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潔怡
《西河十八灣》是廣西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與湖北先秾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同時也是湖北省首部脫貧攻堅題材電影。該電影以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獲得者聞彬軍為原型,以兩兄弟合辦山莊的故事為線索,講述了一個人、一個縣和一個諾言的故事,展現了返鄉創業、精準扶貧的主題,宣揚了當代企業家不忘初心、致力脫貧的主旋律。作為脫貧攻堅題材電影,《西河十八灣》用鏡頭呈現主角孔長盛帶領家鄉人民創業脫貧故事的同時,也以獨具特色的英山鼓書為主旋律敘事增添地方色彩,令人回味。
《西河十八灣》圍繞“一個人、一個縣、一個承諾”,完成了對一個企業家返鄉創業和不忘家鄉的形象樹立,呈現了主旋律電影傳遞主流價值觀和表現正面人物形象的基本特點。
孔長盛,湖北英山青年,在事業成功的時候選擇返鄉創業,再回英山,除了有對故土的眷戀,更有從未改變的初心——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核心人物,電影主要通過孔長盛與堂弟孔守田合作創業為主線,以兩兄弟的矛盾為焦點,敘述了這位青年企業家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的事跡。
湖北英山縣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因地處大別山腹地、交通極其不便、產業配置不合理等因素,貧困情況一直沒能得到改善,英山縣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引進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孔長盛回到家鄉。英山縣是孔長盛出生的地方,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在外打拼多年卻始終念念不忘的地方。為了帶領廣大鄉親脫貧,更為了心中堅守的諾言,孔長盛選擇在事業成功的時候返鄉創業。孔長盛與堂弟孔守田合作開辦神峰山莊、養豬場、養雞場和蔬菜基地。家人的不理解、鄉親的不信任、兄弟之間的矛盾,惡劣天氣的來襲都讓孔長盛的返鄉創業之路舉步維艱。孔長盛以他的堅韌不拔、勇于擔當和真誠實干,獲得了鄉親們的支持,但與此同時,與堂弟的矛盾在兩個人之間彌漫。孔長盛是山莊總經理,孔守田是山莊董事長,孔守田妻子因管理山莊財務出現問題而遭到孔長盛的調任,作為丈夫的孔守田在這件事情上說不上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被調去管理餐廳,但是沒想到,孔守田妻子管理餐廳沒多久,又被孔長盛調離了崗位,大大小小的問題讓兩兄弟的矛盾加深。孔守田再也忍受不了孔長盛的做法,偷偷地對山莊做了資產評估,兄弟反目分家。分家之后,孔長盛在英山推行以生態農業種植結合訂單式銷售模式成果顯著,而孔守田的蔬菜基地、養豬場和養雞場不盡如人意。最后,洪水來襲,孔長盛主動向孔守田伸出援手,兄弟和好如初。
20世紀80年代,面對當時的電影市場和社會思潮,主旋律電影這個說法被提出。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日臻成熟,從英雄人物的塑造、情感表達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傳遞,都越來越注重合理性、藝術性和大眾性。在以往的觀念里,主旋律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高、大、全”的,有著無人能敵的力量,在人物塑造上更注重人物的功績和貢獻,而忽略人物性格與人物心理的塑造。與此不同,電影《西河十八灣》對于英雄人物孔長盛的塑造,既注重表現其扶貧功績,也不忽視挖掘他的性格和心理。對孔長盛性格和心理的挖掘主要體現在他對家鄉的深沉感情以及與孔守田的矛盾上。孔長盛對故鄉的回憶、對兄弟情的無法割舍、對鄉親不變的承諾,都將他內心豐富的情感細膩地展現出來。這不僅使人物更生活化,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避免了將英雄人物“神化”。
《西河十八灣》的主體結架是“一個人、一個縣、一個承諾”,在主體結構和主題思想之外,電影還細致地呈現了英山的特色——英山風光和英山鼓書。

首先是英山風光。影片采用多個全景鏡頭,展現英山的秀美風光。影片采用俯視長鏡頭展現綠水青山,外來游客在河中泛舟的清麗美景。與此類似的還有陶朗和英子走過石拱橋的場景,小溪從中間穿過,石拱橋連接起小溪,溪水倒映出兩旁的樹木,仿佛人在畫中行。當孔長盛與孔守田的矛盾加深、山莊發展陷入困境的時候,電影細致刻畫了一個場景——孔長盛和妻子以及助理來到河邊抓魚、野餐,孔長盛和助理像孩子般在河邊抓魚,影片用全景鏡頭呈現了這一場景,人被青山綠水環繞,天藍云白草青,人與動物植物和諧共生,似乎預示了發展生態農業、脫貧致富之后英山人的生活環境。
其次是英山鼓書。電影《西河十八灣》不僅詩意地呈現了英山的自然風景,還加入了湖北民間文藝英山鼓書,處處洋溢著傳統和民間的氣息。影片一開頭就用一段英山鼓書開場,結尾也是用英山鼓書作結,湖北民間文藝氣息貫穿電影始終。在馮叔不愿信守約定、強行阻攔孔長盛使用土地時,英山鼓書響起,通過輕快有節奏的演唱曲調來表現孔長盛的創業受阻。在孔氏兄弟分家時,英山鼓書起到旁白解說和評論的作用,對表現兄弟矛盾尖銳起到助推作用。《西河十八灣》通過加入英山鼓書,很好地將民間文藝和地方氣息融入主旋律的敘事中,給剛性的敘述增添了煙火氣,使民間文藝的展示獨特而不奇特。
以主旋律為敘事主題,以返鄉創業為敘事內容,以細致自然為敘事風格,是《西河十八灣》作為脫貧攻堅題材電影的主要亮點。
首先,故事新。脫貧攻堅是近幾年主旋律電影的主要題材之一,自從脫貧攻堅題材相關電影上映后,各地的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和先進人物深入人心,如何在這類主旋律電影中講好脫貧故事,講出新意與特色,是《西河十八灣》要面臨的難題。令人欣喜的是,電影《西河十八灣》并未遵循同題材電影講述地方基層干部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故事,而是獨辟蹊徑地將企業家孔長盛引進新發展理念、探索發展生態農業作為重點,通過紀實的表現手法,詮釋了故事原型聞彬軍返鄉帶領鄉親發展生態農業致富背后的辛酸歷程,富有真實性和啟示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西河十八灣》中,不但深刻反映了市場主體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影片中提到的扶貧思路、扶貧理念和發展模式對其他地方的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具有不可忽視的啟示意義。因此,電影《西河十八灣》在主旋律主題下,巧妙地挖掘地方典型,匠心獨運地從中提煉出富有新意與創意的故事片段,讓觀眾充分感受到英山故事的新魅力。
其次,刻畫自然。在主旋律電影中,刻畫正面人物、表達主流思想、呈現重大主題時,容易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避免造成刻意煽情以及主題表達的空洞乏味。在這一點上,電影《西河十八灣》處理得很好。《西河十八灣》中孔長盛在事業鼎盛期選擇返鄉創業,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和不理解,就連他想幫扶的對象——鄉親們也持猶豫與不信任的態度。孔長盛先進開放的市場理念與農村保守的思維產生激烈碰撞,影片在處理這對矛盾時,精準拿捏尺寸,通過一件件環環相扣的小事,推進矛盾的開端、發展、激化與化解,這樣的緩處理不僅沒有削弱影片的主題,反而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與生動性,豐富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賦予該影片獨特的意蘊。近幾年,各地涌現出不少表現脫貧攻堅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的影視作品,與之相應,如何刻畫鮮活的先進人物形象又不顯得生硬和模式化,是亟須深入思考的命題。《西河十八灣》自然細致地刻畫了企業家孔長盛,為脫貧攻堅題材電影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旋律提供了有益思考。
脫貧攻堅題材電影《西河十八灣》,選擇了“一個人、一個縣、一個承諾”作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地傳遞了企業家返鄉創業、助力脫貧的主旋律。在主旋律敘事中巧妙地將地方生態詩意地呈現出來,成為脫貧攻堅題材電影作品中的一抹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