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七一勛章”獲得者辛育齡
“辛院長,這是中央頒發的‘七一勛章,是黨內最高榮譽,我們大家都向您學習。”勛章沉甸甸、證書紅彤彤,擁有82年黨齡的辛育齡今年100歲了,躺在中日友好醫院的病床上,望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馬曉偉一行,我國胸外科開拓者、奠基人眼眸里的星星閃爍著。
1937年7月,16歲的辛育齡投筆從戎,參加冀中人民自衛軍;1938年,正式成為八路軍的一名衛生員,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他曾在白求恩醫療隊工作過,多次沖上前線救治傷員,把白求恩精神作為一生的座右銘,1939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后,辛育齡作為中國首批公派赴蘇留學生,學習當時國內尚屬空白的胸外科技術。學成回國后,主動要求來到中央結核病研究所組建胸外科,此后奔走全國幫助各地建立胸外科。“黨讓我去學習科學技術,我將一輩子安心于工作,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辛育齡說。
“患者把胸腔打開給我們手術,這么大的信任我們怎能辜負?”辛育齡的這句話,給他的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次將針刺麻醉應用在胸外科,首例成功實施人體肺移植手術、首創電化學療法治療惡性腫瘤……自1942年投身無影燈下,半個多世紀以來,辛育齡的每一項大膽創新都有力推動著我國胸外科事業的突破性發展。別人不敢做的手術,他敢;別人不敢擔的風險,他擔。憑借精湛的醫術,給絕望的患者送去希望,讓初入手術臺的醫生看到身為醫者的責任、使命與擔當。
1960年,為杜絕患者肺切除手術后致命的并發癥——支氣管殘端瘺,辛育齡改革了縫合方法。經實驗證明,“辛式縫合法”能夠為殘端早期愈合提供良好條件,使支氣管殘端瘺發生率由3%—4%降到0.4%,受到了國內外同道的贊許。
1965年11月,辛育齡親自主導的針麻下首例肺葉切除術獲得成功。隨后,手術范圍從病灶簡單的肺葉切除術擴展到有難度的肺葉切除術,最終到全肺切除術。
祖國醫學是寶庫,針灸止痛是寶庫中的明珠。經過十幾年大量臨床實踐和反復多次自身試驗,辛育齡發現,從每臺手術病人四肢扎40根針,減少到1根針扎向三陽絡透郗門穴的方法,為推動針麻手術起到了重要作用,開創了國內針麻肺切除新水平。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毛澤東《實踐論》里的這句話,他始終記得。為此,辛育齡多次要求針麻試驗時在自己身上開一刀,體驗“梨子的滋味”,當他因患急性闌尾炎需要手術時,決定在針麻下施行。他親身體驗感受針麻陣痛的過程,給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柳玉香留下了深刻印象,針麻研究組組員劉淑琪說,他的忘我精神,感染了周圍每一個人。
針麻技術從北京推廣到全國各地后,也走進了國際友人視野,走向世界的針麻為祖國醫學增添了光彩。為改進針麻手術鎮痛不全的缺點,他在實驗中與電結緣。經多方通力合作,辛育齡發明了對抗癌癥的電化學療法,那一年,他已65歲。
1979年,在進行大量動物實驗基礎上,辛育齡成功為2例肺損毀患者實施了肺移植,開創我國人體肺移植先河。看到來醫院就診的病人通常已到肺癌晚期,通過臨床觀察,辛育齡同時發現我國肺癌發病率直線上升,他向衛生主管部門提建議,并下決心在肺癌早期診斷上下功夫,在全國開展肺癌防治工作。
身為師者,他直接培養近2000名胸外科技術骨干;身為管理者,他于改革開放初期一手創辦新中國當時最大、最現代化的醫院。
1982年,年逾花甲的辛育齡擔起了建設中日友好醫院的重任,日方專家曾不客氣地說:“給中國援建一所醫院并非難事,對你們能否管理好這所現代化醫院并不樂觀。”聞聽此言的辛育齡決心“要為中國人爭口氣”。
人們看到,他往返奔波于工地、會場、國際交流活動中。歷經1000多個殫精竭慮的日日夜夜,這所當時中西醫實力雄厚的、中國最現代化、國際化的醫院拔地而起,于1984年10月正式開院。
“新醫院要用新辦法去管理。”經過反復討論,醫院擬定了6項與管理體制相關的管理辦法,面對醫療裝備經費不足問題,辛育齡憑借自身在醫學界的口碑,在當時籌集了1000萬元人民幣、數十億日元,以及若干醫療用品,為醫院管理打開局面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1985年,辛育齡請辭院長職務,他說,組織上交給我的籌建任務已經完成,我更愿意專心做一名外科大夫。2003年4月,中日友好醫院成為肺部惡性腫瘤定點醫院,82歲的辛育齡作為首席專家親自參加每位重癥病人的會診。后來,站手術臺接近60年的他由于腰部勞損,不得不放下心愛的手術刀,但他仍心系患者的健康。“辛老辦公室亮起的燈光永遠照亮我們的方向。”他的學生說。
“我們做手術時,辛老最看重的是我們的姿勢和拿器械的動作對不對,他說你們只要不笨都會做手術。但是如果開始的基本功不好,即使會做,也做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說,為什么我們要精益求精?是因為外科醫生的一針一線牽系著病人的生命安危,牽系著病人全家的幸福與否。”曾與辛育齡共事30余年的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原主任劉德若告訴本刊記者。
在政治思想上,他時刻關心學生的進步,反復教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在生活中,他平易近人,毫無領導架子。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傷員源源不斷運到北京,辛育齡親自指揮診治傷員,爭分奪秒為患者做手術。據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李世業、楊聲回憶,地震后的第二天還下著大雨,辛育齡徑直帶著幾位科室醫生,找到后勤負責同志,要來木桿、塑料布,利用救治傷員間隙,來到科里因患腎炎依靠透析維持生命的劉養愚大夫家中,幫他家搭建地震棚。
“對住房困難的同志,他爭取總務部門給予妥善解決;對一時經濟窘迫的同志,他常慷慨解囊,哪家有生病的小孩或老人,他都關懷備至。”柳玉香說。
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徐建勛說,最復雜的手術都是辛主任主刀。“他重視保護正常組織,嚴禁大塊鉗夾或結扎組織。他常對我說,能做肺段切除的,千萬不要做肺葉切除;能做肺葉切除的,千萬不能做全肺切除,肺組織對肺功能維護太重要了,不得馬虎。”
中日友好醫院心血管外科王鳳林說,“辛教授讓我們懂得‘不懂辯證法的醫生不是好醫生,工作中,他不僅僅以測量數值作為唯一依據,還親自陪著病人上下樓梯,仔細觀察病人呼吸、頻率、疲勞程度變化,從日常生活中判斷病人的實際情況。”
在辛育齡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學生們將這份精神帶到更多無影燈下,一代又一代,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