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武漢傳媒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但也不是一個新興概念。2004 年以來,中央頒布了了一系列關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課程思政指的是利用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得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運行,形成特定的協同效應。在這種協同效應中,在這種綜合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立德樹人”仍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教師在專業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既是專業教學全面性的要求,也是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培養更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課程思政包含專業素養、學科知識、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課程思政是教育結構的變化和創新,其教學目標知識的傳授、價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具體化到《基礎筆譯》這門專業課程中,課程思政的目標一方面包含專業素養的提升,例如:學生通過學習翻譯課程,了解翻譯理論,知曉中英語言的差異,能夠實現中英語言的互譯,保證輸出譯文的準確性。另一方面,還應當通過翻譯課程,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比方說通過譯文賞析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了解中國國力日益強盛時,外宣文本英譯本的重要性,增強民族認同感;中英文化交流過程中,保持自己堅定的政治立場,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后,學生的翻譯課程設置在第二學年第四學期進行。學生已經學習了語法、語音、綜合英語等基礎課程。學生的英漢兩門語言和文化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時這一學期,學生還在學習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等課程。這些課程能夠與翻譯課所學的知識產生一定的協同作用,更有利于學生了解翻譯問題,理解翻譯的本質,思考翻譯背后存在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問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后,《基礎筆譯》要求任課教師在一學期完成漢譯英和英譯漢兩方面的教學任務。然而,總課時只有32 課時,課堂時間有限,教學涉及知識點廣泛,教學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翻譯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授翻譯知識。其中包括翻譯的定義、基本翻譯理論、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等等。教師大多從對比英漢語言整體特點入手,從最基本的詞語翻譯開始進行訓練,再到句子的翻譯,然后到段落的翻譯,最后至篇章的翻譯。翻譯教學內容如果不及時進行更新,反復進行照本宣科式講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這樣一來,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即不能實現課程思政教學中最基本的目標,更難以幫助欣賞中文的巨大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就談不上建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如何在實體的翻譯教學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利用中英文思維碰撞的機會,更好地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是翻譯教學中應當思考的問題。課程思政的融入可以從歷史、時代、實踐三個方面入手。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基礎筆譯》的課堂會更加生動有趣。具體融入方法闡述如下。
歷史方面,包括學科的歷史、黨的歷史、地方的歷史、國家的歷史等等。《基礎筆譯》課程中,教師首先介紹學科的歷史,如中國翻譯歷史的進程、中國代表性翻譯家的貢獻等等。教師以嚴復“信達雅”的翻譯原則作為例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翻譯在中國的發展進程。此外,結合國家的歷史介紹合格翻譯人員應當具備的素質。如熱映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晚清著名學者辜鴻銘,作為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在同英國外交官進行談判時,體現出作為一名語言學習者或者翻譯人員所具備的素質。他不僅精通中國傳統文化,還了解英國文化和歷史。與此同時,他并沒有動搖自己的政治立場,堅定認為英國人在談判中對中國文化有誤解,對當時國力薄弱的中國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不難看出,合格的翻譯人員應當具備出色的語言知識、歷史文化等百科知識、強大的心理素質、堅定的政治素質等。這樣結合歷史知識的講解,避免單純知識的講授,使得課堂更加生動,能夠使得學生更加感同身受。
時代方面,指的是教師一方面可以結合當下的熱點,在時代的先進人物身上尋找時代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關注全球的時代熱點,其中包括負面案例的講解。教師結合當下的潮流,融入課堂,學生課堂參與度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基礎筆譯》課程教學中,講解被動句翻譯一課中,教師選取一篇學生關注熱點的文章,如肥胖癥。其中英文原文中存在大量的被動句式,有的直接譯為主動句,有的譯為“是……的”等。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就學生關注的身材焦慮,名人名流對于身材管理的情況進行討論。從而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知曉肥胖癥的危害。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也是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之一。講解增譯法時,由于中文有大量無主語句子的存在,處理方法之一是增添主語。教師選取當下熱議的時政文本《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量添加主語“we”的句式。增加主語“we”,通過這樣的譯文,可以進一步彰顯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群眾的重要性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講解中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
實踐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相關的翻譯練習,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實現中英互譯,既是專業素養的體現,也是課程思政中實踐能力的要求。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知行合一的大學教育原則。翻譯實踐中譯英練習中,要求學生翻譯一些中文成語,如:一枕黃粱、守株待兔、對牛彈琴等。學生可能會出現五花八門的譯文,有直譯的譯文,有意譯的譯文。課上讓學生相互校對、點評,既可以豐富課堂活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講解后,教師可以給出一個參考譯文,給學生講解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區別對待中英語表達中物象的象征意義,提高自己的語言積累,了解中文成語背后的國學知識。英譯漢練習中,選取《大衛科波菲爾》英譯中部分內容:“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翻譯這樣的長句,不僅要求學生正確理解原文,同時還需要考慮文學翻譯中語言特點。其中包括原文每一個形容詞都是字母E 開頭,中文譯文也應當考慮如何處理這些形容詞。是通過韻律保留語言美感,還是直譯對應原文的字面意思?同時,譯者還需要考慮目的語的受眾。如果要保留節奏感,可能需要認真考慮措辭。只有自己反復推敲,不斷思考,才可以譯出準確而又不失美感的譯文。學生翻譯后,可以互相討論、校對、評價,閱讀多熱譯文可以幫助學生取長補短。然后可以引導學生賞析名家譯文,如:“我愛我的那個“麗”,可愛迷人有魅力;我恨我的那個“麗”,要和他人結伉儷;她文雅大方又美麗;和我出逃去游歷;她芳名就叫艾米麗,家住東方人俏麗。”又如“吾愛吾愛,因伊可愛;吾恨吾愛,因伊另有所愛。吾視吾愛,神圣之愛,吾攜吾愛,私逃為愛;吾愛名愛米麗,吾東方之愛。”這樣的翻譯實踐,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看出自己離一名合格的翻譯人員的距離,還可以賞析名家利用中文簡短有力,對稱韻律等語言特色,譯文能夠體現中文的特點和魅力。文言文譯文的賞析,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語言功底的重要性,品味古代漢語的魅力,同時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基礎筆譯》中教學方法依然采取傳統的講授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和討論法,但是融入課程思政后,使得傳統的翻譯課堂能夠更加生動活潑。傳統翻譯課程的考核,可能包括短語翻譯、句子翻譯、段落翻譯、翻譯賞析等。但是《基礎筆譯》的課程考核中包含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這兩部分可以用來檢測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由于課程思政的成果包括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教師通過課后作業檢查課程思政教學的顯性成果,譯文的正確性只是一方面。如:學生譯文是否考慮中文的措辭,是否提升了專業知識和素養、是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或政治立場等。同時,教師應當盡量豐富期末考試的題型,以全面檢測課程思政的顯性成果,如加大主觀題比例,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和技巧;增加名詞解釋、翻譯理論辨析和譯文中邏輯詞選取等內容。至于課程思政教學的隱性成果,尤其是抽象的價值觀的層面,其檢測過程是漫長且細致的,需要教學團隊,甚至整個專業課程體系的教師來共同完成。
課程思政是每一個教師應當考量和研究的課題。英語專業教師作為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應該做好課程思政的工作。《基礎筆譯》中,從歷史層面、時代層面、實踐層面,講師將課程思政靈活地融入翻譯課堂。通過一學期翻譯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科歷史、國家歷史,學生可以更好地運用翻譯技巧和方法,提升專業素養,這是課程思政中教書育人目標的第一層目標。通過時代層面和實踐層面,結合學生關注的熱點和興趣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并加強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時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課程思政中更高層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