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旭

董必武(資料圖)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一生清正廉潔,為全黨樹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楷模。
紅軍長征時,董必武已經年近五十,在那個年代已經算是老年人了,在紅軍中更是年紀大的長者,但他硬是堅持跟隨部隊走了過來。
1934年底,中央縱隊成立了一個干部休養連,實際上都是年老體弱者和婦女組成的隊伍,有100多人,其中30多人為婦女干部(有蔡暢、賀子珍等人,還包括4名孕婦)。中央有關部門選擇當過中央黨校副校長、為人慈祥的董必武擔任隊長。由于董必武年紀大,留著胡子,被大家戲稱為“胡子隊長”。長征途中,年紀大、身體也不好的董必武嚴格要求自己,背著和年輕人一樣重的東西行軍,同時還要照顧婦女干部和傷病員,組織抬60副擔架的120多人的擔架隊的行軍和食宿,還要負責收容掉隊的戰士。每到一個宿營地,他跑來跑去,安排好籌糧、做飯、睡覺、警戒。夜間他還要起來查鋪、查哨。離開駐地時又要檢查部隊的群眾紀律,如果有忘記歸還的,他要親自歸還,如有損壞群眾物品的,他要親自去賠償。
行軍時,董必武總是從隊前跑到隊后鼓勵大家,往返跑了比別人多很多的路程。年近五十的董必武還經常替抬擔架的人換肩。一次,他在替抬擔架的同志換肩時,由于太累了,腳沒有站住,一下子摔在泥坑里,渾身沾滿了泥。有個調皮的隊員見狀,給董必武送了個“泥人董”的外號,惹得大家一陣歡笑,董必武也高興地和大家一起笑了起來。
遵義會議后不久成立的由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組成的紅軍新“三人團”很關心董必武等老同志,給他們每人配備了一匹馬。但董必武用配給他的那匹馬來馱傷病員、馱糧食、馱書,自己則拉著韁繩在前面引路。中央和同行的同志一再勸說董必武騎馬,但他依然堅持步行。行軍中,為了照顧正在發燒生病的飼養員,董必武把馬讓給飼養員騎,自己邊牽馬邊手拿木棍撥草探路前進。
途中住宿,警衛人員考慮董必武年紀大了,總是安排他住相對好一點兒的房子,但董必武堅決不允許,每次都主動住在最破舊的房子里。為此他每次到駐地,都先要察看同志們的住處,一是看大家住宿還有什么問題沒有,二是看自己住的是不是比別人好。如果發現比別人的好,他就毫不猶豫地搬到差的房子中去住。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董必武是拄著棍子自己步行走過來的。
1935年,董必武在延安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當時條件十分艱苦,黨校校長和教務處主任等幾個人在一間屋子辦公。作為校長,是可以有自己的一張桌子,可以自己睡一張床鋪的,但董必武堅持和教務處長共用一個桌子、一條長板凳辦公,合用一張硬板床睡覺,和學員吃一樣的伙食。他處處以身作則,給黨校學員樹立了好榜樣。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央調他去做統戰工作。做這個工作,需要經常與國民黨高級軍官和上層人士打交道。國民黨高級軍官和上層人士衣服光鮮,腳穿皮鞋或者馬靴,吃飯七八個菜,有酒有肉,出入有衛兵前呼后擁,氣派得很。董必武卻只身穿打著補丁的舊軍裝,穿著補了又補的舊布鞋,和他們打交道。他不卑不亢,有一種沉穩、大氣的風度。談完事,董必武起身就走,從不吃國民黨上層高官的請,而是回去和同志們一起吃窩窩頭就咸菜。
后來,董必武調至中共南方局(八路軍辦事處)擔任中共南方局常委、統戰工作委員會書記。當年生活十分艱苦,八路軍辦事處每個人的伙食費一個月只有3元法幣。重慶談判時,毛澤東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看到這里的同志們吃得非常差,說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伙食比延安還差。
由于生活費用少,重慶物價又經常波動,八路軍辦事處的日常生活往往難以為繼。為了節約用度,保證中共南方局的正常運轉,組織決定由董必武兼管后勤方面的工作。董必武身負很多重任,工作千頭萬緒,每天都忙得很,但他對于辦事處機關的伙食開支管理和監督得非常嚴。他自己帶頭勤儉節約,決不多花一分錢。他對辦伙食的同志提出了一個要求:既要想盡辦法改善同志們的伙食,又決不能亂花一分錢。他親自制定了一個機關伙食標準,實行包干調劑。經濟方面的開支要認真記賬,每個月算一次賬,決不能透支。辦伙食的同志嚴格按照這個要求做了。每個月的開支賬,董必武都要核查。
1941年底,中共中央為了改善在重慶紅巖的中共南方局領導人的生活狀況,按照干部保健的有關決定,讓中共南方局擬定了一個干部保健標準,給那些擔負繁重工作的領導同志適當提高生活津貼。擬訂這個生活津貼費名單時,周恩來和董必武二人主動要求不把自己列入其中,他們的開支標準和普通干部一樣,和大家一起吃食堂的飯菜。
1957年,董必武擔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組織安排他家住在北京鐘鼓樓后一個昔日的王府里,住房多、院子大,冬季單獨燒鍋爐取暖,很舒服。按照中央警衛規定,中央警衛局安排一個排住在那里擔負警衛任務。董必武上班乘車,汽車要走很遠的路。但過了不長時間,董必武卻要求搬到當時中南海較為窄舊的房子去住。董必武的考慮是:原來的房子離最高法院很遠,每天上班不方便,還需要很多人來回送文件,自己上班乘車要耗費不少汽油。到中南海住得是窄一些,但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節約了一半汽油,不用很多人來回送文件了,不用單獨安排一個警衛排了,也不需要單獨燒鍋爐取暖了。
董必武外出視察,總是堅持吃普通干部的伙食。1964年董必武到旅順海軍基地視察。吃午飯時,部隊上了名菜名酒招待他。董必武走進餐廳一看,立即回到自己休息的房間,拒絕吃飯。他對秘書說:“中央對干部視察吃飯有明文規定,為什么上這么多的酒菜?不把名酒和名菜撤掉,今天的午飯我就不吃了。”秘書把董必武的意見告訴了海軍基地的領導。他們去向董必武解釋說:“那是不花錢的。我們有個潛水中隊,就在我們招待所附近駐扎,戰士們在進行潛水訓練時帶一個網袋下水,順便帶一點海味來改善生活。這不算是浪費。”董必武聽后表示:“戰士們自己撈的,自己改善生活我不反對,但作為領導干部要嚴格要求自己。戰士自己改善生活與給領導干部擺宴席是兩回事。如果都這樣搞,會吃壞作風的。這樣的宴席我不能吃。”海軍基地領導把名酒和名菜撤走,只留下干部視察工作餐標準的飯菜,董必武才吃了這頓飯。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在黨內資歷是很老的,但他從來不擺“老資格”,不爭地位、不爭名譽。黨組織讓他干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他總以“配角”“跑龍套的”自居,一生任勞任怨。他總是用“人民公仆”“老黃牛”自勉,并按照“人民公仆”和“老黃牛”的標準,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
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曾先后擔任過許多重要領導職務。他還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職。雖然職務越來越高,但他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習慣。他進城后,為出國訪問而做過一件長呢大衣,此外再沒有做過其他大衣,只有這件大衣一直伴隨董必武,直到他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