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耐多藥肺結核病是結核病控制治療中比較困難的問題之一,多是由細菌學、臨床規劃不科學引起[1],耐多藥肺結核病患者帶菌時間長,治療時間長,在治療期間傳染給其他人的風險較大。以往治療方式比較單一,采用全身化療,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容易反復。有研究指出耐多藥肺結核病在全身化療基礎上,聯合顯微鏡介導治療[2],局部給藥,能夠提高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中心2019 年7 月~2020 年1 月耐多藥肺結核病患者96 例為研究對象,男53 例,女43 例,年齡18~49 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 例。觀察組女22 例,男26 例;平均年齡(39.5±4.2)歲。對照組女23 例,男25 例;平均年齡(41.3±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病史6 月~3 年不等,均有多種抗結核藥物治療史,心電圖檢查正常,X 線和CT 診斷顯示肺部空洞型結合病灶。排除標準:有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肝腎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妊娠期、艾滋病病毒(HIV)陽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全身化療,化療方案選擇2DVThAL/7-10DVTh 治療方案,口服0.3 g 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片,3 次/d;口服0.2 g 左氧氟沙星,2 次/d;口服0.45~0.60 g 利福噴丁,2 次/d;注射0.4 g 丁胺卡那,1 次/d。
觀察組患者在全身化療基礎上采取纖維支氣管鏡局部給藥,根據X 線正側位和胸部CT 片,確定病灶范圍以及亞段支氣管等,常規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盡量清除病灶分泌物,脫落壞死組織,去除結節、肉芽腫等,保持病灶位置位于最低體位,導管向前推進5~8 cm,反復沖洗和抽吸。分泌物多粘稠,采用10 ml 生理鹽水沖洗治療,局部注射0.1 g 異煙肼+0.1 g 左氧氟沙星(安徽新世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69)+0.2 g阿米卡星(Amikacin Sulfat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國藥準字H19990323)+0.15 g 利福噴丁,拔出退鏡。治療后30 min 保持患側臥位,保證病灶區域位于最低位。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3、6、9 個月痰菌轉陰情況。兩組患者均治療9 個月,分別在患者治療3、6、9 個月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檢測痰菌,強化治療階段,定期進行痰菌涂片檢查,1 次/d,并開展1 次痰培養+藥敏試驗;鞏固治療階段,定期進行痰涂片,1 次/個月。對患者進行胸片CT 檢查,強化治療階段,檢查頻率為1 次/個月;鞏固治療階段為每3 個月1 次。治療中檢查患者肝腎功能,強化治療階段,檢查1 次/個月;鞏固治療階段,檢查頻率為每2 個月1 次。痰菌轉陰:痰菌涂片陰性連續至少3 次。
比較兩組治療9 個月后臨床癥狀消失情況,臨床癥狀包括發熱、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
比較兩組3、6、9 個月病灶吸收和空洞閉合縮小情況,病灶吸收判定標準:顯著吸收:胸片檢查發現病灶吸收>1/2;吸收:胸片檢查發現病灶吸收≤1/2;不變:胸片檢查病灶改變不顯著。病灶吸收=(顯著吸收+吸收)/總例數×100%。閉合:空洞閉合;縮小:空洞縮小>1/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3、6、9 個月痰菌轉陰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3、6、9 個月痰菌轉陰率分別為64.6%(31/48)、81.3%(39/48)、87.5%(42/4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3.3%(16/48)、52.1%(25/48)、58.3%(28/4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9 個月后臨床癥狀消失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9 個月后發熱、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9 個月后臨床癥狀消失情況比較 [n(%)]
2.3 兩組治療3、6、9 個月病灶吸收及空洞閉合縮小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3、6、9 個月病灶吸收率和空洞閉合縮小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3、6、9 個月病灶吸收及空洞閉合縮小情況比較 [n(%)]
隨著社會人口流動性的增大,耐多藥肺結核發病率呈現逐漸提高的趨勢,主要誘發因素為藥物使用不合理,在結核病治療中,耐多藥結核桿菌仍然是治療難點和重點[3-5]。大部分耐多藥結核病患者合并存在空洞,部分患者存在多發空洞,局部分枝桿菌數量很多[5],在治療中發現,常規治療抑菌濃度比較低,很難以達到治療效果,而且病程較長,患者治療中容易出現反復感染情況,周圍血管分泌較少,血運不良,常規藥物治療難以達到相應的部位[6],研究采用何種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治療有重要現實意義。在本組研究中主要分析耐多藥肺結核病采取纖維支氣管鏡局部給藥配合全身化療的效果,患者病程長,病理改變,纖維增生,血管吸收,病灶部位還會出現黏膜充血水腫情況,分泌物增多。以往研究采用全身化療,效果非常有限,單純化療,藥物難以達到病灶區域,藥物殺滅結核桿菌效果非常有限。采取纖維支氣管鏡局部給藥方式,能夠促進藥物濃度的提高,有研究指出病灶局部血藥濃度是全身化療藥物濃度20 倍以上[7],尤其是氟喹諾酮類藥物,穿透黏膜性質強,與結核桿菌結合,達到殺菌作用,提高轉陰率。插入纖維支氣管鏡充分吸引,能夠有效清除分泌物,解除阻塞,使壞死組織脫落,促進空洞閉合,同時也能夠清除細菌和毒素,促進組織修復。
不少研究指出,與單純全身化療相比,聯合纖維支氣管鏡局部給藥能夠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具有較高的安全性[8]。本研究結果表明,纖維氣管鏡局部給藥配合全身化療能夠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治療效果明顯,安全性高。這可能是因為纖維支氣管鏡治療能夠充分清除病灶區域的分泌物,解除血管堵塞,改善引流情況,促進組織的生長修復[9]。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不同支氣管黏膜藥物吸收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肺泡毛細血管屬于吸收藥物最強的黏膜,有研究發現肺泡上皮Ⅱ型細胞表面吸收藥物能力較高,能夠將鈉離子轉移到基底側,得到有效的氣體交換,肺泡中注射藥液后,在短時間內肺泡能夠主動吸收藥液,不會引起液體潴留。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局部給藥治療,能夠保證藥物直接打到病灶區域,進而提高病變區域藥物濃度,提高治療效果。耐多藥肺結核病在采取纖維支氣管鏡治療中需要注意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避免患者出現咳血、氣胸等并發癥,在治療中,保持患側臥位,保證病灶處于最低體位[10],局部藥物注射中,需要在電視監視下操作,保證藥液不出現返流情況,拔出纖維支氣管鏡后需要保持患側臥位一段時間。
綜上所述,采取纖維支氣管鏡局部給藥配合全身化療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病效果明確,安全性高,具有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