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茜 張劉濤 鄧劍剛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任何一件物品的產生都離不開操控它的工具,或者說離不開一切外力作用,如圖1 的工具,這也是本次要探討的內容:木作工具與家具之間的關系。
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發現在河姆渡時期就有著木作工藝。而專業的木工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就已經出現。
夏朝時期的木車制造技術以及青銅工具的出土來看,當時具備了專業的木工。從商代的青銅鋸種類有刀型鋸和單刀鋸兩種,其形制一般較小大多是背厚刃薄,使得只能加工骨角蚌器和小木器。
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工匠占據了主導地位。戰國中晚期鐵器廣泛使用,木工的工具也多為鐵制的斧、鑿等。鐵工具的使用帶來了高大的建筑物,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城邑。因此家具的種類變得尤為豐富多樣。有俎、幾、案、床、屏風等。
在西漢前期,兵器主要用銅或銅鐵并用。從西漢后期起,制鋼術取得了大突破,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這一階段木工工具在種類上與西漢以前基本相同,就木工工具來說,鋸條向薄而長的方向發展,如考古出土的弧形鋸、弓形鋸。為木材的解材制度變化奠定了基礎。
此時秦漢的起居方式以床榻為中心,從壁畫和畫像磚中可知,睡眠,辦公、聚餐等都在床榻上舉行。各類家具的變化不僅是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多是木作工具的改進導致的木工制作種類的多樣性。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冶鐵的地點分布比較廣泛,至北魏時,更是“鑄鐵為農器兵刃,以所有之”。而這個時期人們仍舊以席地而坐的方式為主,但也出現側坐、靠背坐等方式,因此家具也隨之而變化,一些高型坐具隨之興起,這也是向垂足坐的過渡。
隋唐時期,鋼鐵技術的發展不再明顯,其更注重量的發展。鐵工具的發展也促進了建筑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工具質量大大提高。同時隋唐時期家具制造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家具的種類逐步豐富起來,坐具中出現了凳、坐墩、扶手椅、圈椅。還出現柜、箱、座屏等新型家具,隨著工具材料的豐富多樣以及木工工藝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家具表面的裝飾也是多樣化如:金銀繪、木畫等。
灌鋼之法成為了宋代煉鋼的主要方式,漢魏時期就有相關記載,到了宋代更為普遍。而唐宋時期的小木作也不斷發展,推動了南宋晚期平推刨的發明及發展。這時宋代的起居方式已完全進入垂足坐式,并出現了各類新品種家具,如圓方形高幾、琴桌、小炕桌等家具新形態。
元代時期的家具出現新的結構是羅鍋棖和霸王棖。元朝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崇尚游牧文化的放蕩不羈和雄壯華美,所以家具造型厚重而粗大、裝飾上繁復而華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鍛制工具和兵器的鋒刃時采用了“生鐵淋口”的方法,這是中國人在制造生產工具上的一個創造性的成就。工具的發展使得明式家具有硬木和柴木之分。在明代以后,我國的平推铇廣泛應用。而铇的使用,推動了家具及小木作的進步。明代家具的藝術在園林建筑中得到發展,出現了“成套家具”。從圖2 中可以看到明式家具的種類相較于宋代家具更為齊全。
清代的木工家具在明代的基礎上緩慢發展,木工工具的變化對木作加工的作用已經不太明顯。反而這時的家具為迎合當時的皇帝充滿了雍容典雅的風格,如:雄壯華麗的臥具、古色古香的多寶格等。清代時期硬木家具使用最為廣泛,使得此時的雕飾技藝逐漸成熟從清式家具中看到其制作技藝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從木作的創造開始就逐漸出現了木作的表面裝飾,而中國具代表性的表面紋樣無非就是雕刻。而雕刻技術中最早的也就是雕木。《漢書·楊雄傳》中記載:“剞,巧工鈎刀也;劂曲鑿也。”可以看出木雕刻用到的工具主要分為刀類和鑿類。
早在新時器時期就有著雕刻器的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雕刻盛行,《周禮》中記有玉幾、雕幾等,在各地的春秋戰國時期墓葬考古發掘中不斷有出土以髹漆彩繪的案、俎和雕花木幾等。明末魏學伊《核舟記》記載著在桃核上雕刻,其“微雕”技術巧奪天工,使用工具也相對較小。明式雕刻更為多樣,但主要以線刻和浮雕為主,健而不硬,柔而不弱。清式家具受皇帝的影響頗為華麗,充分運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藝手段。古代的雕刻不僅僅是在木作中體現,更遍布了生活中所有的器用。
我:“師傅您從事這個行業多久了?”江師傅:“二十幾年了。”我:“那您覺得身為木匠這個行業它有什么前景嗎?”江師傅:“每個行業都有自己存在的必要,木匠肯定是少不了的。我們木工都是全面性,一些做家具,一些加工工藝品這都是技術,不同于裝修技術。形式也不同,有機器,有手工。”我:“那您在這個行業那么久,有關于這個行業的經歷嗎?”江師傅:“當時我們從學校出來,沒什么事做,父母就叫我們去學門手藝以后路好走些,那時自己邊干邊學,剛開始去東陽,他們比較歧視外地人,但我的負責人并沒有這種想法也對我蠻照顧,當時如果沒有一個人幫助的話,那這條路就沒那么好走。”我:“那像這個行業有什么口訣嗎?”江師傅:“每種技術它都是學到老,做到老,你說的口訣,現在是沒有。以前那些老一輩的師傅是有口訣的,那些尺寸口訣也有規定的,現在做這些東西都沒有規定。”
在我深入工廠后了解到,如圖3 能看出一件木制工藝品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時候一件大型的工藝品更是要幾名工人同時開工,尤其是雕刻技術,更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人們一天下來手都是抖得,盡管如此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堅守崗位。
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一系,除去木材本身的原材料外,木作工具也同樣占據了主導因素。而在傳承木作這個傳統工藝時我們應該盡力收集、整理、研究、保護木作工藝的資料和一些木作文物,這些不單是普通的木制品更多的則是我國古代木作的文化也是木匠精神的傳承。傳統木作是我國文化的見證也是歷史的沉淀。最后希望這個充滿歷史文化的木作工藝能永遠流傳下去并發揚光大。
(番外:木作口訣篇)在我查閱相關資料后,收集了部分口訣:
(一)框料腿料選硬料 鑲板花板選軟料;坐具必選硬木做柜櫥要選材質好;先選面料和腿料 柜門屜面留好料;側面背面搭配做 內框底扳剩余料;好門能甩四十年好柜能放三百年;活動桌椅不好做 硬木還得卯鞘嚴
(二)老木工公式口訣:木匠看尖尖,瓦匠看邊邊;長木匠,短鐵匠,不長不短是石匠;一料二線三打眼;大木匠的斧,小木匠的鋸;小木匠的料,大木匠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