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貽琴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歷史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一莊嚴宣告,也標志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貴州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簽,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是貴州大地的“千年之變”,是貴州人民的無上光榮。
對貴州來講,貧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根本任務。這些年來,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創造了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10年位居全國前列的黃金發展期。2020年經濟總量達到1.78萬億元,從2012年的全國第26位提升到第20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第31位上升到第25位,實現了從長期靠后、奮起直追到趕超進位的歷史性跨越。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安新區調研時,提出了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要求,成為貴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質量效益的主攻方向。貴州堅決按照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大力實施十大工業產業振興行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產業體系從低端、粗放、低效邁向中高端,202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達1.4萬億元,比10年前增加近1萬億元。
貴州具有氣候涼爽、地質結構穩定、能源充足等優勢,適合大數據這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貴州調研時指出,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向在貴州舉辦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簡稱“數博會”)發來賀信;今年在貴州考察調研時,要求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飽含著對貴州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的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貴州把大數據作為后發趕超的戰略引擎,以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抓手,大力建設中國·南方數據中心示范基地;貴陽貴安成為全世界聚集超大型數據中心最多的地區之一,連續6年舉辦數博會,數字經濟增速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華為、騰訊、蘋果等大數據領軍企業落戶貴州,一批本土大數據企業快速成長。深入實施“萬企融合”,上“云”企業超2萬家,“貴州工業云”用戶超17萬戶。
興達興建材公司是貴州本土成長起來的一家混凝土生產企業,但在這里,既聽不到震耳的轟鳴,也看不到漫天的飛塵,整個生產線采取全封閉、自動化運作,與人們印象中的傳統混凝土企業形象大不一樣。這些變化都源于企業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個高性能混凝土大數據平臺“砼智造”,實現了生產、銷售、物流、施工等全過程數字化管控,幫助企業減少人力成本70%,降低次品率60%,提高生產效率10%,充分展現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巨大作用。
貴州風光醉人、風物迷人、風情動人,是全國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數量最多的省份。貴州深刻認識發展旅游業的后發優勢和光明前景,著力把旅游業打造為展現貴州生態環境優勢的產業。打響“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品牌,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旅游業持續“井噴”,旅游人次、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成為帶動群眾增收的富民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要樹立正確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貴州深切體會過去人們“盼溫飽”“謀生計”,現在“盼環保”“謀生態”,對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環境等有越來越多的需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大力推進綠色貴州建設,將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到貴州調研的6月18日設立為貴州生態日,每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省市縣鄉村五級干部上山植樹,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1.5%,比10年前提高了21個百分點,厚植了全面小康的綠色底色。
20世紀80年代,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因過度砍樹開荒導致森林覆蓋率不足5%。“海拔兩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里糧荒荒”,這段順口溜曾是海雀的真實寫照。在老支書文朝榮帶領下,海雀村民幾十年如一日植樹造林,如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7%,放眼望去是一片郁郁蔥蔥的萬畝林海。僅采松果一項,村民每年就有五六千元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元,“苦甲天下”的貧困村變成了“滿目皆綠”的小康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取得雙勝利。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些年,貴州把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務,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大力實施南明河“除臭變清”等一系列防治行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縣城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4%,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成為全國生態環境最好的省份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總書記實地察看了烏江六沖河段生態環境,現場的河水清澈見底,環保部門現場監測分析水質達到一類水體標準。這些年,貴州人民的“生態自信”越來越強,優良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省人民的“幸福不動產”“綠色提款機”。
貴州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民生事業差距很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高,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抓住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養老服務等問題,實打實地做,循序漸進地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是最長遠、最根本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教育十分關心,2015年在貴州調研時專程考察清鎮職教城,2015年9月親自給“國培計劃(2014)”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強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貴州山區過去教學點少、教育條件差,許多農村孩子小小年紀就得奔波一兩個小時跋山涉水上學,中午吃不上熱飯,喝不上熱水。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窮省也要辦好教育。貴州連續多年壓縮黨政機關6%的行政經費用于支持教育,全面免除中職學生學費,成為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省份之一,孩子們告別了跋山涉水上學的歷史,實現了住學校、吃食堂,數百萬貧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機會,更多青年學子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以前貴州一些鄉村醫療水平較低,很多群眾“小病靠拖、大病靠扛”,看病靠“赤腳醫生”。針對這些情況,貴州建成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網,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每個行政村都有1個衛生室且不少于1名合格村醫。住有所居是老百姓最樸素的夢想,貴州結合山區氣候特點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和透風漏雨老舊住房整治,330萬戶農村群眾從“憂居”變成了“優居”。針對一些群眾喝不上“放心水”問題,在全省大興水利建設,實施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攻堅戰,74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結束了人背馬馱、靠天吃水的日子。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過去是一個飲水難、看病難、灌溉難、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因為貧瘠荒蕪被稱為“荒茅田”。近年來,通過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個小康行動,這里已經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226元、集體經濟積累達1145萬元,走出了一條花繁葉茂的全面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