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粽葉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艾草芳,龍舟忙,戲水歸來飲雄黃……”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五月節、重五節、浴蘭節、天中節、龍日節等。在我的家鄉岑溪,還有一個有趣的名稱——菜豆節。菜豆節,顧名思義,就是在這個節日里,平時那些青白紅紫、長短不一的菜豆是每家每戶最為豐盛的桌上佳肴。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在岑溪有多個說法。有說紀念屈原的,紀念伍子胥的,紀念曹娥的,惡月惡日驅避,等等。其實,在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里,列舉多條古籍記載,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在岑溪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在岑溪這片美麗的土地,人們常常“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這種說法影響最廣最深。
端午節作為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代代相傳,自有它的一些風俗習慣和飲食特點。在我的家鄉岑溪市的端午節,也有其獨特與共通之處。
在農村,有句民諺說得好:“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在岑溪,各個家庭“插艾”的內容略有不同。有的插艾、菖蒲、五月耐;有的以菖蒲、黃茅葉、雞屎藤、桃子葉為主。但“插艾”的地方大多是一致的,或于門楣,或懸于堂中。其中,插艾和菖蒲最為常見。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常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在岑溪民間,人們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說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也有一定的道理。人們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也有用作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藿香、雄黃、香藥等。包布可以用絲布,輕薄透氣的那種,或紅色,或黃色,香囊清香四溢,甚是好聞。這些小香囊用五色絲線綁扎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或心形,或結成一串,各色各樣,十分可愛。有些人家也會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用以驅瘴。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岑溪人的一個傳統習俗。粽子又叫作“角黍”“筒粽”“灰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的材料主要是用山上、河邊盛產的芒葉,有些地方用竹葉,統稱粽子葉。粽子的外形有長長的四角形,也有三角形的。粽子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綠豆的叫綠豆粽,放紅豆餡的叫紅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以上統稱糯米粽。
我最喜歡的是岑溪花生粽?;ㄉ盏酿W最多,有花生、芝麻、五花肉、茴香、八角,等等。每當饑腸轆轆時,一個花生粽入口,真是滿嘴生香,說不出的幸福。
棗粽是很多家庭必吃的粽子之一。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多為孩子,意為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在岑溪,筋竹鎮的四角花生粽最具特色,最為出名。每年端午節前后,在筋竹鎮的大街小巷里可以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濃濃的節日氣氛。一家家一戶戶,一個個熱愛生活的故鄉人,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亮出自己的“絕活”——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捋粽葉,填糯米、放餡、加米、蓋葉、壓緊、封口、扎捆一條條美味可口的粽子,動作連貫,一氣呵成。


筋竹的花生粽之所以得到眾多鄉親們的喜愛,除了樣子小巧好看之外,還在于筋竹的粽子吃起來香滑彈牙,口感層次分明,少油不膩,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是廣西岑溪市特色美食之一。
“五月五,過端午,劃龍舟,鑼鼓敲……”
賽龍舟是端午節期間重要的習俗。相傳這習慣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卻已不見屈原蹤跡。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便劃龍舟以作紀念。
在岑溪,端午節賽龍舟是一個很熱鬧的節目。有一些鄉鎮在競渡前先到廟宇、祠堂里祭祀,人稱“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祠堂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睛)。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參加龍舟賽。
龍舟的外形特別漂亮,它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龍船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分別有紅、黑、灰、黃等色,姿態不一。一般的龍舟以木頭雕刻而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上刻有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十分壯觀,氣勢十足。
近年來,岑溪的龍舟賽早已成為岑溪人的“頭等大事”。每到端午節的早上,岑溪市區的義昌江河段、南門橋河段、水汶鎮的黃華河河段等地方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比賽還沒開始,兩岸已是掌聲雷動,吆喝震天。觀眾們盛裝在身,笑容在臉,為自己心目中的冠軍隊加油吶喊。
隨著裁判員的一聲令下,河里各色各樣的“龍”如箭離弦,順流而下,欲爭群龍之首。它們你追我趕,力爭上游,誰也不甘落后。鼓聲咚咚,鑼聲當當,號子高亢,放眼河里,百槳翻飛,水花四濺。龍舟上的健兒們如同出征的戰士一般,神采奕奕,狠勁猛劃,奮力沖刺……
龍舟賽后,最后一個節目就是端午節洗龍船水了。
洗龍船水的習俗源于農村人家平時外出工作,孩子們幫家長干活的時候,他們不習慣,或者是不喜歡戴帽遮陰,而在陽光下勞作容易上火,長痱子。于是,便有了端午節洗龍船水的習慣。據說,在端午節這一天下河洗龍船水,不會起痱子,不會起“狂鱗”。“狂鱗”是農家人的一種幽默說法,在農村,人們大多不太懂得養生,天氣熱了,穿著短衣短褲干活,有的甚至光著膀子在陽光下揮汗如雨,時間長了,身上自然會長痱子,痱子多了,身上癢癢的不舒服,撓來撓去,身上就會“脫皮”,身上“脫皮”這一現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起“狂鱗”……
當然,端午節這一天,家里若有不能下河游泳的小不點,或者是一些體弱的老人,他們一般情況下是不洗龍船水的。他們去“狂鱗”的辦法就是用草藥燒水沖涼。草藥有艾葉、畏草、藿香,等等。這些草藥可以除邪去污、化濕防毒,傳說洗了之后還能強身健體。
岑溪端午節,活動多多,有趣又好玩,這不僅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體現了國泰民安、人民幸福的生活。
作者簡介:李翠瓊,女,梧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先后在《廣西日報》《賀州日報》《北海日報》《梧州日報》《西江都市報》《增城日報》《詩詞》《廣東電視周報》《金色年華》《西江月》《廣州文藝》《嶺南松》《當代散文》等報刊發表散文、詩歌、小說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