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德祥 王麗華 郭寶珍 王俊
腦卒中(Stroke)是常見的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疾病,而且多數腦卒中后遺癥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加重患者的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1,2]。其中腦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PSSP)是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對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產生嚴重的影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喪失部分工作能力,給社會和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發生肩痛的比例高達5%~84%左右[3],目前臨床應用常規的治療方法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療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探究一種療效顯著、易于推廣、安全性高的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康復方案,對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患者家庭的負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往的研究結果提示浮針及肌內效貼對于腦卒中后肩痛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4,5],本次研究將對本院的腦卒中后肩痛患者進行浮針及肌內效貼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于2019 年6 月~2020 年8 月期間收治的80 例腦卒中后肩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65.21±3.09)歲;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64.63±3.5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②符合《腦卒中的康復醫療》中卒中后肩痛的診斷標準;③年齡在20~85 歲,性別不限;④病程在2 d~6 個月;⑤患側上肢無明顯痙攣,改良Ashworth 分級≤1+級者;⑥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反復腦卒中且肩痛反復發作或加重的患者;②因頸椎病、肩周炎、心肌梗死或丘腦病變等因素所引起的肩痛患者;③其他原因導致的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及發病前有明顯關節疾病的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對肌內效貼過敏及暈針者;⑥發生嚴重不良反應;⑦出現其他嚴重疾病;⑧受試者依從性差,未按規定進行治療者;⑨患者自行退出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肌內效貼療法干預,具體操作為在患者肩部貼采用“X”形痛點貼扎;在手部采用爪形貼扎。肌內效貼每次貼3 d,中間休息1 d,然后再次貼扎,連續5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浮針操作。針刺手法參考浮針創始人符仲華教授主編的《浮針醫學綱要》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放松狀態,在患肢肩關節遠端尋找患肌及激痛點,常規消毒后選擇南京派福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浮針,于距離激痛點8 cm 的位置朝患肌快速進針,待針體進到疏松結締組織層后,持浮針針座作扇形掃散運動,每個進針點掃散2 min,設置頻率100 次/min,治療3 次/周,隔日治療,共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1.4.1 疼痛程度 采用VAS 評估患者疼痛強度,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1.4.2 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采用FMA 上肢部分的腱反射、協同運動等10 個方面的評分評定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分數越高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1.4.3 臨床療效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判定療效標準:若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疼痛,肩部關節能自由活動則為基本治愈;若臨床癥狀顯著減輕,疼痛感較弱,肩關節活動度較治療前改善>70%則為顯效;若臨床癥狀基本好轉,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度較治療前改善50%~70%則為有效;若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疼痛沒有消失則為無效。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VAS 評分(2.83±0.93)分低于對照組的(4.52±1.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FM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MA 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FMA 評分(29.65±3.84)分高于對照組的(22.76±3.4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FMA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FMA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有研究表明,卒中后肩痛的發生與肌肉痙攣、關節囊粘連、肩手綜合征、臂叢神經受損、肩關節半脫位等因素有關[7]。目前國內外關于治療卒中后肩痛的主要方法有藥物治療、神經封閉治療、運動康復、物理治療等手段。
肌內效貼的作用機理是通過在肩關節活動時提供一個X 型的外部支持,增大皮下組織及肌筋膜之間的間隙,減少疼痛物質的聚集,以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加速恢復進程并防止受傷。其可以通過放松肌肉及軟組織、改善痙攣及微循環,在幫助減少水腫和提高活動范圍等方面發揮作用[8]。
浮針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符仲華首次基于患肌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疼痛的機制提出的一種現代新型針灸療法。浮針療法在患處附近通過平刺對皮部進行掃散的手法[9],有效振奮皮部經氣,促進局部氣血的運行,解除局部不通或不榮而產生的疼痛,舒筋通痹,通過在皮部進針,恢復經筋系統協調性,進而發揮治療效果,恢復肩關節功能與活動度;發揮經絡運行氣血、溝通內外的作用,從而濡養筋骨、通利關節。
綜上所述,浮針聯合肌內效貼治療腦卒中后肩痛患者,能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方法安全、療效顯著,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