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霞
顱內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梗死的重要原因。血流動力學變化和栓塞機制是復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腦梗死的兩種主要發病機理[1]。由于顱內動脈狹窄的血流動力學嚴重程度明顯高于顱外動脈狹窄,因此顱內動脈狹窄的腦梗死或死亡風險更高[2]。此外,顱內動脈狹窄病變中很少出現預警癥狀,大多數患者未發生TIA,而直接發生完全性腦梗死,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即使進行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兩年內仍有約14%的患者發生腦梗死。有研究報道在平均3.9 年的隨訪中,頸內動脈顱內狹窄患者腦缺血事件的發生率為27.3%,其中腦梗死的發生率為15.2%,TIA 的發生率為12.1%[3]。腦中動脈狹窄患者的腦梗死年發生率為7.0%~17.7%,基底動脈患者為15.0%,椎動脈患者為13.7%,腦后動脈患者為6.0%[4]。顱內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疾病的患者也有較高的死亡或腦血管事件風險。腦梗死的臨床表現是腦梗死區神經功能喪失所引起的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5],因此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對于急性期腦梗死要以治療為主。本研究對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多發性顱內動脈狹窄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自愿配合的100 例急性腦梗死合并多發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51 例)和對照組(49 例)。研究組男26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59.85±10.24)歲。對照組男27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60.02±10.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已簽同意書,倫理委員會批準此次研究。納入影像學診斷為急性腦梗死合并多發性顱內動脈狹窄。排除精神疾病、其他腦部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阿托伐他汀聯合依達拉奉治療,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7,規 格:10 mg×7 片) 起始劑量為10 mg,1 次/d,最大劑量為80 mg,1 次/d,口服;依達拉奉(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056,規格:20 ml∶30 mg)早晚靜脈滴注各1 次,30 mg/次。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阿托伐他汀起始劑量為10 mg,1 次/d,最大劑量為80 mg,1 次/d,口服;依達拉奉早晚靜脈滴注各1 次,30 mg/次;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120024,規格:5 ml ∶25 mg×5 支)25 mg/次,加入到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稀釋,1 次/d 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AM、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②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腦部影像學狹窄部分顯示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改善:腦部影像學狹窄部分顯示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無效:腦部影像學狹窄部分顯示未改變,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改善)/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頭痛頭暈、發熱、胸悶、皮疹、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腹瀉、心悸、寒戰。④比較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紅細胞壓積、血漿粘度、血小板粘附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MMSE、NIHSS、FAM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FAM、MMSE、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AM、MMSE 評分均高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MSE、NIHSS、FAM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MMSE、NIHSS、FAM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紅細胞壓積、血漿粘度及血小板粘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紅細胞壓積、血漿粘度及血小板粘附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腦梗死是由腦缺血、缺氧、嚴重的低血糖等因素引起的,一些腦組織壞死,導致持續的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其中缺血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6]。一些新鮮的腦梗死區腫脹,軟而蒼白,如果在腦梗死區有斑塊出血,則稱為出血性腦梗死[7]。其是由動脈栓塞、靜脈阻塞和使用抗凝劑引起的[8]。腦梗死是動脈血栓形成,阻塞了腦動脈,導致腦血流阻塞,導致腦細胞缺氧,腦細胞死亡,導致神經功能喪失,包括手足麻痹、四肢麻木、吐字不清,昏迷,尿失禁,甚至死亡[9]。急性腦梗死也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各種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腦供血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和缺氧性壞死,迅速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10]。根據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的機制可分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及引起腦梗死的血流動力學機制[11]。腦血栓和腦栓塞均由腦供血動脈的急性阻塞或嚴重狹窄引起。腦血栓是腦動脈具有急性閉塞或嚴重狹窄的血管病變,然后血栓形成發展并最終形成腦血栓。晚期急性阻塞或嚴重的腦血管狹窄本身不是問題,但是由于外部栓子阻塞,也稱為腦栓。在由血液動力學機制引起的腦梗死中,血液供應無嚴重的病理變化,但近端大血管嚴重狹窄,出現顱內動脈狹窄,在血壓較低的情況下局部腦組織灌注不足,然后發生腦梗死。對于急性腦梗死合并多發性顱內動脈狹窄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AM、MMSE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紅細胞壓積、血漿粘度及血小板粘附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多發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臨床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依達拉奉是一種新型的腦保護劑和自由基清除劑,其主要用于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減輕腦梗死癥狀并抑制腦細胞壞死。依達拉奉主要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可預防損傷并清除自由基。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是一種純中藥制劑,其主要成分含有銀杏二萜內酯,具有舒筋、活血、通絡的功效,屬于特異性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體拮抗劑,為高純度銀杏化學單體、強效應組合物,不含有乙醇、甘油,安全性高。銀杏二萜內酯結構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具有抗血小板,保護血管單元網絡,抗炎癥反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其可以顯著擴張腦缺血區域的血管組織并降低血壓,可以改善血漿纖維蛋白的生理活性,預防血管中的血小板聚集,從而達到預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綜上所述,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多發性顱內動脈狹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藥物安全性高,臨床可以積極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