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始終處于動態演化過程中的疾病給醫學帶來了無盡挑戰。隨著大健康時代的全面到來,醫療產品、保健用品、休閑健身、健康保險、養老地產等多個與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正逐漸構建起一條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鏈。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在科技發展和需求旺盛的雙引擎下,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將會發生怎樣的創新與躍變?日前,全國大健康產業領軍人物圍繞中醫、算法醫學、預防篩查等展開研討。
“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第一站就來到張仲景醫圣祠考察。中醫藥的振興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發展的大好時機,總書記說中醫藥副作用小、療效好、便宜,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四年前的冬天,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天明健康科技產業集團創始人姜明發起了關于恢復張仲景國醫大學的研討會,此后數年全國兩會期間,多次提交關于此議題的姜明在今年春天收獲了答案:2021年4月,河南省出臺《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在《綱要》第五十章“提速提質建設健康中原”的第三節“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中,明確提出“支持南陽組建中醫藥大學”。
乘著傳承與創新中醫藥發展的東風,姜明計劃與河南有關政府部門聯合打造“中醫谷”,推動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圍繞“醫養學研創”構建中醫健康養生產業鏈。
“美國將癌癥分成四級預防:防是一級預防,篩是二級預防,診、治是三級預防,護是四級預防。在這整個周期里,大家普遍認為三級和四級預防的作用更大,但世界衛生組織于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診斷和治療對于降低癌癥發病率、死亡率只起12%的作用,而防的過程占35%,篩查的作用最大,占53%。”
2020年11月9日,憑借明星產品“常衛清”拿到國家藥監局關于癌癥篩查的第一張注冊證,諾輝健康聯合創始人朱葉青表示,希望借助分子診斷、基因檢測等新技術找到早期篩查高發癌癥的解決方案,從而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很多人說基因檢測技術發展是否意味著我們在監管上的審批力度要加快、加大、加速,甚至傳統的方法不適用。我認為,我們的新技術發展要向藥學習,做藥其實是非常慎重的,有的藥看上去可能解決了一個病人、兩個病人的問題,但有可能我們在技術設計的時候過分強調了一個因素的作用,這需要在人群中得到充分驗證。”朱葉青認為,科技發展不是一蹴而就,應循序漸進、逐步改善傳統醫療路徑。
打一束光穿過瞳孔照到眼球背后的血管和神經,通過無創觀測視網膜上的血管和神經,經由機器學習算法評估被測試者個人的健康風險。這是一項新技術。
率先獲批歐盟和中國首張人工智能視網膜醫療器械三類證,2019年被授予人工智能領域國家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業內肯定的鷹瞳Airdoc創始人張大磊說,AI健康領域目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公司與400余家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未來希望將業務拓展到縣、村一級的基層醫院。
“去年我們一共服務了200多萬人次,今年的目標是1000萬—2000萬人次。”在他看來,AI醫療影像就像放大鏡,萬倍放大鏡看到的東西和4倍放大鏡看到的信息大不相同。
“5G、AI、大數據本身并沒有帶來很大的變化,帶來變化的是收集數據的傳感器。每個人的生命體征能采集到的數據豐度、維度和精細度是完全不同的,而在這個不同之下,如果有機會把每個人的健康數據,每天都堅持持續采集,那自己就知道自己健康狀況。這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張大磊說。

智能醫護機器人
升級傳統體檢,借助人工智能和基因檢測幫助客戶更早地發現疾病隱患;幫助體檢中篩查出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的客戶與三甲醫院對接;將體檢報告全面數字化,聯通歷年體檢數據預測未來數年身體健康狀況,以數字化賦能醫療行業。作為民營體檢龍頭之一,愛康集團創始人張黎剛分享其關于體檢產業的未來三個發展方向。張黎剛認為,“算法醫療時代”已經到來。
“我國醫生的職業水平懸殊較大。在我國,16%以上的醫生擁有碩士以上學位,40%多是本科水平,還有30%多是大專以下文憑。美國的醫生都是醫學博士,本科畢業以后繼續就讀醫學院,平均每1000個美國人中有2.8個醫生,中國現在每1000人也有將近3名醫生,但學歷不一。要經過幾代人才有可能把醫生的碩士以上教育水平比例從16%增加到36%甚至到50%。”
張黎剛進一步介紹說,頂尖的醫生都要去頂尖的醫院里,愛康國賓與Airdoc合作以后才知道,中國總共只有4萬多名眼科醫生,其中只有1000多個眼科醫生能看懂眼底。
“據統計,我國幾千萬人做過眼科檢查,通過傳統的眼科醫生發現過1例腦瘤患者,而通過Airdoc一個成本很低的儀器,就幫助我們發現了病患,我認為這對基層醫療機構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基層的醫療水平跟大醫院不一樣,如果我們把AI部署到基層去,就可以真正建立起一個從篩查疾病到診斷疾病的體系。”張黎剛認為,算法醫療在中國發揮的價值可能會遠遠超過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