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 姚明輝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于中老年男性群體,近些年,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結直腸癌患病群體逐漸年輕化,30 歲以上群體發病率明顯上升[1]。結直腸癌可發生在結腸、直腸所有位置,以直腸、乙狀結腸居多,在結直腸癌發病早期,患者并無明顯癥狀,多為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不易被發現,隨著癌細胞不斷擴散,會對患者消化系統帶來嚴重損害,還可累及肝臟、淋巴、肺臟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結直腸癌治療時,傳統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較為成熟,但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高,清除淋巴結數量較高,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近年來,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出現,具有擴大手術視野,降低手術創傷與術中出血量,降低對淋巴結的破壞,預后效果佳等優勢[2]。對此,本文以2018 年4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68 例結直腸癌患者為例,分析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4 月~2019 年9 月醫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8 例,根據所選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開腹組及腹腔鏡組,每組34 例。開腹組中,男25 例,女9 例;年齡38~72 歲,平均年齡(55.08±5.95)歲;TNM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1 例、Ⅲ期8 例。腹腔鏡組中,男26 例,女8 例;年齡37~71 歲,平均年齡(54.25±5.83)歲;TNM 分期:Ⅰ期16 例、Ⅱ期10 例、Ⅲ期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滿足《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 年版)》[3]中的標準,經過影像學、病理學、結腸鏡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患者無手術禁忌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存在腹部手術史患者;合并腸穿孔且必須進行急診手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術前經過免疫、放射、化學等治療患者。
1.3 方法
1.3.1 開腹組 采用傳統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通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成功后在患者下腹部設置手術切口,打開患者腹腔后游離結腸腸系膜,對病灶所處位置進行探查,將病灶處的上下腸管結扎,后將腸系膜切除,病灶腸管離斷,使正常腸管的兩端吻合,后清掃淋巴結,止血,沖洗傷口,縫合傷口。
1.3.2 腹腔鏡組 采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嚴格遵循《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 版)》[4]構建二氧化碳氣腹,腹內壓維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在患者腹部切直徑1 cm 切口作為觀察孔,將Trocar 置入觀察孔,以腹腔鏡探查,確定腸管病灶范圍,游離腸管,于患者腹壁做標記,做與標記同等大小輔助切口后移除標記,切斷腸管,以圓形吻合器將腸管兩端吻合后清掃淋巴結,關閉輔助切口,重新構建氣腹,對腹腔進行沖洗,檢查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若存在出血,應及時止血,若無,直接放置引流管并將切口縫合。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數目。②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CEA、CA19-9 水平,在手術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4 ml,以高速離心機(廣州吉迪儀器有限公司,型號:JIDI-18D)離心,速度4000 r/min,半徑5 cm,離心時間12 min,取上清液,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EA、CA19-9 水平。③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開腹組,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數目少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開腹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CEA、CA19-9 水平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CEA、CA19-9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腹腔鏡組患者的血清CEA、CA19-9 水平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CEA、CA19-9 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CEA、CA19-9 水平對比()
注:與開腹組手術后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手術后,腹腔鏡組發生切口感染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4%(1/34)。開腹組發生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1 例,腸梗阻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7.65%(6/34)。腹腔鏡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81,P=0.046<0.05)。
結直腸癌為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果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劇,結直腸癌發病率也在明顯上升[5]。結直腸癌患者在發病早期并無明顯特異性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進入中晚期,具有較高病死率。所以,在發現疾病后盡早采取有效方式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目前,醫學界并未對結直腸癌發病機制進行確切定論,外科根治術是臨床首選方案,通過切除病灶,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延長患者存活時間。但是,手術自身的有創性容易導致患者機體發生各種應激反應,在一系列變態反應下,患者免疫功能下降[6]。免疫系統作為機體重要防御性結構,免疫抑制程度、創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數量等息息相關,所以手術治療結直腸癌時應最大限度降低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以最小創傷實現最高治療效果[7]。傳統開腹手術因手術時間較長,對患者創傷較大,對機體組織結構破壞程度較為嚴重,容易引發一系列應激反應,影響患者機體免疫力,不利于患者預后,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近年來,腹腔鏡技術不斷完善,并于臨床廣泛應用,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具有如下優勢:①創傷小,僅需要在手術位置切開幾個1~2 cm 的切口,即可通過腹腔鏡清除病灶,術中出血量少,患者術后疼痛小,降低了患者應激反應發生,對機體免疫力影響較小,預后恢復速度較快;②手術切口小,意味著術后瘢痕小,滿足了患者美觀上的需求;③使用數字攝影技術直接將腹腔鏡拍攝病灶圖像實時傳導至相應設備中,開拓了手術視野,使醫生更精準、全面清除病灶[8];④手術操作更加輕柔、精準,對腹腔其他組織與臟器傷害小,降低了術后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發生;⑤腹腔鏡能夠輔助醫生進一步探查患者病灶情況,明確診斷。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開腹組,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數目少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腹腔鏡組患者的血清CEA、CA19-9 水平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高懷軍等[9]的研究中,共有127 例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觀察組實施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4.6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8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在黃駿昌等[10]的研究中,共納入138 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結果顯示,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開腹組,血清CEA、CA19-9 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通過手術指標對比可知,腹腔鏡手術的應用降低了對機體的損傷,患者應激反應降低,促進了患者預后恢復。而CEA 作為酸性糖蛋白,具有抗原特性,能夠表現內胚層分化的癌細胞表層;CA19-9 作為惡性腫瘤臨床診斷常用標志物,腹腔鏡組的CEA、CA19-9 低于開腹組,表示其清除腫瘤病灶的效果更強,患者癥狀改善明顯。
綜上所述,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結直腸癌,明顯降低了對患者腹腔、身體功能的干擾,減小了創傷,降低了患者血清CEA、CA19-9 水平,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降低,臨床療效明顯提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