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龍韻 王丹丹

【摘要】《西南大通道》是廣西“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作品之一,這是以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網絡作為主體來描繪的主題性創作,是以中國畫現代重彩為表現形式的作品。這幅作品將中西的繪畫理念及語言相融合,形成了極具時代精神的、豐富多樣的新繪畫語言,畫面主題與形式統一,產生了強烈視覺沖擊力和氣勢恢宏的藝術感染力,很好地表現和反映了廣西現代化交通建設在新時期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是一次建構當代主題美術創作新繪畫語言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西南大通道;主題創作;現代重彩;繪畫語言;建構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百年功勛將永載史冊,為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所銘記,并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在這個歷史性時刻,藝術家們以畫寄情,用作品生動地展示了百年以來黨的奮斗歷程,熱情謳歌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
《西南大通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精心組織實施《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三年規劃扶持項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美術創作工程的作品之一。作品以廣西當代的發展建設成就為藍本,生動地展現了廣西現代化建設的壯麗畫卷。作品集中展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廣西交通網絡建設取得的突出成果,這是一幅主題鮮明、繪畫語言新穎的中國畫現代重彩作品。
(一)《西南大通道》主要內容
整幅畫面內容分為上、中、下三個大段:上段描繪的是在廣西西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上繁忙的運輸景象以及天空中翱翔的飛機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中段描繪的是南寧市區內國際會展中心等標志性建筑及城市交通狀況以及南寧東站里的旅客、列車乘務組員的活動情況。下段是整幅畫面中最主要的部分:北部灣海域里進出滿載貨物的遠洋運輸貨輪、欽州港內林立的塔吊機和龍門吊機,大型集裝箱載重貨車和碼頭工人們緊張作業的場面。
《西南大通道》畫面中選取的典型內容,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廣西交通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也集中體現出廣西正在全面積極推進現代化國際化建設進程。
(二)《西南大通道》的創作構思
《西南大通道》從壯美廣西、多山臨海的地域特征全面展開,將陸海空交通構成一幅全景式多因素的畫面。畫面給人一種整體到局部、局部到整體形式上充實且全面的感覺。團隊從加強作品的藝術性出發,使主題更鮮明、內容更集中,規避地圖或說明書式的畫面表達,將廣西地緣環境中交通建設主要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特征的場景及物象主動連接,整幅畫面使用中國畫結合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以新的繪畫語言來表現主題思想。
《西南大通道》是一幅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于一體的、基于中國畫基本元素與現代重彩相結合的現代重彩作品,畫面中將中西方文化藝術的理念與繪畫語言融會貫通,使其繪畫語言的表達體現在作品的對立統一中:傳統與現代、寫意與寫實、抽象與具象的相互融合,旨在建構新的繪畫語言,從而呈現一種富麗輝煌的藝術效果和氣勢恢宏的意境。
(一)構圖安排方式的獨特性
寫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繪畫中所體現、傳達出的寫意精神,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以及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西南大通道》在構圖上從中國的寫意精神出發,使用了傳統中國山水畫獨特的觀察方式——以大觀小,從中國傳統的地理認知和文化視角,依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理定位,采用散點透視,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用鳥瞰方式將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交通樞紐網絡形象和場景巧妙地組織在一起,既尊重物象的客觀存在又符合畫面安排的主觀要求。將抽象的符號與具象的形態同時安排在畫面當中,使之融為一體,這個空間形象不是視覺經驗再現,而是意構組合的結果。
團隊在構圖的處理上作了兩個方面的突破與嘗試,一是在物象的安排上運用了富有裝飾性的構成手法,在整體透視方法上采用中國散點透視,局部處理上則應用了西方焦點透視的方法。還有將前景的重型卡車和人物以及拉船纜的人物,都放置在了同一個平視視角,而后面的龍門塔吊和大海海面上的貨輪則是放置在一個具有強烈焦點透視的俯視視角,以此產生縱深感的效果。這兩種不同的透視方法運用于同一個畫面當中,非常協調并實現了作品在多種視覺條件下的畫面統一;二是象征手法在構圖上的運用,層巒疊嶂的大山深處,高速路網形成縱橫交錯的曲線,象征著天塹變通途的艱辛;而港口里屹立著成排的塔吊則象征著鋼鐵巨擘的繁忙;無邊無際的大海上來往的巨輪使得觀者的聯想得到無限延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友好使者的象征。天空中飛翔的三架飛機分別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和桂林航空公司,象征著大西南的航空交通運輸從地方到國家乃至世界的大發展。
《西南大通道》遵循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章法圖式,又借鑒了西方繪畫中構圖的表現性與象征性,使得構圖更加具有形式感、秩序感和節奏感,讓其畫面既有古法又有創新,既傳統又現代,從而形成了作品構圖上的獨特性。
(二)造型處理方式的多樣性
意象造型是中國寫意精神的具體體現,意象造型觀念是中國的造型原則和方法論,是中國繪畫“寫意精神”的造型核心內容。《西南大通道》創作團隊在意向造型觀的基礎上,采用了中國畫寫意與寫實、西方繪畫抽象和具象的藝術手法來描繪和表現畫面中的景物形象,這種多樣性藝術語言的使用讓整個畫面的形象塑造得既詳實飽滿、生動鮮活又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為使作品既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和審美習慣,又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視覺沖擊力,從而來感動人們并引領人們建立新的審美理念。因此,在畫面的宏觀層面,采用了西方現代抽象造型方式,以幾何形簡化概括處理物象:將處理成梯形狀的大山和處理成長方形形狀的大海分置于畫面的上下兩端,將山頂與海面都沖出畫面的處理給人以強烈的擴張感,這種抽象性的構成圖式形成了超穩態的心理感受,大體積形象布置更讓人感覺到飽滿與厚重,顯示了廣西多山臨海的地域特征,從而也產生了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而在微觀層面,加入了具象的寫實部分,畫面中具有典型性特征和意義的、詳實的事物和生動的人物,都是廣西現代化交通建設的真實寫照。

中國傳統的線描是意象造型的基礎,線性語言是中國繪畫主要的造型手段,其審美習慣和工具材料特性都決定了線性語言在中國繪畫中的重要地位。與線性語言一樣,面性語言也講究筆法、筆觸,線性語言與面性語言在對比、豐富的同時,也具有相互轉化的空間。《西南大通道》的造型方式就是依靠線性語言和面性語言相結合來塑造物象:對景象人物的具象形體都是運用線條精細入微地刻畫以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而對抽象形態的描繪則是模糊不確定的,將起伏的山脈以及上面茂密的森林植被用混沌的面性語言來表現,以體現廣西崇山峻嶺的整體特征和氣勢。由此可見,融合中西方繪畫造型觀和造型表現手段,線性和面性、抽象和具象的多樣性繪畫語言運用,是形成畫面藝術效果的重要因素和基礎。
(三)色彩運用方式的豐富性
《西南大通道》的色彩運用是整幅畫面濃墨重彩的精華所在,團隊從色彩的主觀性、抽象性、裝飾性及客觀性等多角度出發,在設色上采用了潑墨、撞彩、渲染、填色和敷金等多種藝術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既沿襲了中國傳統的青綠、水墨方式和白描淡彩,又采取了現代潑墨撞彩技法,同時還借鑒了西方的色彩理念與表現手法,使之有機結合起來產生出色彩斑斕的視覺感受。從整個畫面的色彩構成上看,分為五大部分色塊:山體梯形黃綠、橙紫斑斕色塊;中部白描略施淡綠的明亮色塊;沉穩平靜的深藍長方形深沉色塊;排列整齊的龍門吊機紅色色塊;以及道路橋梁、碼頭集裝箱、交通工具和工人的零碎小色塊作為協調。通過這種整體而又不失個性的色塊構成,讓畫面始終在一個穩定、平衡、靈動的范疇之中。
首先是潑墨。以濃重的墨色作為山體的底色,目的是讓后續的設色達到精彩的效果,為撞彩做前期準備。
其次是撞彩。團隊借鑒了西方“后印象派”繪畫中強烈的色相對比,使得畫面明快協調;通過撞色將紫黃綠多種顏色相互調和而隨機形成豐富多樣的色相,產生了新的色彩變化,這使得崇山峻嶺間出現的層次和變化更加豐富與絢麗;與大片山體設色相呼應的是以紅色調為主的塔吊和龍門吊機以及在海洋行進中紅色調的貨輪,反復多次的撞色使大山、塔吊、貨輪三者在畫面上的色彩構成了“三角形”的相互呼應關系,起到了穩定畫面的作用。
再次是渲染和填色。先是渲染,海洋的水波紋運用了白描的勾勒方式,再用花青等植物顏料大面積反復進行施染,再以礦物顏料石青加云母紫等局部提刷,使海面呈現的效果更加富有光影變幻和深邃層次。畫面中間的云帶內容都以白描淡彩的方式進行描繪,在其局部淡淡地渲染了汁綠色,接著撞入具有覆蓋性的蛤粉,使云帶有了顏色變化并聯系和銜接了畫面上下的兩個部分,使得整幅作品更顯透明朦朧,也更具靈動縹緲。而后是填色,對畫面中具體物象的刻畫均采用了客觀性色彩的填色方式,物象造型經過了反復調和的顏色疊加、覆蓋,保留塑造形象過程中產生的筆觸肌理,讓這些物象產生了體積感、厚重感以及微妙的色影變化。填色部分的色塊正好點綴了上面山體色塊和中部的白描淡汁綠色塊,以及底部海面深藍色塊,使得畫面在色彩構成方面既整體又松動。這些富有裝飾性的色彩相互輝映,通過畫面的分割、色塊的對比、物象之間的層次遞進形成強烈的反差,形成了視覺上的強烈沖擊。
最后是敷金。敷金是主觀性色彩的運用,是畫面的點睛之筆。天空以及碼頭中大面積的鋪設金粉來表現天空的遼闊與絢麗,在不同的角度下金色產生出不同的視覺感受,起到了協調和統籌整幅畫面色彩關系的作用,使得畫面產生了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寓意著西南大通道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更好地表現了作品主題。
通過上述色彩方式的運用所呈現出《西南大通道》作品中的暖色調主體,是由中西融合的色彩關系產生的和諧、豐富而又絢麗的視覺效果。同時,這種色彩的豐富性也營造出了壯美廣西絢麗多彩的恢弘氣勢,進一步表現了廣西現代化交通建設的輝煌成就。
在《西南大通道》中,創作者將中西方繪畫語言、古今技法融為一體,突顯了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最終創作出了一幅富有時代精神和當代藝術魅力的作品。新時代催生新的藝術,如何使得主題性繪畫作品能夠更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創新性,更能體現其鮮明的主題思想和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要運用符合時代精神、新的繪畫語言來進行創作。《西南大通道》的創作就是一次當代性探索,它不拘泥于傳統,是中國繪畫寫意性的當代表達,又是融合中西繪畫理念和方法而形成的繪畫語言樣式。探究這種新的繪畫語言建構,無論是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創新富有當代性的繪畫藝術語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學術價值。
注釋:
*本文為2020年度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廣西地域美術形態及發展研究》20FZX 007階段性成果;2021年度廣西師范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山水創作》《中國畫材料研究》階段性成果;2021年度廣西師范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建設項目《紅色文化背景下的“主題創作+展覽”模式育人成效研究》《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課程建設研究——以美術鑒賞課為例》階段性成果;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美育傳播視域下高師油畫專業實習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2021JGA13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郭浩,李建明.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2]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10.
[3]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