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張維維
摘 要:科學評估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對于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運用扎根理論,通過對北京高校8名思政教師和18名在校大學生的訪談,提煉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影響因素,構建了包括3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和17個三級指標在內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個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結構模型,并分別針對“實踐型”“理想型”和“學習型”三類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存在不均衡問題的學生,提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點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指標體系;結構模型
研究背景
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歷史使命。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雖有部分研究探索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評價方法[1][2],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運用扎根理論這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面向北京高校思政教師和在校大學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構建了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指標體系。
研究概述
1.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的扎根理論是經典的質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論所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從經驗資料中提煉理論,研究開始時沒有預先的理論假設,而是依據觀察、訪談、文本內容等定性資料提煉概念、發現概念之間的聯系,并升華形成理論[3]。總的來說,扎根理論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研究過程,從一手資料中發展出真實的理論[4]。由于素養是對個人內部知識結構和心理機制的外顯行為,采用問卷調研的方法難以精確反映個體差異,而扎根理論則可以更好地歸納、整合、解釋、分析其中的核心概念和內部機制。
本研究通過高校教師的工作經歷、大學生的學習和社會實踐經歷,將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概念具體化,以訪談方式發掘訪談對象在上述經歷中蘊含的信息,并以此為基礎提煉指標體系中的各級指標。
2.資料收集和處理。本研究采用個人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構成扎根理論所需要的語料庫。訪談對象包括從北京高校中選取的8名思政教師和18名在校大學生。扎根理論對受訪者要求較高,訪談對象需要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5]。在本研究中,所有訪談者學歷均在本科(在讀)及以上,均有從事或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經歷,對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本訪談提綱主要包含三個部分: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認同程度和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實踐效果。為了保證本次研究的效度,每位訪談者的訪談時間都在20分鐘以上,訪談整理稿在3,000字以上。
資料收集完畢后,通過Nvivo11.0軟件對原始資料進行編碼和文本分析,另請一位合作者進行背對背編碼整理,然后比照討論,確定提煉出的具體概念和指標層級。隨后,將指標體系構建的初步研究結果返回給部分訪談對象和非訪談對象,根據反饋意見再進行修正,最后再結合本領域的專家意見,形成最終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指標體系。
研究結果
1.指標體系框架。獲取訪談資料后,經過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和選擇式編碼過程,并通過征詢部分受訪對象和專家的意見,最終得到以思想認知度、政治認同度和理論踐行度為一級指標的評估指標體系框架。
思想認知度是知識結構層面的指標,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程度,是其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源泉;政治認同度是價值判斷層面的指標,指大學生感性和理性兩個維度對思想政治理論相關內容的認可程度,是其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情感基礎和內生動力;理論踐行度是實踐轉化層面的指標,指大學生以科學的思想政治理論武裝頭腦后,正確地認識和解釋社會現象,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程度,是其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實踐基礎和外顯行為。思想認知度、政治認同度和理論踐行度體現了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入腦入心、知行合一”的要求,有效涵蓋了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目標,結合被訪對象的反饋和專家意見,最終將三者權重依次確定為30%、40%和30%。
2.指標體系內容。思想認知度指標包含認知廣度和認知深度兩個二級指標,前者側重考查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的來源,占比為40%;后者側重考查大學生基于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思考內化的程度,占比為60%。具體而言,認知廣度涵蓋閱讀經典和關注時政兩個三級指標,分別從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和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度兩方面進行測量;認知深度則包括課堂參與、課外學習和思考內化三個三級指標,分別通過測量大學生必修的公共思政課到課率和課程任務完成度、課外參與思政理論學習的形式與次數和個體層面的思考、交流次數來獲得。
政治認同度指標包含感性認同和理性認同兩個二級指標,權重均為50%,前者偏向于情感層面,而后者則是經過理性分析之后得到的價值判斷。感性認同包含三個三級指標,分別是情感向往、理想信念和組織尋求,情感向往通過判斷大學生是否具有愛國愛黨、集體主義等普遍的情感共鳴來測量,理想信念則考查大學生個體理想與國家需要的契合程度,組織尋求是大學生基于情感向往的一種具體行為,通過其提交入黨申請書的年齡可以判斷這種感性認同建立的情況。理性認同也包含三個三級指標,其中,意識形態最為直接地衡量大學生內心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紀律規矩反映其是否能夠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約束,這也是其理性認同的一種體現,通過反向測量其在各類思政教育活動中違反紀律的次數獲得;政治追求則是對組織尋求的進一步深化,需要判斷大學生提交入黨申請書之后接受黨組織考查時長與考查結果。
理論踐行度指標包含踐行意愿和踐行效果兩個二級指標。踐行意愿主要體現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權重為30%,具體分為活動參與和學生工作兩個方面,活動參與主要就是指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次數,學生工作主要是統計大學生擔任校內外各類學生組織職務的情況。踐行效果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質量上,權重為70%,本研究在訪談資料基礎上,提煉出四個三級指標進行測量,第一是成果形式,通常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需要形成社會實踐報告,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在此基礎上形成學術論文、政策研究報告等不同形式的實踐成果;第二是評比獲獎,通過統計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被表彰或獎勵的次數和獎項等級以觀測理論踐行效果;第三是宣傳報道,大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很容易受到關注,因而,該指標測量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被宣傳的次數和宣傳平臺或渠道;第四是動態連續,考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否具有連續性,因為往往具有連續性甚至形成品牌的系列活動,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果。
3.指標體系的邏輯關系。確立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指標體系,是評價或預測一所高校、某個學生群體的核心和關鍵的環節之一。指標體系涵蓋得是否全面、層次結構是否清晰合理,直接關系到評估質量的好壞。
思想認知度、政治認同度和理論踐行度三個一級指標及其細分的二級、三級指標,旨在精準判斷新時代大學生在“真懂”“真信”“真用”三個層面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通過認知廣度和認知深度了解大學生是否對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論做到“真懂”,而不僅僅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義”,通過感性認同和理性認同了解大學生是否對于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制度做到“真信”,而不僅僅是隨波逐流的“虛無主義”,通過踐行意愿和踐行效果了解大學生對于科學理論和先進思想是否做到“真用”,而不僅僅是機械僵化的“本本主義”。
總結與啟示
基于上述指標體系,將三個一級指標納入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分析框架中,可以構建起一個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結構模型,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度、政治認同度和理論踐行度共同作用于其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培育過程,三者構成一個穩定三角,分別對應固化于智、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三個方面,只有三個方面均衡發展,才能成為具備優秀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新時代大學生。現實中,思想認知度、政治認同度和理論踐行度三者不平衡的情況,可將其劃分為“實踐型”“理想型”和“學習型”三種類型。
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結構表現為“實踐型”的大學生,其理論踐行度高,而思想認知度和政治認同度相對低,即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能力強,但理論儲備不夠充分,政治信仰不夠堅定。因而,面對該類型的大學生,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加強對其理論學習的要求,引導其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確保以科學理論和正確思想指導其實踐活動,避免盲目的行動。
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結構表現為“理想型”的大學生,其政治認同度高,而思想認知度和理論踐行度相對低,即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堅定,但理論知識儲備和社會實踐能力相對較弱。新時代大學生空有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堅持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相結合。因而,面對該類型的大學生,高校思政工作者,一方面,應鼓勵其加強理論學習,讓信仰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應引導其積極投身實踐,避免紙上談兵。
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結構表現為“學習型”的大學生,其思想認知度高,而政治認同度和理論踐行度相對低,即理論知識儲備豐富,但思想上并沒有建立起深刻的認同感,進而必然導致理論難以轉化為實際行動。因而,面對該類型的大學生,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當著重提升其政治覺悟,鼓勵其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從歷史和現實中不斷反思總結,建立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刻認識和深厚感情,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強化其政治認同。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指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7JDSZK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濤,陽黔花.淺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構成要素[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3-67.
[2]袁陽.高職院校師生黨員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北京教育(德育),2020(4):28-31.
[3]GLASER B G, STRAV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1967,6(2):183-187.
[4]王建明,賀愛忠.消費者低碳消費行為的心理歸因和政策干預路徑:一個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1,14(4):80-89,99.
[5]孟凡蓉,王煥,陳子韜.基于扎根理論的大氣治理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機制研究[J].軟科學,2017,31(6):34-37.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維維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原常務副書記)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