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在黨的旗幟下前進——人民軍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圖片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聽黨指揮,從起義軍到解放軍,人民軍隊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為民造福,無論宣傳革命理想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軍隊永遠與人民魚水情深。
8月1日,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4個生日。94年軍史上眾多值得銘記的時刻,定格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在黨的旗幟下前進——人民軍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中。一面旗幟、一方墨硯、一份文件、一張照片……在新時代強軍興軍的接力跑中,篳路藍縷、奮勇向前的精神能量源遠流長。
南昌起義,是黨領導人民創建革命軍隊的開端。周恩來在起義時使用的筆筒、硯臺和墨硯在展覽中展出。“下決心討伐,迅速出師,直指南京”,他寫給中央的意見書,猶如一聲驚雷,激發共產黨人奮起的力量。
畫家黎冰鴻創作的油畫《南昌起義》,將這一段值得銘記的歲月定格: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將領率領黨所掌握和影響的軍隊,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這一“槍”,是黨的主要領導人深入思索“槍桿子”重要性后,邁出的第一步重大跨越。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將早期軍事實踐融入與國民黨共同創辦的黃埔軍校中。但因為沒有直接組織自己的軍隊,放棄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當血雨腥風的1927年到來時,許多共產黨人倒在蔣介石、汪精衛反革命集團的屠刀下。汲取血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以槍炮聲宣告,將組織創建自己的軍隊,獨立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戰爭。

油畫《南昌起義》(黎冰鴻 繪)
“我們黨雖然在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一九二四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的重要性;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個時期,對此也還認識不足;但是從一九二四年參加黃埔軍事學校開始,已進到了新的階段,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了。”毛澤東的話語懸掛在展板上。
在黃埔軍校,與國民黨合作建立軍隊新制度、承擔國民革命軍大部分政治工作,不僅為“第一槍”的打響儲備了力量,也為黨領導下人民軍隊的創建積累了經驗。“黨的軍委當時也曾選派干部到黃埔軍校學習,好些人后來成了紅軍的骨干。”在《在編寫紅軍第一軍團史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朱德回憶起人民軍隊的創建歷程。
作為南昌起義的重要將領之一,在向井岡山轉移的路途上,朱德以41歲“老大哥”的身份鼓舞士氣、穩定軍心。展覽中展示出他在起義時佩帶的警用型毛瑟短管M1896手槍。“南昌暴動紀念 朱德自用”,鐫刻在槍身的文字,是一位革命將領對斬木揭竿激情往事的留念,也是歷史為一段崢嶸歲月打下的烙印。
在南昌起義中,共產黨員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堅定執著,聽黨指揮,為起義將士樹立了光輝榜樣,注入了強大精神力量。陳列在展柜中的銀質黨徽,來自戰士鐘步全。1927年起義時,他剛剛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共產黨最早一批黨徽之一,徽章上的“1927”字樣,是鐘步全光榮入黨時刻的見證,更是早期共產黨員為建軍事業貢獻力量的佐證。
南昌起義,殲滅反動軍隊3000余人,保存下起義軍骨干800余人。起義軍保留下來的部隊南下廣東、西進湖南,一路斗爭一路前行。1928年4月,在朱德、陳毅率領下,這支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終于抵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序幕。
青天白日旗廢除,以斧頭、鐮刀為標識的紅色旗幟啟用。在何孔德、高泉等畫家創作的油畫《秋收起義》上方,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舒展鮮亮。這是一面誕生于秋收起義的旗幟,緊靠在旗桿處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是參加起義的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等隊伍經過整編后的番號。
“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瘋狂“清共”,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獨立領導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書寫在展板上的是毛澤東的話語。南昌起義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漢口召開緊急會議,他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給處于十字路口的中國革命指明了出路。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發動農民舉行秋收暴動。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起義部隊到達三灣時,人員不足1000人,思想相當混亂。當時,部隊沒有建立基層黨組織,黨不能切實掌握部隊,雇傭軍隊的影響還嚴重存在。為了鞏固這支新生的革命軍隊,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議,決定對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三灣改編中確立的“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保證了我軍的無產階級性質,從政治上、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三灣改編,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解放軍戰士投身國家建設的雕塑,將和平年代人民軍隊的貢獻與付出呈現。(圖片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實行新的黨代表制度,由黨組織的書記任同級黨代表,負責黨務工作、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與軍事長官共同管理和指揮部隊”“實行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在部隊中取消軍官的特權”“連以上各級建立由士兵代表組成的士兵委員會,參加部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展板文字表述,將黨領導下新型人民軍隊的樣貌細致呈現。
新型人民軍隊的性質與宗旨是什么?黨與軍隊是怎樣的關系?1929年12月,井岡山會師后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反對流寇思想”“反對非組織觀點”“反對極端民主化”“反對單純軍事觀點”……白紙黑字的標語貼在廊柱上,展覽對古田會議會址的模擬將會議精神還原。
“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古田會議中確立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為軍隊政治工作奠基,為新型人民軍隊定型。從此,新型人民軍隊與舊式軍隊的界限從根本上劃清,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進一步確立。
這是人民軍隊最初的正規化建設。伴隨作戰形式由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紅軍總政治部、總參謀部等指揮機關成立,軍中有了軍政學校、后勤機關、兵工廠……武裝隊伍體系逐步完備、制度愈加完善。
“提高并鞏固黨在紅軍中的絕對領導,保證紅軍中對上級命令的執行與鞏固紅軍的紀律,這是目前紅軍中黨的最中心任務。”紅軍總政治部于1932年向全軍發出的指示信在展板上陳列,信中明確提出的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思想,對新型人民軍隊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軍隊中建立黨的委員會,一切重大問題均由黨委委員充分發表意見,討論后決定,為黨對軍隊事務作出正確決策護航。1947年,總政治部頒發軍史上第一個黨委會工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黨委員會條例草案(初稿)》,在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下,明確以黨委會作為對軍隊一切領導與團結的核心。
走過槍林彈雨,來到和平年代,“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上升為國家意志。1954年,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軍隊政治工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頒布。審閱《條例(草案)》時,毛澤東將修改中刪掉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細筆添上。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保衛祖國、服務于人民革命斗爭和國家建設的人民軍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組織者。”《條例(草案)》中的話語字跡清晰、鏗鏘有力,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在實踐探索中加強,人民軍隊在黨領導下的正規化建設中茁壯成長。
在紅軍隊伍中,有一類士兵,拎著石灰桶、帶著毛刷筆,四處演講、四處書寫,他們是負責革命理想傳播工作的宣傳兵。“中國共產黨是替工農及一切貧苦人民謀利益的政黨”“設立工農夜校免費讀書,反對軍閥壓迫革命”“當兵就要當紅軍,幫助工農打敵人”……旗幟鮮明、立場分明,許多宣傳語句被改編成歌謠廣泛傳唱。
紅軍書寫宣傳標語使用的刷筆在展柜中陳列,顏色斑駁的木質手柄上,迄今留有白色石灰的痕跡。憑借這樣的一支支刷筆、一句句標語,人民軍隊發動起最廣泛的群眾,支持革命、參加革命。
新型人民軍隊,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軍隊,也是扎根群眾、為人民服務的軍隊。早在三灣改編時,群眾性的思想工作、對群眾的宣傳工作就被列入政治工作制度中,成為從黨員將領到普通士兵都必須擔負的職責。講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毛澤東和朱德甚至將軍隊對群眾工作的準則具化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寫入《紅軍士兵會章程》。

2020年7月18日,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江新洲堤團洲村突發險情,陸軍第71集團軍某旅工兵連黨員突擊隊迅速出動。(方知 攝)
廣泛宣傳革命思想、嚴格遵守政治紀律,為黨領導下軍隊的革命事業打下扎實穩定的群眾基礎。軍愛民,民擁軍。一面靛藍色獎旗在展覽中展出,這是晉察冀邊區第三專區英雄模范評委會贈給擁軍模范崔洛唐家庭的旗幟。抗日戰爭時期,普通農民崔洛唐家中已經斷糧斷炊,為照料主動帶回家的八路軍傷病員,一家人沿街乞討,為戰士熬米粥、燉雞湯,自己卻僅以被日軍燒焦的糧食、薯蔓充饑。
和平年代,解放軍戰士加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搶險救災工作中。展板上的大幅圖像將成都軍區部隊在高原施工的場景還原,為修筑康藏公路,戰士們攜帶簡易器械,徒手攀爬在高山峻嶺中。1960年,山西平陸61位民工食物中毒,空軍專程安排機組為病員投送藥品;1976年,河北唐山發生7.8級強烈地震,10萬余名解放軍官兵第一時間趕赴災區;1987年,東北大興安嶺發生特大森林火災,沈陽軍區和空軍部隊官兵與人民群眾一同奮戰28個晝夜;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發生特大洪水,30余萬名解放軍戰士沖在前線;2008年,一場8.0級特大地震將四川汶川人民的家園摧毀,逾10萬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從全國各地趕來,向災后廢墟中的群眾伸出援手;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28個省軍區(警備區)每天出動約20萬名戰士,配合地方完成場所消毒、防疫宣傳等任務,向世界展現出中國軍人的能量……
“你們穿云破霧為急救傷病員千里送藥,發揚了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衛生部贈給空軍4215機組的獎狀在展柜中陳列。“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死保九江”“如果我犧牲在抗洪救災中,我無怨無悔”……抗洪官兵寫下的血書、遺書與入黨申請書保存至今。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人民軍隊在太平盛世交出的戰斗答卷。
社會主義國家,軍民共建。參加十三陵水庫建設工程、參與引灤入津工程、援建勝利油田、開展農副業生產……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開展,鐵道兵、基建工程兵等新兵種的作用發揮出來。展覽中,基建工程兵建設深圳特區時身穿的冬季軍服、使用的綁扎鋼筋工具與防護手套等逐一展示。為民造福求奉獻,投身建設寫忠誠。在人民需要的地方,解放軍官兵既是戰斗隊又是生產隊,以實際行動貢獻出穩若磐石的力量。
“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話語在展板上高懸。
2014年10月,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召開。這是黨和軍隊建設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從1929年到2014年,跨越85年光陰,人民軍隊從古田再出發。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要把四個帶根本性的東西立起來:“把理想信念在全軍牢固立起來,把黨性原則在全軍牢固立起來,把戰斗力標準在全軍牢固立起來,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軍牢固立起來。”他在古田鎮吃“紅軍飯”,接見老紅軍、軍烈屬的照片在展板上陳列。重整行裝,革故鼎新,習近平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引領人民軍隊建設開創新局面。
海軍某部隊在護航和環球訪問中開展“航行在世界,兵心永向黨”活動;空軍某部隊在南湖紅船邊莊嚴宣誓,牢記初心;鎮守北疆的陸軍官兵把黨史學習融入戍邊實踐中……“鑄牢軍魂”,習近平主席對新形勢下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具化為將士們在船艦甲板上開展的一場場演練活動、在南湖念出的一句句鏗鏘誓言、在邊疆寫下的一句句學習體悟。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人民軍隊的治軍理念與軍事理想,在對國家安全環境的新認識、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定位中與時俱進。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強軍興軍發表重要論述。他強調,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的建軍之本和強軍之魂。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必須全面貫徹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確立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更加注重聚焦實戰,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體系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也進入了新時代。人民軍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和韌勁,強化戰斗隊思想,全面落實戰斗力標準,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保持高度戒備狀態,時刻聽從黨和人民召喚,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后盾。
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軍隊迸發出堅不可摧的力量。數百種激光、電子戰術演習模擬器材持續提升戰士作戰能力,飛行頭盔、反恐作戰服等高科技含量的防護裝備為將士們提供著“無死角”的安全保障;空軍戰機在海上低空巡航,海軍陸戰隊官兵深入遠海大洋“全域作戰”,陸軍實戰演練打出“合成鐵拳”……展板上的一幅幅畫面、展柜中的一件件藏品,將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的一個個碩果呈現。
沙場點兵,備戰猶酣。以直升機、裝甲突擊車輛、防空和火力壓制武器為骨干的陸上作戰裝備體系,以新型潛艇、水面艦艇和對海攻擊飛機為骨干的海上作戰裝備體系,以新型作戰飛機、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為骨干的制空作戰裝備體系,正在織密我國領空、領海的防護網,筑牢我國領土的防御墻。
“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人民軍隊不斷發展的康莊大道。”鑄牢聽黨指揮的“強軍之魂”、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繼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行進在黨的旗幟下,擔負起時代交付的新使命,把握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大勢,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人民軍隊的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