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編者按
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解決沖突是每個班主任和教師不可回避的挑戰。不同的沖突應對方式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有的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增進情感,強化凝聚力,并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解決沖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有的則可能導致沖突雙方兩敗俱傷,關系裂痕加深,并給學生的人生之路蒙上陰影。學生沖突的原因和表現方式復雜多樣,困擾著許多班主任和老師們。
本刊聯合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沖突解決教育項目組)開展的以“沖突解決”為主題的征文活動,累計收到稿件400余篇,經過初審→終審→查重三個環節的評審,共評選出特等獎4人、一等獎16人、二等獎84人、三等獎77人。本刊將陸續刊登獲獎作品。
[摘要] 高速發展的多元社會不只給成年人帶來壓力,也使得部分青少年陷入迷茫與焦慮,甚至缺乏學習的內驅力。班主任作為學生高中階段的重要他人,面對突發的危機狀況,一方面要懂得還原真相、調解沖突,更重要的是進行有效溝通、心理疏導,引導高中生找尋與學習發展區相適應的心理舒適區,使其獲得健康正向的成長。
[關鍵詞] 心理舒適區;調解沖突;心理疏導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曾提出“行為改變理論”,他將人們想學習的事物用一個三層的同心圓表示,劃分為三個等級:最內層為“舒適區”,通常指對一個人來說學習難度很低,甚至是習以為常的事物;中間圈“學習區”或“最優焦慮區”表示對一個人來說有一定的學習挑戰,可能會感到不適,但不至于太難接受的范疇;最外圈的“恐慌區”則代表超出一個人的能力范圍太多,導致心理嚴重不適,甚至崩潰放棄的一類事物。
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兒童教育發展觀——“最近發展區理論”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最理想的學習生活狀態應當是通過“最近發展區”找到適宜的“學習區”,這也是最有利于人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狀態,此時的心理焦慮也是適度、可承受的。但對于心緒不穩定的青少年,尤其伴隨著成長焦慮、學業壓力的高中生來說,在追求學習的 “最近發展區”之前的必要環節便是從心理層面尋找與之相匹配的“心理舒適區”。鑒于此,筆者認為,引導學生找尋適合他們的心理舒適區是高中階段德育工作者幫助學生通過心理疏導調解沖突、實現學習發展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前提之一。
一、案例分析
王同學有較明顯的心理問題,表現為情緒低落、厭學孤僻,留級進入新班級后,情緒仍有較大波動。老師和家長溝通,家長表示只要他平安長大畢業,一切隨他。有一天,班里發生了同學吵架推搡事件,班主任在批評教育這些學生時,羅同學爭辯道:“老師,這件事是王同學引起的,為什么你批評我們,不批評他?”
作為班主任,需要有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更要有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本案例表象是平息同學吵架推搡事件、調解高中生矛盾與沖突,實質需要進一步幫助王同學解決他的心理問題,進而引導班級同學找尋到他們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二、調解沖突
1.還原真相,對癥下藥
只有盡可能地接近真相,才能夠對癥下藥,進一步成功調解沖突。第一步就是分組找到主要涉及事件的當事者與未參與的旁觀者,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經過多方調查,大部分同學認為羅同學的評價并不客觀,事件始作俑者并非王同學,他可能個人對王同學偏見比較大,于是我將前半段調解的重點定位在對于羅同學的教育上。首先,我注意到羅同學用了“為什么你批評我們,不批評他”這樣的說法,從中可以感受到羅同學可能認為筆者存有偏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對我的信任缺失。所以在和羅同學溝通的過程中,我尤為注意信任的重建,這樣的溝通才有意義,即有效溝通。并且教育的前提是傾聽,我會聽羅同學講述他與王同學的“恩怨”,再給予合理的引導,用柔性的語言來教化他減少偏見。另外,我還嘗試讓羅同學了解老師不是要批評任何一個學生,沖突的雙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他所謂的批評其實就是老師提醒學生從該事件中看到自己的缺點并加以完善,嘗試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2.以小見大,班會和解
筆者進一步思考認為,羅同學對于王同學偏見的個例,極有可能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他同學內心也可能有類似的想法,對于從天而降的新同學,接納和融合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尤其是面對有心理問題的同學,實際上這也是所有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上慢慢調整自己心理舒適區的過程。如何接納有心理問題的新同學,進而幫助他融入集體,打造出一個有凝聚力的和諧友愛班集體,這是班主任和同學們共同的功課,需要一起學習和成長。我選擇通過以“心理舒適人人要,和諧班級你我他”為主題,以系列班會討論課的形式讓大家學習理解,達成彼此的融合。經過溝通與引導,羅同學愿意主持班會,并提出了很多同學相處方面的獨到見解,還在班會課上組織了加深彼此了解及信任的小活動,邀請王同學參與,基本上達成了羅同學與王同學,乃至全班同學與王同學的和解。
三、心理疏導
對王同學的心理疏導于他個人健康發展很有必要,還可以減少由于情緒不穩定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對班級的影響,所以我將此環節作為調解沖突的延展。高中生的社會關系主要為:父母為主的家庭關系、師生為主的學校關系、少量校外時間的簡單社會關系。這些關系環環相扣、密切相關。
1.加強本人的深度了解
良好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前提,首先我依舊選擇與王同學本人進行面對面、心與心的溝通。在溝通之前,設定談話的基調,避免單刀直入地批評、說教,希望通過平等溫和的對話達成以下目的:讓王同學逐漸對我產生信任、卸下心防,愿意吐露真正的心聲;了解王同學的成長經歷,在心理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分析他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以及明確在成長過程中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的人,以此分析他潛在的情感依賴;了解王同學的興趣愛好,找到能讓他開心起來的活動或人,找尋王同學的心理舒適區。
2.調整家長的問題意識
我再次與王同學的家人進行溝通,告訴家長“只要他平安長大畢業,一切隨他”的觀念看似是對孩子的理解與寬容,隱含的放任態度實際上可能是對孩子漠視、放棄的一種表現。并進一步讓家長認識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情緒心態無小事,處理不當,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和未來。家長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法律上的監護人,關懷孩子的成長理應是責無旁貸的。希望他們在意識上有所調整,并給予孩子需要的關愛與支持。
3.借助學校的各方資源
雖說王同學比較孤僻,但也有個別關系較近的同學。同齡人之間更容易達成理解,相處更舒服。另外也不能忽視老師這一項,我們經常把德育工作自然而然地定位在班主任一個人的身上,這是不妥的,“全員德育”不該成為一句口號。在處理問題時,班主任可以從任課老師那里尋求幫助、了解情況,由于個人偏好科目、與老師有共同話題、年齡相仿等因素,一些學生對任課老師的心理親密程度可能會超過班主任。作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班主任要盡可能利用好學校資源,幫助學生找到在校的情感依賴點。他們可以是聊得來的同班同學、任課老師,可以是有共同愛好的社團前輩,甚至可以是可愛勤勞的學校后勤部門的叔叔阿姨們。
4.探尋社會的有力支撐
有一些孩子雖然在學校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但在周末的小學初中同學、朋友聚會時,卻表現得非常開心,這又給了我一個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努力發掘周末課余生活成為創設學生心理舒適區的核心。我搜索王同學的興趣點,嘗試將校外活動,或者說參加活動時他的心理感受以及表現出來的能力遷移到校園之中。比如,包括王同學在內的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愛動漫,經常會COSPLAY或者參加一些漫展,我就建議王同學參與學校相關的社團活動和選修課,讓孩子的興趣愛好在校內得以繼續發展,借此使學生獲得自信滿足感,并借由共同愛好找到校園里的朋友。
四、總結反思
在實際的班主任工作中,筆者不止一次碰到類似的情況:學生在校心緒不佳,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不適應,就醫后判定為抑郁等心理問題,學生遵醫囑通過藥物、咨詢等形式治療一段時間后,效果并不明顯。后期通過與孩子的大量接觸、多次溝通,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和低落狀態很有可能是因為不適應高中寄宿制生活或應試教育競爭壓力過大所致。出于對孩子身心健康、個性化發展及生涯規劃的考慮,我通常首先建議家長讓學生嘗試走讀,通過家庭生活幫助緩解高中階段全寄宿給學生帶來的孤獨感。同時,根據學生個性所長推薦藝術類高考或出國等適合孩子的多元升學途徑。采納建議的家長在嘗試轉換不同的培養模式后,會發現學生的整體表現有很大變化,心理問題更是得到了極大緩解。王同學也是如此,父母配合接送走讀,并加入我校美術社團,開始學畫畫之后情緒明顯好轉,最終通過美術特長進入心儀大學。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流于表象,調解沖突之余更要分析問題的本質。同時,也不能一味教導學生如何適應環境,也要思考當前學習生活環境是否真的適合學生。“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展而設計”是我校所秉承的一貫原則,貼切地回應了新高考下的素質教育要求。將學生硬塞到統一模板中,批量生產之下造成不可逆的身心扭曲,學生自身再努力、老師再付出、家長再配合,也無法培養出身心健康、開朗積極的孩子,為孩子尋找一塊專屬的心理舒適區很有必要。
還要注意的是,高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家長都很敏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溝通的態度與方式。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建立互信的前提,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態度溫和,多詢問、多傾聽,少指令、少指責,及時捕捉其微表情變化,給予足夠的尊重,推動溝通的深入。與家長的溝通則要做到及時有效,達成家校合作為孩子發展負責的共識。
另外,教師是學過基礎心理學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心理老師,更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關于心理學方面的理論知識不夠專業扎實,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很難面面俱到,遇到突發事件要有一定的應對能力,沉著冷靜不慌張,與心理老師、心理醫生積極合作,及時征詢專業意見,以免不當的處理引起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熊偉榮,顧美麗.學習區理論:讓教師的學習真實發生[J].今日教育,2017(05).
[2]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李玲.拓展你的心理舒適區[J].心理與健康,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