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琴 徐連山
摘 要:素質教育倡導以生為本,對于中職學困生而言,教師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況、行為表現,也要關注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心理出現偏差的中職學困生,有效解決中職學困生的一些心理問題,文章圍繞“中職學困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其對策”這一主題展開研究、分析。
關鍵詞:中職;學困生;心理健康;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5-0143-02
當今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社會各界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品德素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培育全方位健全的優秀人才成為了教育界的主要教學目標。中職學生所處的階段是人性行為定格的關鍵時期,其思維存在不確定性,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對于中職學困生而言,由于其在外界受肯定程度與其優秀的同齡人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教師更應當重視中職學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通過正確分析學困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行為缺陷等問題,在正確的理論認知基礎之上探求解決學困生心理問題的方法。
一、 中職學困生心理健康問題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們往往會重視成績較好的學生的發展,從而忽略成績偏差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這難免會讓中職學困生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落差,讓學困生產生怠惰心理,最終學習動力不足,跟不上教學進度。正如卡耐基所言:“能讓人真正感到疲倦的從來不是生理上的疲憊,而是心理上的倦怠、枯燥、煩悶等消極情緒。”經過仔細觀察,筆者發現,大部分中職學困生確實是因為成績不理想、教師的關注度不高而對學習產生了厭煩心理,出現了情緒低落、學習積極性低下、抵觸學習行為等問題,甚至更嚴重的,還有曠課問題。當筆者去對他們進行訪談時,部分同學會坦誠地說出心里話,考試的屢屢失利剝奪了他們的自信心,本來的熱心被屢戰屢敗消磨殆盡,即便有對成績的關心,也更多的是焦慮感和自卑感,這種自卑讓他們感到孤獨,在行為上則呈現出孤僻的狀況。而對一些自尊心比較強的同學,他們則更是飽受煎熬,在他們心中,他們渴望受到尊重,卻又在現實中適得其反,甚至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如“你那么認真學習都考不好,也太笨了吧”。因此,他們極強的自尊心和與追求完全不符的現實讓他們極為敏感,時刻都處在爆發和絕望的邊緣。
二、 解決中職學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
從上述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對學習有著高追求的、自尊心極強的學困生,心理上的健康問題已經展露無余,令人擔憂不已。為此,筆者通過翻閱書籍查找資料及親身實踐,提出以下解決方法。
1.教師提高專業能力,理解先進教育理念
教師是學生思想啟蒙的關鍵人物,是除了家長以外對學生影響最大、最直接的人,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者,教師要能夠在素質教育理念倡導下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應當主動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用科學健康的手段去教育學生。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育人能力,豐富教學經驗,隨時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同時,注重“有教無類”,做到對每一位學生都盡職盡責。“愛是可以傳遞的。”教師應當時刻保持自己樂觀、寬容、積極、大度的優良品性,讓這些品性影響到學生,讓學生們感受到教師以身作則、循循善誘的教導。教師還應該給予學困生適當的關注和溫暖的關懷,在拉近師生距離的同時,讓學生們愿意去敞開心扉,說出自己憋在心中的苦悶。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教師從學業方面和學困生談論學習方面的壓力,以及學習對學困生心理上造成的巨大落差等,十分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2.重視學生潛力發掘,因材施教,守護學生成長
興趣是學生發展的動力。在“應試教育”中,老師、學生、家長都更關注學業這方面的成就,也因此一葉障目,埋沒了學習不好的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學校的多元化活動開展較少,學困生一直處在成績的低谷中,會產生心理障礙,對學校生活感到厭倦。興趣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的。一個人對這件事情沒有興趣,往往并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因為“未發覺”。因此,教師應當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和所感興趣的東西去挖掘學生潛在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有趣的學習中去。在教師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學困生們也會相應地受到老師的重視,這一策略能夠很好地消除以往學困生由于被教師忽略而對自身產生的自卑感和不信任感。
3.積極創新,有效實踐,在實踐中尋求突破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不應當將眼光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全方位的發展動向。同時,為了給學生們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教師應當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們傳授正確的思想觀念,注重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專門開設一門“認識自己”的課程,讓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打開心扉,去更好地認識自我。此外,“肯定自我比任何外在的評價都重要”并不是讓學生們去尋找自己的缺點,而是去發現自己的優點,讓學生們覺得“自己也很不錯”,讓他們從自我認可中審視自我。在課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從實踐中獲得真正的自我認同感,從而樹立信心,激發前進的動力。
4.家校聯合,合育人才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品性、行為等都對孩子日后的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為了能夠全方位地兼顧到中職生的成長,教師應當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交流,讓學校和家庭共同攜手,以培育優秀人才。
例如,教師可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建立溝通群,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利用網絡的便捷了解學生在家學習生活狀況,并和家長一起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外,學校也可以積極組織相關的家庭安全教育活動,專門讓家長們來學校聽課,讓家長學習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呵護孩子,以免家長使用過激的行為讓孩子的心理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