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
(西華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學歷作為打開就業大門的敲門磚,并逐漸成為影響個人社會階層的重要因素。而在當今社會中,影響社會階層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個人收入、原生家庭的階層狀況等等。而截止目前,我國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人才占據總人口的7%,其中本科3.5%,專科3.5%。事實證明,大學生群體作為知識階層的代表,還是相對稀少的。因此,本篇調查報告的目的是選取近10 年畢業(以2016 年畢業生作為基礎)的大學生群體,去研究分析他們對自我階層認同的情況,以便進一步探討研究高學歷群體與社會階層的相互影響關系,從而為社會學的社會階層流動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去印證“讀書改變命運”的這一說法是否具有科學性。
(一)調查對象
本調查摘自CGSS2017 的數據。由于考慮時代發展的因素,調查對象我們將會選取近10 年(2007 年到2016 年)畢業的大學學歷者。而目前國家承認的大學學歷包括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成人本科教育和成人專科教育也屬于大學學歷,只是他們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含金量不同。最終篩選出近十年畢業且擁有大學學歷的人群共816人,這816 人構成本次調查的樣本。
(二)資料收集和抽樣方法
本次抽樣方法采用條件抽樣的方式。筆者第一步先設立條件,即在2007 年到2016 年取得最高學歷的群體利用條件抽樣篩選出來。第二步,把目前最高學歷狀態為大學學歷的群體篩選出來,并設立已畢業的條件。最終我們將得到我們所需的結果,即816 名近10 年畢業的大學學歷者i。
(一)總體情況
我們篩選出在2006 年到2017 年已畢業的群體,共1267 人。通過比較大學畢業生自我階層認同狀況,我們可以發現擁有大學學歷者較多把自己歸結為中層,其次是中下層。而把自己歸結到中上層和下層較少,歸結到上層基本沒有;同時,在不同學歷層次自我社會階層判斷里,大學學歷者在中層階級中靠前,在中上層階級排名第二;在不同學歷層次的社會經濟地位判斷情況中,大學學歷者依舊主要把自己歸結為中層和中下層的社會經濟地位,其次再是中上層和下層。
由此可以粗淺地推斷,近十年畢業的大學學歷者主要集中于中產階級范圍圈內。大學學歷只是求職的一個敲門磚,并不能完全保證混入上層階層,但大部分人也不會淪落到下層階層。
接下來通過一個折線圖向大家更直觀展現被調查者對于自己10 年前和未來10年的自我階層判斷的折線圖。可以明顯看到10 年后的折線圖整整往前挪了一個層次,歸結于中上層和中層階層的人占主導,歸結為上層階層的群體增加,而處于中下層和下層群體大弧度減少。由此可見,被調查者對于“學歷改變人生”這句話還是比較信服的,相信通過學歷和時間的沉淀,自己的社會階層會進一步向上流動。
(二)含金量不同的大學學歷層次對比
之前是籠統地將調查對象稱之為大學學歷者,雖然這四類都是國家承認的大學學歷,但實際上其含金量有一定區別。現在要將其根據其含金量進行拆分,看這四類不同含金量的大學學歷者關于自我階層認同的異同點。
根據表格p=0.011,我們可以得到不同學歷層次與自我階層評判具有相關性。在含金量不同的四類大學學歷群體中,目前他們認為自己處于中層和中下層的占比居多,少部分群體把自己歸結于中上層和下層,而歸結于上層群體的人基本沒有,這也與之前得出的結論差異不大。但由于樣本容量不大,因此只能作為參考數據。
(三)影響自我階層判定的青少年時期家庭階層的差異
總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長環境,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在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會對其今后的人生有著重要影響。根據調查,發現被調查者14歲時的家庭社會階層與目前的社會階層有著重要相關性,14 年前處于中上層和中層的被調查者目前依舊在中上層和上層占據主導,同樣14 年前處于中下層和下層的被調查者目前大體上是處于原有的社會階層圈內。由此可見,中國的階層固化較為嚴重,社會底層上升流動性不通暢,各社會階層之間相互封閉,貧富差距的現象也隨之存在。

表1 14 歲時家庭的社會階層判定情況(%)n=816
(四)影響自我階層判定的個人就業情況
就業是民生之本,而不同的就業情況,也會影響人們對于自我階層的評定。通過數據得到P=0.003,由此我們判定個人的就業情況與自我階層評定具有相關性。仔細對比,我們能發現假如自己是老板或者合伙人,會將自己更多歸結于中層范圍,而有固定雇主的群體或者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等把自己更多歸結于中層和中下層,無固定雇主的把自己歸結于中下層和下層。可見穩定且有保障的就業情況的確會或多或少影響對個人的階層評定。
(五)影響自我階層判定的家庭年收入差異
財富,一直都是劃分社會階層的標準。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其所持有的財富也會基本對應。根據表格的概率P 值,我們可以得出家庭年收入與自我階層評定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表格2 中,五類群體歸結于中層的占據主導。不同的是,中高收入和富人的被調查者把自己主要歸結于中層和中上層,富人卻沒有把自己歸結于上層的情況。

表2 影響自我階層判定的家庭年收入差異 n=816
(一)被調查的近十年畢業的大學生群體主要集中于中層階層范圍內,偏中流和中下流,自我判定進入上層階層的基本沒有,有少量歸結為中上層和下層階層。
(二)通過10 年前和10 年后的自我階層對比圖,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對于階層提升的信心和期望,總體會由中層和中下層向中層和中上層前進,上層人數將會增多,中下層和下層減少。
(三)大學學歷含金量和自我階層認同具有相關性,四類含金量不同的大學學歷層次的被調查者也主要把自己歸結為中層和中下層。
(四)14 歲時的家庭社會階層與目前的社會階層認同具有較強相關性,可以反映出中國的階層固化較為嚴重,社會流動性較差。
(五)在個人就業方面,穩定且有保障的就業會對自我階層的評定具有正相關性。
(六)家庭年收入的確會影響自我階層評定,以小康家庭為界限,家庭年收入較低的群體會更多偏向于中層和中下層,家庭年收入較高的群體會更多偏向于中層和中上層。
教育是實現社會合理流動和機會均等的有效工具,通個人過受教育提升自我學歷層次,從而獲取合適滿意的職業與報酬,以此匹配到相應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階層地位。因此,應當構建更加公平的教育體系,增加不同階層教育機會的公平性和保障性。政府在政策上也要采取適當的政策偏移和資金補助從而照顧弱勢社會階層群體,保障弱勢社會階層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個人也要努力通過學歷和就業完成自我階層的提升,從而才可以使得社會階層更加合理分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
備注
其中大學專科(成人高等教育)83 人,大學專科(正規高等教育)239 人,大學本科(成人高等教育)125 人,大學本科(正規高等教育)369 人。
備注
i其中大學專科(成人高等教育)83 人,大學專科(正規高等教育)239 人,大學本科(成人高等教育)125 人,大學本科(正規高等教育)369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