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劉加凱
(1.武警工程大學基礎部,陜西 西安 710086)(2.武警工程大學裝備管理與后勤保障學院,陜西 西安 710086)
雖然教育部和學校都采取了多項措施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當前我國學校思政課的主要矛盾——教師隊伍的數量、質量依然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依然存在。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要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依賴于思政課,大學英語課程也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協同作用,所以承擔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的教師加入思政隊伍建設是有必要的,全方位提高“課程育人”成效。
大學時期是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是學生性格、三觀的形成期。就學生而言,此時學生的心性并不穩定,情緒波動有極強的外顯性,心境變化也較復雜,且辨別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群體活動的影響和感染,因受挫而情緒低落,甚至自暴自棄。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該課程的教學素材主要來源于西方文化及其意識形態,如何在西方眾多的意識形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師要幫助學生有選擇性的甄別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并積極引導學生遠離“負能量”,克服其心理障礙,因此大在學英語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
目前教育界存在著“三重三輕”的現象,即“重內容完成輕思想轉化,重死記硬背輕消化吸收,重集體灌輸輕個體培育”的問題。而本次收集的155 份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學英語課程思相政治教育也存在同樣的教育問題(圖1)。
該圖中,31.61%的學生認為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單一,缺乏創新,不能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之中,更多的是側重于課文的知識講解;28.39%的學生認為教學過程形式化,課堂上所采用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等過于浮夸,學生內化的知識點、思政元素比較淺顯;28.39%的學生認為課程理論內容過于抽象化,尤其是新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渡階段往往被忽略;11.61%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脫離他們的實際需求,和自己將來的就業崗位沒有直接的聯系,也不能給自己的就業前景增光添彩。綜合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說明大英“課程育人”的教學內容這塊兒比較空缺,沒有受到重視。
第一,深化“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精神。研透紅色革命文化,有助于學生從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中接受教育,時刻不忘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精神追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激勵學生和干部教師自覺延續紅色基因,凝聚紅色精神力量,勇于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第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為主,第二課堂課外學習為輔,構建多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拓展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打破其傳統的教學模式,探求新途徑,使其多樣化,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認同度,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增強大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三,創造校園良好文化氛圍。近幾年,高校發生學生發生的一些事件,究其原因,抑或是家庭關愛缺失,抑或是情感受挫,同時也反映出學生僅僅拘泥于自己狹小世界,缺少宏觀的正向疏導,而思想政治教育可彌補這方面的空白。思政教育不僅僅要走進課堂教學,教師也要敏感于學生所發表的言論以及抒發的情緒,及時了解其心理動態,更加具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時刻關注其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危險事件的發生,當發現非理性言論或是極端危機事件的發展苗頭,可以及時將危險消除掉,避免事態嚴重化。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有利于創造校園良好文化氛圍。
第四,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實踐活動,在新時代的發展趨勢中,緊密結合時代的精神,制定適合于新時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對策,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更加深刻地了解時代精神和中國精神,使其成為具有新時代精神的合格學生。
要全方位實現學科育人和課程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涵蓋的對象包括兩種:一種是受教育群體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其浩大的靈魂工程,只有堅持不懈的,巧妙的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實施環節,才有可能撬動更多學生心靈,滋潤其心田,觸及其靈魂,進而生根發芽。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通過對兩種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學生可以對自身已知的意識形態進行不斷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在螺旋上升過程中成長成才,進而夯實其精神食糧,當好中國英語播音員,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另一種是授教育群體的教師。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要當好學生的引路人,及時發現并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提升自己的思政教育水平及能力,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四個相統一”,當好“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同時要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做到與時俱進,并把最新的思政教育前沿加入到大學英語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熱情,增強其社會使命感,拓寬其國際視角。
要全程實現學科育人和課程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是“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傳播為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授課活動。
線下教學的主場地是課堂授課,教師在授課實施過程中不能冷冰冰的以“念”課和“讀”課的方式照本宣讀,這樣的授課方式只能是死水一潭,和教學初衷背道而馳。首先就要發揮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動關注學生的需求,增加思政教育中與學生的互動環節。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探討國際國內熱點新聞,使其認識到愛國主義缺乏、民族自豪感缺少和文化自信喪失的危害性,讓學生意識到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線上傳播的方式需要依托網絡,特別是現階段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線上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高校大學生是一天當中上網頻率最高,上網時間最長的群體。在集的155 人次的問卷調查中,高校大學生一天中上網時間大于一小時所占的比重是91.63%,其上網時間遠遠大于人生階段中的其他年齡段。因此,進行線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突破時間、空間局限,以構建“線下+線上”全方位育人模式。
高等院校應堅持以第一課堂為主,第二課堂為輔的原則,開拓更多的授課形式。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中主要的授課形式有話劇表演、現地教學、英語角、配音、翻譯等。話劇表演可以講述革命故事,傳揚紅色精神,通過了解老一輩革命家奮斗歷程,進而迸發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地教學,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紅色基地,現場向學生講解革命前輩,使其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樣的授課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學生排演的情景劇《音樂之聲》,以其夸張、詼諧的表達方式向大家展示了瑪麗亞的真善美,即使身處戰亂,也不拋棄不放棄的愛情信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作為一線教師,不能只是講解知識點、尤其是重難點的理解等,應盡可能的將思政教育滲透于每個知識點當中。所以教師必須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要點和知識點,語法等知識目標結合,將思政觀念和閱讀理解、翻譯等技能目標相融合,將思政故事升華于文章之中的情感目標,以便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在教學目標輸出過程中悟透“思政”元素。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開展任務教學法、“金課”教學法等方法,讓學生全程參與教學任務設計環節(圖2:教學任務設計流程),從籌備階段的課前預習,查閱資料,角色活動等,到實施過程中的觀看相關視頻、教學任務情景再現等,再到反饋階段的教師評價、自我評價以及學生評價等。完善教學任務設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和思路,研究“高產、高效”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大學英語課堂“全程育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需要強調學生的職業前景規劃,在高等院校中,大學英語課程不是獨立存在的,也要和學生的其他專業課程一線牽,以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人才,于無形中充實學生的就業規劃。在大學期間學生就要樹立自己的崇高理想。將“崇高理想”作為一個理想誘因子,激勵每一個學生產生發奮圖強的熱情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這對他實現自身價值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不僅使得“教書”與“樹人”有效結合,也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要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何將課程思政內容與大學英語這門基礎課程的內容自然有機地結合,只有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統一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培養好德才兼備,新型專業化國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