占GDP 和第三產業的比重是否合理。因此,我們主要是從景區收入占比、旅游業產值占GDP 的比重和旅游產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三個指標來衡量。
第三是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反映了旅游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由于旅游業的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依賴性較高,而且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較大,因此綠色發展是衡量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方面,主要采用環保投資占GDP 的比重、人均綠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三個指標來進行測度。
第四是開放發展。對于省域旅游來講,其開放性體現在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國內方面主要是使用國內旅游市場占比這一指標來測度,國外方面則主要體現為入境旅游的收入和市場份額方面,因此主要是采用旅游外匯收入和入境旅游市場占比這兩個指標對旅游經濟的開放發展質量進行測度。
第五是共享發展。共享發展衡量了旅游經濟發展成果的普惠性,讓老百姓從旅游經濟發展中獲得實惠是提高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最終落腳點,主要是從人均旅游收入、旅游就業彈性系數和資本產出率三個指標來進行測度,一般來說,旅游經濟發展的質量越高,其旅游收入、帶動就業人數和效益也就越高。
由此,我們得到衡量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五大發展理念對應的15 個測度指標,為了排除經濟周期對于相關指標的影響,選取了我國31 個省級行政區2009—2016 年共八年的數據,相關指標的數值從2010—2017 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正、副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各省的統計年鑒獲得。為了簡化計算,需要通過標準化和非負化兩個步驟對于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通過加權平均的方法求得各個發展理念的質量得分。
首先是標準化轉換,設Xij是i 地區的j 項指標是 j 項指標的平均值,σj是 j 項指標的標準差,則可以如下公式進行標準化轉換:

其次是非負化處理,為了保證標準化處理之后的指標均為正,我們需要將坐標整體向右平移5 個單位,由此得到Zij。

最后,我們使用算術平均法得到每一個發展理念的質量得分,最后再對五大發展理念的質量得分進行算術平均得到各省的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總體得分。
研究主要使用變異系數法對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動態差異進行分析,所謂變異系數是指對于既定的年度而言,使用31 個省級行政區的保準差與均值之比來衡量各年度的相對差異,其公式為:σ/μ。其中,σ 為既定年度31 個省各發展理念和總體發展質量得分的標準差,而μ 則為其均值。經過計算,得到表1 的統計結果。為直觀起見,圖1 給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及其發展質量差異的變動曲線圖。從表1和圖1 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各省旅游經濟的開放發展和協調發展差異最大,但是兩者均呈現下降的趨勢,這一方面與我國內地旅游市場的逐漸開放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各地方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有關。其次,各省的創新發展和共享發展的差異性最小,但是創新發展的差異性在逐漸擴大,而共享發展的差異性則逐漸縮小,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國各省旅游業的發展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這導致各省旅游經濟對于創新投入力度均不足,從而差異較小,但是由于各省的創新能力即創新產出不同,因此旅游經濟的創新發展的差異性在擴大,而隨著國家對于收入分配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對于公平的強調,各省在共享發展方面的差異逐漸縮小。再次,各省旅游經濟的綠色發展差異程度呈現持續縮小的態勢,這說明一方面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全面加強,另一方面各省在旅游經濟開發的過程中也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價值,這使得綠色發展的差異性在持續縮小。最后,從旅游經濟總體發展質量差異的變動趨勢來看,其呈現出持續縮小的態勢,這與創新發展的變動趨勢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創新在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有限,而協調發展和開放發展對于旅游經濟發展質量差異的變動趨勢影響較大,這說明供給側改革和對外開放是近年來我國旅游經濟質量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

表1 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差異的動態變動

圖1 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差異的動態變動曲線圖
研究主要使用ArcGIS9.3 軟件的自然斷裂法樣本區間內2016 年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空間差異進行分析。使用自然斷裂法可以依據五大發展理念和總體發展質量的數據將典型年份內31 個省級行政區劃分為三個區間,分別是一區、二區和三區,具體見表2。從表2 中我們可以發現2016 年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在空間差異方面表現如下:首先,廣東省在旅游經濟五大發展質量方面均表現良好,尤其是在創新、開放和共享發展方面排在首位,而四川省在綠色發展方面表現良好,甚至超越了廣東成為全國之首,這與四川省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有關,北京在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方面做得較好,在開放發展方面也表現不凡,因此與廣東省并列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總體質量表現優異的省份。其次,上海、江蘇、山東和浙江等傳統的經濟強省和旅游大省在旅游經濟發展綜合質量發展方面也表現不錯,而西藏、青海和寧夏等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省份其旅游經濟綜合質量表現一般,排名較為靠后,剩余各省的旅游經濟發展都各有千秋,其中,天津和重慶的排名居于中等,說明其發展的空間較大,而大量的西部地區省份的排名都較為靠后。再后,需要注意的是,在三個質量區間內,位于一區的省份較少,而大量的省份排名二區或者三區,這說明我國旅游經濟總體的質量仍然不高,而東部地區省份排名較為靠前,中西部地區排名較為靠后,旅游經濟發展質量存在較大的空間差異性,東部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質量要優于中西部地區,但是從旅游資源的稟賦分布來看,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稟賦要高于東部地區,所以我國的旅游經濟發展與旅游資源稟賦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且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質量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趨勢,少數的高質量地區難以發揮其對于我國整體旅游經濟質量提升的帶動作用,這一點從圖1 中旅游經濟質量各年緩慢的變動趨勢也可以看出來。

表2 2016 年中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空間差異
研究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視角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差異性進行了系統分析。雖然總體上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變異性在逐步變小,但是其空間差異性仍然非常顯著,而且東西部地區的發展質量存在分化的趨勢,少數較高質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難以發揮其對于整體旅游經濟質量提高的帶動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將基于本研究對于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分析影響旅游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的因素,以得到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的理論命題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