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何苗
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在肩部骨折發病率中達到25%以上,并且常發生在老年骨質疏松群體中,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則會造成骨折,部分年輕群體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致?,F階段,臨床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尚無統一標準,主要包括保守及手術治療,對于肱骨頭劈裂骨折、復雜骨折等多予以手術治療,目前常用術式有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人工肱骨頭置換術等,但對于這兩種手術方式在治療肱骨近端骨折上還存有一定爭議[1]。鑒于此,本次研究對肱骨近端骨折分別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治療展開相應的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接收的10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50~79 歲,平均年齡(61.16±5.95)歲;骨折部位:左側26 例、右側24 例;Neer 分型:Ⅲ型27 例、Ⅳ型23 例。對照組中男31 例,女19 例;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0.78±5.74)歲;骨折部位:左側27 例、右側23 例;Neer 分型:Ⅲ型26 例、Ⅳ型2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相關檢查結合體征表現符合肱骨近端骨折手術指征;②明顯存在功能受限、局部腫痛、壓痛及患肢成角畸形;③明確有外傷史;④屬于Neer 分型中Ⅲ型、Ⅳ型;⑤自愿參加本次研究;⑥簽訂知情同意協議書;⑦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部位開放性或病理性骨折損傷;②明確有惡性腫瘤疾?。虎蹏乐馗文I功能損傷;④血管神經損傷者;⑤依從性嚴重不足無法配合完成手術;⑥隨訪記錄不完整。
1.3 方法 觀察組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行全身麻醉,采用平臥位姿勢,在C 臂機上固定頸椎與頭部呈中立位,將肩峰與三角肌下間隙分離處理,往外牽拉三角肌,肌腱牽拉于內側,使用組織剪分離肩袖間隙與頭肌腱鞘,在大結節下方置入鋼板近端,于鋼板最近端釘孔置入鉆頭,經C 臂機定位確定鉆頭具體位置后鉆孔,并擰入鎖定螺釘,之后經正側位透視下將5 枚螺釘打入,若有脫位情況,需修復關節囊,并修補肩袖損傷,放置引流管,關閉手術切口。對照組接受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治療:取仰臥位,選擇沿著胸大肌到三角肌間隙作手術切口,肩部外展60~90°,并向外及向上牽拉三角肌,暴露大結節、小結節,往前牽拉結節,沿著肩胛下肌與崗上肌間隙切開,取出肱骨頭,測量其大小,選擇合適的人工股骨頭假體在肱骨近端髓腔安裝,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復位股骨頭,修復肩袖損傷組織,常規放置負壓引流,縫合切口。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懸吊處理,常規抗感染,負壓引流1~2 d,指導肩關節擺動訓練等。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依據Neer 肩關節功能評分與患者臨床體征表現判定治療效果。經治療后Neer 評分>90 分,且骨折對線對位滿意,斷端無疼痛感,則為顯效;經治療后Neer 評分70~90 分,且骨折對線對位較滿意,斷端無明顯疼痛感,則為有效;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則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手術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時間。③術后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在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包括骨折不愈合、肱骨頭壞死、假體脫位及肩關節粘連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0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68.13±7.41)min、骨折愈合時間(16.32±3.05)周均短于對照組的(90.22±10.36)min、(20.13±4.50) 周,術中出血量(185.02±22.98)ml 以及術后引流量(50.37±10.27)ml 均少于對照組的(241.34±27.69)、(74.82±15.30)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近來年由于老齡化局勢加劇,使得肱骨近端骨折發病率越來越高,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骨量喪失、骨質疏松及血管彈性較差,造成骨皮質變薄,加上行動能力較弱,在外力作用下極易發生肱骨近端骨折,并且多表現為粉碎性骨折,損傷到肱骨頭血供,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直接危害到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對于能夠耐受手術的患者優選手術治療方案,幫助患者骨折復位,加快肩關節功能恢復。
肱骨近端骨折常存在明顯的移位,術后易出現固定松動、骨折愈合不佳及肱骨頭壞死等并發癥,增加治療難度。手術治療目的在于骨折復位、固定,以便后續早期開展功能鍛煉,加快骨折恢復?,F階段臨床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有多種治療方式,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均為臨床治療肱骨骨折的常用術式,肩關節置換在以往治療嚴重肱骨近端骨折獲得了明顯效果,但隨著內固定技術的發展,兩種術式各有優缺點,目前對于選擇何種術式仍存在一些爭議。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固定強度好、應用范圍廣泛、維持性佳等優點,王星明等[3]研究表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提高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關節功能。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常被用于復雜肱骨近端骨折重建較困難,且肱骨頭壞死性比較大等患者,但該術式手術難度較大,且容易受到肱骨頭高度、患者年齡、骨折愈合情況等因素的影響,造成預后不良現象發生[4]。衛文博等[5]研究表示,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臨床優良率比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更高,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0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結果類似,由此表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提高手術效果。主要是由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大部分年齡較高,患者耐受程度較差,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方面比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差,會影響到術后功能恢復[6]。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采用的是全新肱骨近端骨折內固定系統,鎖定裝置將接骨板與螺釘融合,可增強螺釘抗拉能力,進而降低螺釘松動發生率,比較適用于老年骨折患者,并且通過成角固定接骨板、鎖定螺釘,可有效防止組織內固定物松動或拔出,進而修復損傷的關節囊與肩袖,保護骨與骨膜之間的血運,從而加快骨折愈合,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快速恢復[7];同時該手術應用解剖性設計,具有平整的外形,術中不需要進行塑型,加上體積小,厚度薄(2 mm),輕松置入肌層深面,避免軟組織剝離,并降低骨不連、骨髓炎及內固定斷裂等發生率。
綜上所述,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安全有效,效果明顯優于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