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訂含
摘 要:“選擇性”是高考綜合改革的核心,但高考的競爭本質(zhì)決定了科目選擇過程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博弈過程。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政府部門與考生及家長、政府部門與高中及相關高校、考生與高中及相關高校等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復雜博弈,可能導致考生的選擇與選考政策的設計初衷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鴻溝。將選考科目回歸原始分、選考科目改“兩考”為“一考”,是新高考方案經(jīng)過多次實踐檢驗之后的一種理性回歸。
關鍵詞: 高考綜合改革;選考政策;實踐邏輯;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5-0136-03
浙江省從2014年開始貫徹實施《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頒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隨后開啟了高考綜合改革(以下簡稱新高考)的首批試點。“選擇性”的核心理念作為新高考改革的一大特色備受社會關注,但相關的選考政策及其實踐受到爭議。兼顧公平性與科學性是選考政策的初衷,但在實施過程中有時得不到實現(xiàn),反而引發(fā)諸多新問題。筆者認為,高考競爭性的本質(zhì)決定了高考科目的選擇是一種風險極大的博弈。通過對高考選考政策執(zhí)行中博弈現(xiàn)象的分析,有可能為理解和改進高考改革提供必要的政策參照。
一、博弈與高考
博弈思想的來歷可回溯至《論語·陽貨篇》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博弈論真正成為一個理論需要追溯到馮·諾伊曼在1928年所著的《社會博弈理論》,隨后馮·諾伊曼和摩根·斯特恩在1944年共同完成了《博弈論與經(jīng)濟行為》,開創(chuàng)了博弈論學科。他們認為博弈是可以被定義為對智能的理性決策之間沖突與合作的數(shù)學模型研究,博弈指的是涉及兩個或更多個參與人的某個社會情形。簡言之,博弈指的是在一定條件與規(guī)則下,局中多個個體如何思考彼此信息,選擇適合策略,以獲得更好的結(jié)果、更大的收益,其關注的重點是博弈中個體的互相依存及整個人群的狀態(tài)受到群體內(nèi)每個個體所做選擇的影響。一般而言,在博弈中,個體的選擇往往依賴于對手的選擇。博弈中的理想境況是考慮到了對手所有選擇后,做出屬于自己最佳的選擇。
“選擇性”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點,其初衷是為加強文理科的深度融合,增加學生自主選擇科目的權利。然而,在改革實踐過程中,自主選科的理性博弈問題日益嚴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理學科的“爆冷門”。這種基于反復權衡和充分考慮后的選科行為,本質(zhì)上是事關公平性與科學性兩種價值取向持續(xù)博弈的結(jié)果。此外,選考等級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違公平性與科學性取向,最突出的是考生的分數(shù)不再單純地取決于考生的個人水平,而且很大程度上與同批次考生的基數(shù)和整體水平息息相關。由此,鑒于浙江省新高考選考政策引發(fā)的博弈問題極為復雜,本文主要從三個主要利益主體政府、學校、考生之間的博弈關系入手,剖析高考選考政策執(zhí)行中引發(fā)的博弈困局。
二、選考政策背后的實踐邏輯:基于博弈論視角
新高考選考政策規(guī)定學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等七門科目中選擇三科作為選考科目,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制。從實踐結(jié)果來看,等級賦分由于受到考生人數(shù)的影響給考生的考試分數(shù)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使得他們更看重和誰競爭而不是自身的真正實力,這就很大程度上加劇了他們的博弈意識與行為,從而可能誘發(fā)“投機”行為。
1.“避難就易”成首選
對于考生與家長來說,考慮學習興趣、科目成績與科目對應的大學專業(yè)前景等綜合因素進行選考科目的確定是重中之重。但是,“學生和家長往往難以全面搜集和正確處理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也不可能做出完全正確的決策”。與此同時,高中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尚不完善,難以切實解決學生的選科困擾。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學科成績往往會成為考生及家長最終確定選考科目的關鍵因素,因而就出現(xiàn)了“避難就易”的片面傾向,最突出的就是物理學科遭受選考“冷板凳”。為了防止選考物理的考生人數(shù)不斷下降,浙江省出臺了物理學科保護政策,以6.5萬的考生人數(shù)作為最底層的賦分保證線。問題是,這種保障機制的科學依據(jù)是什么?其他科目是否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保護?不同科目的保障機制該如何體現(xiàn)差異性?由此可見,這樣人為設置的保障機制實行結(jié)果肯定是不盡人意,并非上策。
因此,部分考生與家長不顧政府部門的引導,往往放棄物理等傳統(tǒng)理科科目,而選擇相對容易的學科,這也是考生及家長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集中表現(xiàn)。避難就易的現(xiàn)實選擇,已經(jīng)成為政府部門和考生及家長利益博弈的焦點。
2.如何改革是關鍵
高中作為改革的具體落實者,針對學生選課組合的復雜性,必須要推廣走班制的教學方式來適應改革的需要。“七選三”選課組合理論上說有35種,全部放開任由學生自主選擇,就可能出現(xiàn)部分學生像“浮萍”一樣在行政班級和教學班之間游走。這對學校教務管理、學生管理、師資調(diào)動等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戰(zhàn)。這就是高中追求升學目標與政府部門要求嚴格執(zhí)行既定政策目標之間的博弈。
在新高考改革的過程中,重點高中往往相對保守,通過保留原有的教學優(yōu)勢來降低選科走班帶來的風險。普通高中則傾向于選擇另辟蹊徑:重點突破改革中“新興”的學科——技術。因為選考技術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要取得優(yōu)勢比其他學科更容易一些。這顯然是目前制度所無法規(guī)避的問題。
相關高校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博弈也難以避免。由于實施“專業(yè)+學校”的志愿填報方式進一步減少了高校選擇學生的余地,政府部門則按照總分和志愿按程序進行投檔錄取。高校和學生兩者作為分數(shù)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需要獲得更多的自主選擇權。這樣才能“以高校和考生雙向多元互通、自主選擇為目標”,實現(xiàn)統(tǒng)籌各方考生訴求,明確高校的責任、權力和利益的政策效果。
3.選課限制違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