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頸椎病為骨科常見、多發疾病之一,是一種臨床綜合征,以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為基礎,可累及多組織、結構[1]。頸椎病臨床以疼痛、僵硬為主要癥狀表現,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均造成嚴重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生率不僅呈現顯著升高趨勢,還逐漸趨于低齡化,引起臨床極大重視,因此,對頸椎病予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X 線平片、CT 檢查為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為對比頸椎病診斷中X 線平片、CT 檢查的應用價值,現以150 例疑似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150 例疑似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4 例,女66 例,年齡32~76 歲,平均年齡(53.84±7.75)歲。納入標準:患者表現為頸椎疼痛、頸肩麻木、酸脹感、頸椎活動受限等癥狀,疑似為頸椎病;年齡≥32 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3]:頸椎結核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特殊時期(妊娠、哺乳)女性患者、骨代謝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X 線平片檢查:應用X 線攝影系統(GE公司),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前位、后位的拍攝,而后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對其腰椎側位進行正片拍攝,對于病情嚴重者,例如復雜骨折,可以開展雙側斜位平片。CT 檢查:應用128 排螺旋CT(西門子Definition Edge),參數設置:電壓120 kV;電流:120 mA;層厚:2 mm;層間距:2 mm。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沿著患者椎管以垂直面對其進行掃描,上、下掃描范圍>1 節椎體,準確記錄掃描數據;傾斜掃描范圍角度要求掃描層、椎間隙兩者為平行狀態。圖像最終由2 名專業、高年資的影像學醫生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以臨床診斷作為“金標準”,觀察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敏感度及特異度。計算公式[4]:①診斷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②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總例數×100%。③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以臨床診斷作為“金標準”,150 例疑似患者確診頸椎病患者72 例(48.00%)。CT 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4.00%(126/150),高于X 線平片檢查的64.67%(97/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693,P=0.003<0.05)。
2.2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比較 CT 檢查診斷敏感度88.89%、特異度71.79%均高于X 線平片檢查的73.61%、56.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比較(%,n=150)
2.3 兩種檢查方法的影像學征象 X 線平片影像學征象:X 線征象表現為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關節突增生、椎間孔狹窄、骨刺形成等;椎體邊緣骨質增生輕者表現為邊緣呈現為唇狀,重者邊緣為鳥嘴狀甚至骨橋狀。頸椎生理曲度顯示為變直或者反曲;頸椎軟組織多表現為鈣化,影像學鈣化部位表現為點狀、條索狀等。
CT 影像學征象:主要表現為神經根受到壓迫出現移位、椎體前緣骨質增生、鉤突增生、椎體后緣骨贅、花邊樣、椎管孔狹窄、韌帶肥厚、脊髓壓迫等。
3.1 頸椎病的危害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工作強度的加重,頸椎病的發生率顯著升高,對人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性。頸椎病根據累及組織可分為脊髓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及椎動脈型4 大類[5],不同疾病類型的頸椎病對機體造成的危害性也不同,具體分析如下[6-8]:①脊髓型:該類型患者發病后會出現步態不穩、行走笨重等現象,部分患者會出現上肢麻木、雙手無力,嚴重者甚至出現截癱;②神經根型:該類型患者因頸肩疼痛導致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靈活度下降,且患者睡眠質量下降,影響日常工作與學習;③交感神經型及椎動脈型:這兩種類型患者癥狀相對嚴重,一旦發病,患者因腦部缺血,會出現頭暈、頭痛甚至眩暈,容易突然摔倒,增加骨折發生風險。此外,交感神經型患者若癥狀控制不理想,容易引發心血管癥狀,而椎動脈型患者則容易誘發腦神經異常癥狀,增加了治療難度。頸椎病病情反復發作,對患者生理、心理均造成嚴重影響,很多患者因此喪失信心,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由此可見,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性也不同,早發現、早治療可減輕頸椎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影像學檢查是頸椎病診斷的常用方法,因此選取科學、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式是臨床研究的重要問題。
3.2 不同類型頸椎病的表現及影像學表現 目前,臨床對于頸椎病的診斷多采取X 線平片、CT 檢查,實踐證實不同類型頸椎病癥狀表現不同,且不同診斷方法其影像學征象表現也不同。對不同類型頸椎病表現、影像學征象總結如下[9]。
3.2.1 不同類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①脊髓型:該類型患者以肢體麻木、灼痛感為主要表現,病情嚴重者存在無力、步態不穩等癥狀,部分患者存在頭暈癥狀;②神經根型:該類型患者以放射性疼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存在麻木、酸脹等癥狀;③交感神經型:該類型患者以偏頭痛、頭暈、視力模糊、心前區疼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存在血壓偏低癥狀;④椎動脈型:該類型患者以頸肩疼痛、頭暈、惡心、嘔吐為主要表現,嚴重患者存在失眠、共濟失調等癥狀。
3.2.2 不同類型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 ①脊髓型:X線檢查表現為頸椎退行性改變,椎體后緣存在骨質增生,突出部位進入椎管對脊髓造成壓迫。CT 影像學表現為存在硬膜囊或者患者脊髓存在受壓表現,嚴重者則出現變形或移位;②神經根型:X 線檢查可見患者頸椎存在反曲,椎體邊緣存在骨質增生癥狀(為鳥嘴狀);CT 影像學表現為神經根存在不同程度受壓,且鉤突、椎間關節存在骨質增生表現、關節面硬化、邊緣有骨性隆起(表現為不規則性);③交感神經型:X 線檢查存在骨質增生、頸椎退變征象。CT 檢查表現為椎體邊緣骨質增生,有花邊樣(不規則);④椎動脈型:X 線檢查有骨贅突出、關節增生(鉤突部位)等表現,且存在椎體不穩定。CT 影像學檢查表現為鉤突肥大、骨質增生(鉤錐關節),橫突孔變小,病情嚴重者則存在分離。相關研究指出,對于X 線平片診斷,可以有效顯示錐小關節、椎間孔狹窄、骨質增生等征象,而CT檢查可清晰顯示關節囊、椎間韌帶病變情況,可見X線平片、CT 檢查各有優勢[10]。
3.3 敏感度、特異度分析 X 線平片、CT 檢查是臨床常用的診斷方式,其中X 線平片檢查是利用X 線穿透作用對人體內部進行透射、攝影,具有操作方便、價格低等優勢,在臨床疾病診斷中應用廣泛。CT 檢查是根據機體不同組織對X 線的吸收、透過率不同,借助儀器對人體進行檢測,并將獲取的數據錄入至電子計算機中進行處理,從而發現機體內部的細小病變,該檢查方式具有清晰度高、分辨密度高等優勢,相比X線平片檢查,CT 檢查可以更清晰觀察病變情況,診斷效果更理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以臨床診斷作為“金標準”,150 例疑似患者確診頸椎病患者72 例(48.00%)。CT 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4.00%(126/150),高于X 線平片檢查的64.67%(97/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 檢查診斷敏感度88.89%、特異度71.79%均高于X 線平片檢查的73.61%、56.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與X 線平片檢查比較,應用CT影像學檢查效果更理想。此外,通過影像學征象發現,X 線檢查在關節突增生、椎間孔狹窄等方面影像學表現更為顯著,而CT 檢查在鉤突增生、韌帶肥厚等方面更理想。為此,為提高診斷的有效性,在臨床實際疾病診斷中建議將兩者聯合應用,以保證診斷效果,減少漏診、誤診發生,提高臨床診斷效果。作者根據本次研究發現,對于神經交感型頸椎病建議優先選取X 線診斷,而對于脊髓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建議優先應用CT 檢查。在今后診斷中,為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可根據頸椎病類型優先選擇更科學的檢查方式。
綜上所述,CT 檢查用于頸椎病診斷中準確率、敏感度、特異度均較高,建議將CT 檢查廣泛用于頸椎病臨床診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