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摘 要:學生心理失常行為比較常見,多表現為注意力調節缺失、多動和沖動。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可能是生態系統的某一項出現問題,不一定是孩子本身有什么問題。文章結合生態系統理論分析孩子的需求,識別孩子的問題行為功能,尋找替代行為去干預問題行為,找出一些在社會上被允許的行為去取代問題行為,最終達成干預目標。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問題行為;干預;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5-0044-02
一、什么是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時也被稱為背景發展理論或者人際生態理論,它將人際關系分成四套依次層疊的環境系統,分別是“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宏系統”。微系統是指家庭、學校和同齡群體等直接環境;中系統由直接環境之間的聯系構成,如一個孩子的家庭和學校;外系統指間接發生影響的外部環境條件,如父母的工作場所;宏系統是指較大的文化背景,如東方文化對比西方文化。該理論的提出者尤里·布朗芬布倫納在之后實驗中又提出“時間系統”,是指外在系統隨著時間而演變。每個系統都有各自的角色、準則和規則,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發展。
二、學生常見的心理失常行為
1.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無法關注細節,或在做作業時總犯粗心的錯誤;在完成任務或玩耍過程中很難集中注意力;與其講話時,其似乎沒有認真聆聽;不遵守指示,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日常學習任務;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較低;避免或不喜歡需要持久腦力的任務;經常丟玩具、作業、筆、書或其他完成任務需要的工具;日常學習生活中總是健忘等。
2.多動
比如,坐不住、手腳亂動;當要求坐在座位上時,卻離開座位;在不適當的情況下亂跑或者攀爬;無法安靜地玩耍或學習;總是“在動”,就像“裝了發動機一樣”;話特別多。
3.沖動
比如,在問題沒有問完之前就把答案脫口而出;無法等到輪到他的時候再發言或行動;總喜歡打斷別人發言或打擾他人(在別人談話時插嘴,或在別人做游戲時干擾別人);與同伴有交往問題。
孩子出現這些心理失常行為,很可能是生態系統的某一項出現問題,不一定是孩子本身有什么問題。將學生常見的心理失常行為放在生態系統里,教師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知道孩子的需求,然后用正向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逐漸消失。
三、運用生態系統理論干預學生問題行為的策略
用整體性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用生態系統理論描述問題行為,分析孩子的需求,有利于教師識別問題行為的功能,最后制定出替代行為方案。
1.用生態系統理論分析孩子的問題行為
例如,有個男孩上課的時候喜歡隨意離開自己的座位,有時候還在教室里隨意閑逛。如何看待這個孩子的行為呢?可以通過大量的工作去證實多種猜測。如與其家人溝通,了解到孩子如果前一天睡覺比較晚,那么上課的時候就會離開座位甚至閑逛;如果這個孩子按時或者早早睡覺,第二天就不會出現課堂上離開座位的行為。(這個案例中,男孩有時隨意離開座位或閑逛的問題行為就是個人特質,如果沒有休息好就會好動,出現問題行為。了解到這樣的情況之后,教師就應督促家長盡量讓孩子休息好,這樣孩子的問題行為就不會再出現。)又如,一個女孩最近出現不完成作業的情況,上課的時候也總是無精打采。學校心理教師通過與班主任、家長溝通后發現,原來是爸爸媽媽去外地工作了,而孩子不愿意與父母分開,于是用“不完成作業”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在此案例中,女孩近期不完成作業是因為外系統中的家庭環境出現一些變動,而孩子不愿意有這樣的改變。知道原因之后,教師跟家長溝通、協商,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孩子的問題行為就像一座冰山,“表面以上”的部分往往并不是問題的根源,如果只對“冰山一角”做出反應,很有可能會撞碎冰山。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某個環節發生了變故,而不一定是孩子自身出現問題。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案例,教師把孩子放在相應的生態系統中去嘗試理解孩子的行為,就很容易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識別了孩子的問題行為功能之后,然后采取措施對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干預,這樣問題行為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2.識別問題行為功能
問題行為功能通常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為了獲得,一個是為了逃避。像進行社交互動、獲得一個物品或參加一項活動、獲得一種身體感受等,被稱為正強化;像逃避社交互動、逃避一個活動或任務、逃避一種身體感受等,被稱為負強化。
案例一:小果每次看見超市收銀臺上的糖果總是要買,不買就大哭大鬧。媽媽受不了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哭泣,每次都會購買。(小果的問題行為是大哭大鬧,通過哭來得到糖。)
案例二:曉雯的數學成績不好,教師上課講的內容對她來說像聽天書,課堂作業也只能做一兩道簡單的題目。她上數學課的時候,經常看小說,還自己寫小說,或者看窗外發呆。(曉雯的問題行為功能除了自我刺激之外,還有逃避數學學習。)
案例三:課堂上同學們已經開始聽寫英語單詞了,小豪還在書包里尋找自己的聽寫本。(小豪尋找聽寫本是為了逃避聽寫。)
以上三個案例中的問題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或者逃避。識別了這些問題行為的功能之后,教師可以使用干預方法去改變其問題行為,如找出一些在社會上被允許的行為去取代這些問題行為。替代行為一定是期望的、現實的、可接受的、想要他們去做的事情,這樣的行為可以被教師、同學、家長接受。
3.尋找替代行為
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去做教師希望做的事情呢?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去進行獎勵。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的訪談,列出一個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的清單。孩子付出多大努力,教師就給他多大的獎勵。想要讓孩子參與進來,也取決于教師用什么方式與他溝通。教師可以詢問孩子,聽聽孩子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他們有更具創造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