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黃偉釗 唐渲
相關報道統計指出,中國是全球食管癌死亡率以及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為30 萬左右,其中我國占據一半[1,2]。目前國內主要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極易引起患者出現胸腔積液,影響療效。因此,改善術后胸腔積液是目前臨床主要研究問題[3,4]。有部分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指出,采用注射用A 群鏈球菌結合手術治療可顯著提升整體療效,增強T 細胞以及NK 細胞活性,降低患者術后胸腔積液事件發生率[5,6]。鑒于此,本研究于2019 年4 月~2020 年11 月共收集20 例患者,探析臨床中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患者經注射用A 群鏈球菌治療的效果,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于2019 年4 月~2020 年11 月共收集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患者2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經皮穿刺置入導管引流方案治療。治療前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確定胸腔積液的量,并對患者說明病情,介紹治療方案,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安排治療。選用16G 一次性中心靜脈導管在超聲定位后進行經皮穿刺置入導管引流,將患者胸腔積液盡可能排出,然后于胸腔注入2%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5 mg,協助患者在病床上進行翻身,使得注入藥物可以與胸膜進行充分接觸,治療24 h 后連接引流袋,再次出現胸腔積液時,重復上述治療1 次。如果無胸腔積液,繼續觀察1 d,依然無胸腔積液后將引流管拔除,關胸。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注射用A 群鏈球菌治療,治療前必須對患者進行青霉素皮試,皮試結果陰性患者可以進行治療,反之則需要更換治療方案。初始劑量將10 ml 生理鹽水+5 KE 注射用A 群鏈球菌混勻,對患者進行注入,第2 次采用10 KE,第3 次采用15 KE,同時將2%利多卡因用生理鹽水稀釋到20 ml,對患者進行注入,將引流管夾閉后協助患者翻身,使藥液與胸壁充分接觸,后續操作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癥狀改善時間,治療后NK 細胞活性與T 細胞亞群。①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胸水消失情況進行判定,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未出現白細胞減少、發熱、惡心嘔吐以及胸痛胸悶等癥狀,且胸水完全消失,對癌細胞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為陰性,維持時間>28 d,視為完全緩解;治療后患者白細胞減少、發熱、惡心嘔吐以及胸痛胸悶等癥狀有所改善,且胸水基本消失,對癌細胞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為陰性,維持時間>28 d,視為部分緩解;治療后患者白細胞減少、發熱、惡心嘔吐以及胸痛胸悶等癥狀并未改善且加重,且胸水未消失并增多,對癌細胞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為陽性,視為無效。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白細胞減少、發熱、惡心嘔吐以及胸痛胸悶。③癥狀改善時間包括胸痛、胸悶、氣短改善時間。④血液中NK 細胞活性,T 細胞亞群包括CD4+、CD8+、CD3+和CD4+/CD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胸痛、胸悶、氣短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4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治療后T 細胞亞群與NK 細胞活性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CD8+、CD3+均低于對照組,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NK 細胞活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后T 細胞亞群與NK 細胞活性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后T 細胞亞群與NK 細胞活性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在臨床中,食管癌主要是因為患者自身食管黏膜上皮發生消化道惡性腫瘤,對人體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需要在確診后及時開展手術治療,將病灶組織切除,緩解癥狀,并預防癌癥復發,可延長患者生存期限[7-10]。大部分研究報道指出,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有很大幾率會出現胸腔積液,可能是由于惡性腫瘤細胞對胸膜進行長期侵犯導致,加上手術操作可能損傷胸膜,加重胸腔積液的癥狀[11-14]。在以往臨床上,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患者通常需要進行反復穿刺抽液,減少胸腔積液量,改善癥狀,預防炎癥和其他并發癥[15-17]。但是,如果對患者進行反復抽液操作,容易引起患者丟失大量蛋白,發生貧血、低蛋白血癥,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甚至會加重患者各種癥狀,危及生命[18-20]。因此,為了提升整體治療效果,降低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可以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除了穿刺抽液治療以外,還可以使用胸膜粘連劑、生物免疫調節劑等,減少胸腔積液產生,改善胸腔積液癥狀,其中生物免疫調節劑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主要采用的是注射用A 群鏈球菌進行綜合治療[21-2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胸痛、胸悶、氣短改善時間分別為(1.15±0.54)、(1.25±0.64)、(1.31±0.48)d,均短于對照組的(3.25±0.45)、(3.57±0.68)、(3.78±0.51)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D8+、CD3+均低于對照組,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NK 細胞活性(37.99±6.5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2.26±0.9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注射用A 群鏈球菌是從人源A 組溶血性鏈球菌在Bornheimer 基礎培養基中培養并經加熱和青霉素處理后制成的白色凍干粉沫,問世以來得到廣大臨床一致認可,均指出屬于一種免疫增強劑以及生物反應調節劑,可促使人體外周血CD4+及CD8+水平增加,提升人體自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改善患者機體全身免疫狀況的目的,對胸腔積液進行有效治療。其主要作用機制包括以下三點:①能夠促使非特異性抗瘤免疫功能顯著提升,增強NK 細胞活性以及T 細胞的活性,對腫瘤細胞的增殖起到抑制效果;②能夠將活瘤細胞一部分抗原決定簇暴露,使其腫瘤免疫原性不斷提升,將機體對腫瘤特異性免疫排斥功能增加并激發出;③對胸膜進行刺激,形成無菌性炎癥,增加纖維蛋白滲出量,促使胸膜發生粘連和纖維化,引起胸膜腔閉塞[24,25]。
總之,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患者在行經皮穿刺置入導管引流治療的同時結合注射用A 群鏈球菌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確?;颊咧委熀蟀踩?減少不良反應;同時可以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并促進患者T細胞及NK 細胞活性改善,具有很高的臨床治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