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彥 賈少輝
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學校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北京市大興區舊宮中學以“培養能創造幸福的人”為育人目標,整合資源,開展勞動教育,豐富實踐育人途徑,積極倡導以德育揚善、以智育啟真、以體育強身、以美育塑心、以勞育立行,回應了知行合一的時代要求。
構建多樣化勞動課程體系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國家深化課程改革提出的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學生為中心,關注核心素養,為學生的未來著想,把握教育的本質,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切實轉變育人模式,立足學校實際,積極穩妥地開展勞動教育。整合拓展多種資源,構建具有科學規范、豐富多樣、多元開放、自主創新的學校勞動課程體系,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權交給教師,促進勞動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布課方面,學校遵循全面均衡、以人為本、自主選擇、優化整合的原則,依據學校育人理念、學生需要、校內外教育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建設,通過整合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從課程功能的角度建立了以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專長型課程為核心的舊宮中學“一體兩翼六素養”多元幸福課程體系。勞動課程屬于專長型課程的實踐課程,堅持上好每周1節的勞技課和每周2節的生物養殖校本課程,為勞動課程的開展提供課時保障。
選課方面,堅持雙向選擇的原則,將勞動課程的豐富性和選擇性與學生興趣愛好、學校活動緊密結合,通過對校本課程的精心設計、精細安排和精致實施,力求為勞動課程提供最適合的環境,提升課程的生命力。
以課程為抓手,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勞動課程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性勞動、志愿性勞動為主。日常生活勞動是在校期間的值日、室外清潔區的保潔等常規性勞動;生產性勞動是指在百蔬園和知耕園中的生產勞動;志愿性勞動為志愿服務類的勞動,如清掃社區、清除小廣告等。
學校勞動課程以“1+X”勞動課程體系為抓手,提升勞動教育實效。“1”是指每周1節勞技課,包含金工、木工、電子、種植技術,“X”特指課程融合,以勞技課為主陣地,以百蔬園、知耕園、組培室為實踐基地開展勞動教育。百蔬園,占地約200平方米,由生物教師侯同愛、趙秀鳳負責,在課程實施中,加強蔬菜種植與生物課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親自種植瓜果蔬菜,享受勞動樂趣,學習生物學知識;知耕園,占地約300平方米,由勞技教師孫玉琴負責,建立班級責任田,在課程實施中,加強農事勞作課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利用校本課和業余時間種植高粱、玉米、小麥、大豆、花生等農作物,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勞作,共同流汗,體驗“粒粒皆辛苦”;組培室,占地約100平方米,由教師孫玉琴、侯同愛、趙秀鳳、張穎負責,在課程實施中,加強花卉培育與學校美育課程特色的融合,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北京市航天種子種植大賽,同時讓學校一年四季布滿師生親手培育的鮮花,實現以美育人。
勞動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載體,能夠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使學生養成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疫情期間,我們依托家庭,開展日常生活勞動,提倡學生積極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研學期間開展的內務競賽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勞動教室中的金工和木工項目產生的作品,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實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學校始終踐行“追尋幸福,鑄就成功”的校訓。我們認為,勞動教育就是幸福教育,通過“1+X”方式,優化勞動教育路徑,使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勞動技能、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得以提升,努力讓更多孩子愛上勞動,幸福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舊宮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