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生工作的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榮華 李晨曦
(1.。許昌學院教育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2.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教育部《2019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當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 所,在學總規模4002 萬人,毛入學率達到51.6%,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越來越多的學生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以筆者所在某省屬二本院校為例,從2015 年的5000 多名新生到2020 年的7000 多名新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角色轉變過程中的不適應讓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掛科”問題日益嚴峻。這不僅沒有讓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也讓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大打折扣。而掛科、重修造成的大量所謂“學習困難生”,其心理和發展問題對校園和諧穩定和學生未來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如何立足以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育目標,讓大一新生平穩度過所謂的掛科“高危期”就成為了高等教育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2018 年6 月,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推進“四個回歸”,其中第一個回歸就是要回歸常識,要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2018 年11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提到了三個“一去不復返”,其中就有“一部分學生天天打游戲,天天睡大覺,天天談戀愛,‘醉生夢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的精彩論述,這也標志著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行動的全面打響。讓學生更加關注學業,更加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三五”期間,除了教育規模穩步增長,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目前正處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關鍵時期,結合新時代新形勢,學校明確提出了“著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工作任務,因此如何引導和教育學生一心向學,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成了目前我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學生工作者特別需要思考的問題。
針對大一新生掛科問題的研究,目前國內高校的學生工作者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比如海南師范大學學生處對大學新生掛科現象,遼寧科技大學對新形勢下學生掛科的原因和對策進行了分析,河南工業大學基于車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對新生在第二年的考試情況進行了分析并都提出了相應對策。但也有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一)研究的時效性不強。這樣研究幾乎都是在十九大之前進行的,并未結合新時代高教40 條進行針對性的研究。(二)研究對象沒有針對性,過去的研究基本都是針對于大學四年全過程,沒有分析過大學生掛科現象的所謂“高危期”以及預防方法。(三)提出的方案可操作性不強,更多的是停留在思考層面。進行該類研究的基本都是高校的學生工作者,但是在提出的解決方案方面結合學生工作主體的不夠緊密。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是通過以我校某學院2019 級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新形勢下本科新生的適應教育以及優良學風構建和實施路徑問題。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學風構建實踐探索等方式,力求從客觀環境及學生自身主觀因素進行探究,分析出導致大一新生掛科嚴重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專業思想、學習態度、學業目標以及教師教育教學的作用發揮,從學生工作的角度出發,規避和減少新生掛科情況。
本文調查主要通過三個數據分析:一是近幾屆學生的成績分析尤其是大一兩個學期的成績包括掛科數量和原因,從中發現規律,找準掛科“高危期”和“高危人群”。二是歷年新生第一志愿報考率,分析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學習動力問題。三是結合歷年培養方案設置情況,分析當年學業難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通過統計近五屆學生前6 個學期的成績,我們發現掛科的高危人群以男生群體、外省生源群體為主,掛科的“高危期”為大一學年,大一下學期比大一上學期有一定反彈,從大二學年至大三學年無論是掛科人數還是掛科目次都有逐步下降的趨勢,部分專業大三下學期基本沒有掛科的現象。而掛科科目主要是專業基礎科和難度較大的專業核心課程,這部分課程主要集中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期間。
筆者所在學院的學科專業為交叉學科和新興專業,在社會上認可度不高,甚至還有一定的成見。每年新生高考第一志愿錄取率普遍不高,個別年份甚至不足20%,大部分學生為調劑生,在剛入校時思想不穩定,轉專業情況比較常見。新生專業思想不牢,對發展的前景不樂觀,造成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氛圍不濃,這也是造成新生掛科的重要主觀原因。
通過分析近五年的本科培養方案,在課程安排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頭重腳輕”現象,即大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安排在大一,專業核心課程大二階段,大三以后大部分課程為專業選修課,學業難度呈現逐年減輕的情況。新生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和大一過重的學業壓力兩個因素疊加,是造成大一成為掛科的“高危期”的重要客觀原因。而大一下學期的掛科現象比大一上學期有一定反彈,是因為部分學生在大一第二學期出現的“偽適應”現象造成的,即在逐步適應大學生活后開始出現了放松狀態,以至于更多的學生在成績上有明顯下滑。
另外筆者還通過訪談受過學業預警的學生,發現掛科“高危人群”往往出現呈宿舍分布的聚集現象,這也說明了新生宿舍氛圍對于學業適應性的影響,“馬太效應”造成了不同宿舍之間的兩極分化。而在掛科的科目上,以理科知識為基礎的公修課程成為重災區,部分同學甚至在思政課程上也出現掛科現象,不得不說這就是個人學習態度的問題了。因此客觀課程難度的增加和主觀學習態度的消極兩個因素疊加,是造成個別新生出現多門次掛科的重要原因。
筆者長期在二級學院學生工作一線開展工作,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本文主要以學生工作的視角、從教師、學生和學校三個層面對如何讓大一新生更好地規避掛科“高危期”給出對策建議。
結合新形勢下對教師育人的新要求,筆者所在學院致力于打造“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面素質育人”的“四全育人”工作格局,注重發揮專業教師的育人功能,從2017 年開始實施“學業班主任制”。學業班主任是對本科生的學業職業規劃、創新能力培養、就業能力提升、班級事務管理等負有指導責任的專業任課教師,一般以對學生工作有熱情的青年教師為主。
學業班主任主要從四個方面配合輔導員開展工作,一是課業輔導,幫助學生順利畢業;二是專業引導,打造學生專業特色;三是就業指導,提升學生社會競爭力;四是教學相長,教書育人齊頭并進。同時結合專業特點,由各班學業班主任開展了每周一期的“素質拓展論壇”,筑牢大一新生的專業思想,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同時學院還協調教室資源,在全體新生中實行了周中晚自習、周日晚自習和無手機課堂等,讓大一新生繼續在“高中學業模式”下逐步適應大學生活,初步顯現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發揮朋輩互助作用,主要是抓好三支隊伍,即學生黨員隊伍、學生干部隊伍和先進典型學生隊伍。筆者所在的學院施行了“高年級學生黨員擔任低年級班級輔導員助理制”,通過選拔高年級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黨員帶低年級學生班級,幫助新生迅速適應新的校園環境,做好學業規劃。自該制度試行以來,近幾屆新生大一第一學期的的專業最高和最低平均學分績點均有顯著提升,總體學風有明顯好轉。同時這些學生黨員不僅提升了自身自我管理水平,在學業成績、綜合表現等方面也始終保持著較高水平。
在筆者所在的高校,類似發揮朋輩互助的做法還有“致知班”大學生成長訓練營和“學霸者聯盟”團隊等,兩個特色品牌均獲批省級輔導員精品項目。其中“致知班”以預備黨員講師團為抓手,給低年級學員開展專業課輔導和就業指導等活動?!皩W霸者聯盟”則結合互聯網直播,內容涉及新生的入學教育、培養方案、學習規劃,以及英語考級輔導、考研基礎知識輔導等??傊龑Т髮W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通過同年級先進帶后進、高年級帶低年級等朋輩互助全面提升學習能力,可以有效的解決高校學風建設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難題。
近些年,國內不少高校紛紛創辦“現代書院”,其中部分高校的書院制是在高考錄取后,不區分具體專業,將學生統一納入一個大的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教育管理,之后再進行專業分流。這樣做一方面是與高考改革進行對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的培養通識教育人才。書院制促進了新入校大學生文理滲透、專業互補,對于新生人格構建、學業適應都有極大促進作用。
按照“十四五”時期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方案要求,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正在推行“書院制”育人模式,旨在積極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協調發展,而該項目牽頭單位為黨委學生工作部。筆者認為,學生工作隊伍要狠抓機遇,充分發揮思政隊伍作為學風建設的主導地位,通過打造書院制管理新形式,整理全校育人合力,滿足了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
在現代書院制下,筆者認為學校層面應該從制度上做好學院和書院之間的協同安排,統籌規劃,認真研究制定課堂和課外教學計劃,從課程體系到課外活動計劃進行系統設計,著力打造第一、第二、第三課堂課程融合新體系,開創學生行為修養養成新模式,制定教育管理機制與平臺,營造具有學校文化特色的育人環境。另外還要充分發揮書院制在學風建設中的系統性功能,改變“碎片化”“零散化”和“片段化”的學風建設現狀,對助力新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總之,加強學風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關鍵,也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基本要求。新時代的大一新生的素質基礎、接受能力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也存在許多新的問題,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應當將關心新生適應和成長放在更加凸顯的位置,不斷針對各個時期大一新生學習特點,主動探索新的育人方法,積極擴大協同育人的同心圓,充分發揮優良學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保障作用,繼續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