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孫夢云,黃 星,楊業環,鄭睿敏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北京 100081)
受到妊娠后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影響,妊娠期女性的睡眠質量會發生變化。既往研究顯示,孕產婦的睡眠狀況不容樂觀,睡眠質量差、睡眠時間短、睡眠效率低等睡眠障礙在孕產期較為常見[1-2]。不良的睡眠質量會對孕婦自身健康狀況和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包括增加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風險[3-4],增加早產、低出生體重、巨大兒、大于胎齡兒的風險,也直接關系到子代的生長發育、神經行為以及嬰兒的早期睡眠狀況等[5-7]。本研究通過建立孕產婦心理健康隊列,對孕產婦的睡眠質量進行追蹤觀察,以期了解我國孕產婦在孕產期不同時點的睡眠質量現狀和動態變化情況,為制定符合我國孕產婦特點的睡眠質量干預策略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對象來源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于山西、吉林、廣東、北京開展的中國孕產婦心理健康隊列(n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pregnant women,NSMCP)人群。本次研究只納入在項目實施期間至少完成了6次隨訪且必須包含產后42天隨訪的研究對象,共計1 210名孕產婦。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為(29.53±3.65)歲,40.5%的調查對象職業為技術人員/行政干部,31.9%的調查對象職業為商業/服務業人員。所有孕產婦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該項目也獲得了本單位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FY2015-009)。
采用自填式問卷和匹斯堡睡眠指數自評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分別在孕13周、17周、24周、31周、37周、產后3天和產后42天7個時點完成相關問卷的調查,時點分別記為G13、G17、G24、G31、G37、D3及D42。
PSQI用于評價調查對象最近1個月的主觀睡眠質量,是目前國內外睡眠質量狀況評估的最常用量表之一。該量表的18個條目參與評分,分成7個維度,分別為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催眠藥物使用和日間功能紊亂,用以反映調查對象自評睡眠質量、從上床到入睡所需時間、實際睡眠時長、實際睡眠時間占在床上時間比例、睡眠過程中的負性事件、是否使用藥物幫助睡眠以及因睡眠不佳對日常活動造成的影響。PSQI中每個維度0~3分,累計7個維度得分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PSQI總分大于5分為睡眠障礙,各個維度得分大于1分代表該維度存在特定睡眠問題。

1 210名調查對象在7個時點PSQI的平均得分均超過了5分。7個隨訪時點中,孕17周的總體睡眠質量最佳,孕期整體呈下降趨勢,產后3天睡眠質量有所提升,產后42天又出現下降趨勢,趨勢性檢驗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334,P<0.01)。各隨訪時點睡眠障礙發生比例分別為45.7%、39.2%、40.9%、47.4%、50.0%、44.8%和47.2%,變化趨勢與PSQI得分趨勢一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539,P<0.01),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睡眠質量總體情況
在孕13周到孕37周的5個隨訪時點中,26.0%的調查對象從未出現過睡眠障礙,出現1次、2次、3次、4次、5次睡眠障礙者的比例分別為16.7%、13.9%、12.5%、11.9%和19.0%;在孕13周到產后42天的7個隨訪時點中,18.6%的調查對象從未出現過睡眠障礙,出現1次、2次、3次、4次、5次、6次、7次睡眠障礙者的比例分別為15.1%、13.0%、9.8%、11.0%、9.3%、10.4%和12.8%。
睡眠質量的7個維度中,日間功能紊亂維度的平均得分最高,催眠藥物使用維度的平均得分最低。主觀睡眠質量、睡眠紊亂、日間功能紊亂3個維度在各隨訪時點的平均得分均大于1分,入睡時間維度在孕晚期(G31、G37)的平均得分大于1分,見表2。

表2 調查對象睡眠質量各維度得分情況
日間功能紊亂和主觀睡眠質量2個維度在7個隨訪時點出現異常的比例均較高,入睡時間和睡眠紊亂2個維度在前6個隨訪時點出現異常的比例較高,而睡眠效率維度在產后2個隨訪時點出現異常的比例較高。此外,日間功能紊亂是7個隨訪時點出現異常占比最高的問題,睡眠紊亂是孕期5個隨訪時點占比第二高的問題,而主觀睡眠質量是產后2個隨訪時點占比第二高的問題,見表3。進一步分析7個隨訪時點睡眠質量各維度出現異常狀態的次數,結果表明日間功能紊亂、睡眠紊亂和主觀睡眠質量3個維度出現過1次以上異常情況的比例高于其他維度出現1次以上異常情況的比例,見表4。

表3 睡眠質量各維度在不同隨訪時點出現的異常情況[n(%)]

表4 睡眠質量各維度在7個時點出現異常的次數情況[n(%)]
本研究結果顯示81.4%的調查對象至少出現過1次睡眠障礙(PSQI>5分),高于國外研究結果[8],也高于非妊娠婦女睡眠障礙發生率[9-10],提示我國孕產婦在孕產期的睡眠質量問題普遍存在。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只有18.6%的調查對象在7個隨訪時點均具有較高的睡眠質量,也低于國外研究結果[11-12],同樣提示我國孕產婦在孕產期的睡眠質量不高。此外,本研究顯示有19.0%的調查對象在整個孕期始終存在睡眠障礙,有12.8%的調查對象從孕期到產后始終存在睡眠障礙,提示重視孕產婦睡眠問題刻不容緩。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孕13周睡眠障礙為45.7%,孕17周和孕24周睡眠障礙比例分別為39.2%和40.9%,孕37周睡眠障礙為50.0%,呈現隨著妊娠時間推進,睡眠障礙發生率有所上升的趨勢,可能的原因是到了妊娠晚期,體型進一步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引起身體不適,同時心理狀態也受到影響,擔心早產等妊娠晚期并發癥的發生,使孕婦更容易產生焦慮等情緒,進而加重睡眠障礙。但本研究的結果低于我國安徽[13]和湖北地區[14]孕早期孕婦睡眠障礙的比例,而孕37周睡眠障礙的比例高于我國上海女性在妊娠晚期發生睡眠障礙的比例[15]。造成差異的可能因素包括調查的樣本量、調查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經濟收入及生活習慣不同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主觀睡眠質量、睡眠紊亂、日間功能紊亂3個維度在各隨訪時點的平均得分均大于1分,在隨訪過程中出現異常的比例也較高,提示這些問題構成我國孕產婦在孕產期睡眠障礙的主要表現,也與既往研究結果較為一致[11-12]。同時,孕婦催眠藥物使用維度平均分接近于0分,在隨訪過程中出現異常的比例也較低,與孕婦在孕期對藥物使用相當慎重有關,因此催眠藥物使用率普遍較低,也與既往研究一致[10]。
另外,本研究顯示,隨著妊娠期的推進,孕產婦在孕產期各階段面臨的主要睡眠問題有所不同。例如,孕早期主觀睡眠質量較好,與既往研究一致[14],但日間睡眠障礙是主要睡眠障礙問題,可能與孕婦早期擔心發生流產等情況、精神較為緊張和焦慮有關;而隨著妊娠推進,孕婦更加適應妊娠狀態,疲勞感有所降低,使其日間功能紊亂問題有所減輕,但到了孕晚期,受到體型變化引起身體不適等因素影響,使睡眠紊亂、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量出現異常的比例進一步增加,成為孕晚期困擾孕婦睡眠的主要問題。到了產后,睡眠效率問題則逐漸增多,可能原因是嬰幼兒睡眠規律與成人不同,且嬰幼兒需要母親經常照護等需求,容易導致哺乳婦女覺醒時間增多。
由于孕產婦睡眠質量不僅關系到其自身健康和妊娠結局,還會直接關系到子代的健康成長,因此,孕產期保健中要進一步重視孕婦的睡眠情況,在常規產前檢查的過程中,加強對孕婦睡眠質量的篩查、評估和健康宣教,有針對性地提供睡眠咨詢和指導,從而改善孕婦自身健康和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