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陽
摘要 因體制機制因素,省級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總體弱于農業高校。應當借鑒高校體制改革的優點,按照穩中求進思路,推進省級農業科學院改革。在給予穩定的財政保障中,放活省級農業科學院人事權、參與市場經濟的自主權。同時要結合國家政策和“三農”發展趨勢,強化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發展動能。在強化區域農業戰略科技力量中,推動共建適應生態區劃的農業科研機構。深化農業社會科學、農業工業化等領域研究,促進省級農業科學院科技鏈與地區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更好的創新能力服務“四個面向”要求,助力區域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 省級農業科學院;自主權;區域農業戰略科技力量;農業社會科學;農業工業化
中圖分類號 F 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6-023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6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oughts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king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NI Yang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Anhui 230001)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actor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s generally weaker than that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system reform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see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stable financial guarantee, the personnel power of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ould be liberalized and the autonomy of participating in market economy should be enhance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combination with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itable for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Deepen the research in agricultural social scienc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other fields,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in of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chain, serve the requirements of “four orientations” with bette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help reg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Autonomy;Regional agricultural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s;Agricultural social sciences;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各地省級農業科學院雖然機構設置不盡相同,但多為省政府直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從省級農業科學院之間相互對比研究來看,其科技創新能力強弱,基本取決于各地方政府財政投入。以華東地區為例,2019年該地區部分省級農業科學院財政撥款收入中,江蘇省農業科學院9.47億元,山東省農業科學院8.70億元,浙江省農業科學院5.10億元,福建省農業科學院3.40億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2.69億元,江西省農業科學院1.66億元。其中財政撥款收入遠高于其他省的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的綜合實力,公認處于全國省級農業科學院前列。
通過省級農業科學院與其他科研機構特別是農業高校作對比,可以進一步探究制約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能力相關因素。有研究指出,高校的科技創新產出能力是科研機構的許多倍,并認為制約科技創新的關鍵是管理制度的變革[1]。與省級農業科學院相比,省農業大學屬于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體制機制上與省農業科學院有較大差異。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安徽農業大學在科研力量、科研經費、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對比,進一步研究制約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能力更深層次的因素,并結合當前國家政策和“三農”發展趨勢,對促進省級農業科學院改革發展提出建議。
在以往的研究中,專門針對地方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校的比較研究資料較為匱乏,部分研究者在科研機構和高校對比研究上,取得一些成果。例如,李冬琴等[2]認為,宏觀層次上,全國高校科技基礎、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的資產類指標的競爭力都強于科研機構。雷鳴[3]認為,科研機構的科研效率大大低于高校。而具體到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和安徽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科技創新實力總體上強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又具有自己的科創優勢。
1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安徽農業大學對比
1.1 行政體制對比
省級農業科學院通常歸屬省政府管轄,地方農業高校則歸口省委教育工委管轄。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指導意見》,前者一般屬于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后者屬于公益二類。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享有財政全額撥款,面臨嚴格的編制管理,人事權不夠靈活,且不屬于教育系統,多無研究生招生資格。農業高校作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政府按照生均撥款保障了對其財政投入的情況下,逐步取消編制管理,推進聘用制度改革。在財政都有保障的基礎上,聘用制更有利于招攬頂尖人才,激發競爭意識,釋放人才活力,因此安徽農業大學的科研效率總體要高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1.2 科研力量對比
科研力量可分為兩大塊,一塊為管理力量,一塊為技術力量。科研管理作為科研機構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務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和決定科學研究的水平[4]。科研管理力量的強弱則又對科研管理服務水平的高低具有關鍵作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現有辦公室等9個管理部門,安徽農業大學現有黨政辦公室等24個管理部門。從管理力量上看,安徽農業大學管理部門約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3倍。從技術力量上看(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現有在職人員813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57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59人。安徽農業大學現有在職教職工1 867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56人,碩博研究生4 460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安徽農業大學約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2倍。如果將具備科研能力的碩博生計入科研人員總量,那么安徽農業大學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近8倍。在管理力量和技術力量的總量上,安徽農業大學也大幅超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1.3 科研經費對比
以2019年決算信息公開顯示,當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支出3.2億元中,項目支出1.63億元。安徽農業大學科學技術支出0.34億元。單從科學技術支出上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約是安徽農業大學的4.8倍。但安徽農業大學年度支出中,教育支出為8.5億元。教育支出包含了高校維持日常科研成果、教學活動的經費支出[5],其中的項目支出又達到3.29億元。因此在總的科研經費投入上,安徽農業大學為3.63億元,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2.2倍。如果按人均 R&D 經費計算,似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更高,但安徽農業大學各科研團隊幾乎都有一大批碩博研究生能以較低成本使用。如果將這批碩博研究生的人力資源以市場價格折合為科研經費,那么安徽農業大學的人均 R&D 經費也遠高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1.4 科技成果獎對比
科技成果獎的數量和等級是衡量一個單位科研水平重要指標之一[6]。近3年來安徽農業大學主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持獲省部級科技獎42項,其中一等獎4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近年來主持獲得國家級科技獎0項,主持獲省部級科技獎66項,其中一等獎8項。國家科技獎權威性高、榮譽性強、獎勵強度大,是科技實力和水平的重要體現[7]。大多數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集中反映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重大項目。地方科技獎勵與地方科技進步事業是緊密相關的,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結構重點緊密相關[8]。因此,安徽農業大學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強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但在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實力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相對更有優勢。
1.5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對比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中指出,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必須大力增強其原始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多依托于各級黨政機構相關公益服務平臺,例如省政府“四送一服”,科技部門的“科技特派員”等,或者與政府等共建研發平臺和機構。與企業合作顧慮較多,自身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渠道,目前也僅余參股的華安種業有限公司。總體來說,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鏈與地方產業鏈存在一定脫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受到較多限制。安徽農業大學作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除了參加黨政機構組織的公益服務,共建合作機構外,在安徽金江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基礎上成立校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負責安徽農業大學經營性資產的管理、對外投資和經營工作,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利用科技成果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優勢農業產業,從而反哺科技創新。
一系列對比可以發現,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在科研力量、科研經費和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上與安徽農業大學有較多的差異和差距,而歸根結底則是因為兩者體制機制存在較大不同。概括來說則是政府在給予高校不下公益一類的財力保障的同時,又較大程度上釋放了高校在人事人才、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的自主權,使得農業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強于省級農業科學院。
2 省級農業科學院改革芻議
在新發展階段,省級農業科學院的目標和使命,取決于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各省委省政府對省級農科院的定位和需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省級農業科學院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承擔起省域乃至地區范圍內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重擔,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2.1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農業科研院所面臨的長期課題。首先,農業科研院所改革要尊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特點,尊重農業科研規律。對于我國小農經濟的小塊土地而言,農業生產單位規模小,決定了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缺乏產生規模效益的基礎[9]。同時農業創新成果研發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且大多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10]。這些因素導致農業科技研發難度大,應用市場不成熟,科技鏈和產業鏈融合困難。農業科研院所在財政投入不足情況下,依托市場經濟,從農業產業中盈利、存活的風險巨大。同時,從省級農業科學院之間以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和安徽農業大學對比來看,財政投入依然是決定省農科院科技創新實力的關鍵。因此各地方政府對省級農業科學院必須在財政上給予充足的保障,這是各種改革的基石。
其次,借鑒高校改革,充分釋放省級農業科學院的自主權。一要放活省級農業科學院參與市場資源配置的自主權,支持其圍繞優勢學科興辦優秀企業。作為地方科研院所,在業務上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其科研項目以實際應用和科技服務為主[11]。如果不能將科技實力轉化為市場要素參與市場資源配置,會帶來科研項目與實際應用脫節,既帶來科研資源浪費,又導致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不足,服務“三農”功能受限,且造成自身缺乏造血能力。二要放活省級農業科學院人事自主權。在全面給予省級農科院財政保障的基礎上,按照高校改革思路,逐步推進聘用制,賦予省級農科院在增強行政管理力量、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增加各類人才總量上更多自主權,進一步釋放人才競爭活力,促進科研效率進一步提升。
2.2 強化區域農業戰略科技力量
我國農業科研機構以中央、省、市3級農業科研院所為主體,基本按行政區劃設置,不能充分體現農業生態特點和農業區劃要求[12]。特定區域省級農業科學院研究對象存在較多相似性,因此在科技資源配置上存在“分散、低效、交叉、重復”問題。為克服這一缺點,具有較強自然生態一致性的地區,應主動破除行政壁壘,順應農業生態特點和農業區劃要求,圍繞強化區域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共同努力。
以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為例,安徽省地處江淮之間,屬于暖溫帶與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區,地形兼顧平原、山地和丘陵,內陸河湖眾多,與長三角其他省市的種植業和漁牧業存在較強相似性和競爭性。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滬、蘇、浙、皖4省市農業科學院在克服科技資源分散、重復上做了一些探索,發起成立了長三角鄉村振興研究院,旨在圍繞區域共性政策和技術問題加強協作,但并未有實質性進展。如果4省市政府能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政壁壘,以3省1市農業科學院為基礎組建長三角農業科學研究院,會帶來人力、財力顯著集中,有利于圍繞區域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必然會帶來長三角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實力飛躍,甚至能達到引領全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顯著效果。
2.3 深化農業社會科學等領域方向研究
作為省政府直屬單位,為政府在農業農村發展決策上提供科學決策的意見建議,是省級農業科學院的核心職能。目前全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約為60%,農業科技對農業經濟的支撐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而政府抓農業經濟建設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宏觀調控和相關政策的制定落實。且伴隨著國家“三農”工作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實現歷史性轉移,農業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因此,省級農業科學院需要進一步在農業農村社會科學領域方面深化研究,在農業農村經濟上摸清實情,在推進農業科技應用上掌握話語,在政策制定中具有影響,在為政府“三農”工作提供相關科技咨詢和建議時,將發揮農業科技作用充分融入政府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推動農業農村政策制定與本單位科技創新工作緊密銜接,以科技創新實效助力本區域農業農村現代化。
伴隨著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有研究指出,鄉村產業發展的唯一路徑是農業工業化[13]。省級農業科學院要把握趨勢,加強農業工業化研究,探索運用工業思維改造農業。要聚焦全產業鏈建設,圍繞全產業鏈各環節如土壤肥料、種子研發、種養技術、病蟲害防治、防災減災、機械設備、投資融資、市場需求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細分服務,推動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向“按需定制”轉型。要聚焦智慧農業,探索小農經濟發展條件下,“人工智能+農業”新模式,解放農村勞動力,為產業融合發展釋放人力資源。
3 結語
因體制機制存在較大差異,省級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弱于農業高校。應當借鑒高校體制改革的優點,按照穩中求進思路,推進省級農業科學院體制機制改革。在給予穩定的財政保障中,放活省級農業科學院人事權、參與市場經濟的自主權。同時要結合國家政策和“三農”發展趨勢,強化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發展動能。在強化區域農業戰略科技力量中,推動共建適應生態區劃的農業科研機構。在強化農業社會科學、農業工業化研究領域發力,促進省級農業科學院科技鏈與地區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更好的創新能力服務“四個面向”要求,助力區域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馬佰蓮.制約科技創新的關鍵是管理制度的變革:近十年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能力的比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1):72-78.
[2] 李冬琴,李靖華,吳曉波.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競爭力的比較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3,21(4):378-384.
[3] 雷鳴.我國科研機構與高校研發效率的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8(12):32-33.
[4] 王賡,杜建賓.高校科研管理服務創新對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6):82-86.
[5] 蔡雪輝,董柳圻.高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財務與會計,2019(22):71-72.
[6] 曹利江,湯婷媚,盧瑛瑩.農業污染減排途徑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6):29-31.
[7] 鄭永平,孟憲飛,吳蔭芳.國家科技獎與高校科技發展關系的分析:基于清華大學獲國家科技獎情況[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4):101-105.
[8] 李和宇.地方政府科技獎勵的功能與趨勢分析[J].中國科技獎勵,2005(5):78-81.
[9] 孫進昌.對轉企農業科研院所的困境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5,24(6):38-40.
[10] 黎世民,蘇磊,趙博.試論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主體[J].農業科技管理,2008,27(6):31-33.
[11] 王玲.從救災應急和災后重建中認識地方科研院所能力建設的重要性[J].安全,2008,29(11):1-3.
[12] 張桃林.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 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J].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2(3):9-11,42.
[13] 劉守英:中國農業的轉型與現代化[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20(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