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古城墻是我國瑰麗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發展中最為顯著的功能性建筑,更是城市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城市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古城墻對于城市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很多人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意識到古城墻潛在的歷史文化價值,沒有很好地保護古城墻,反而對古城墻造成了破壞。因此,提高普通民眾對于古城墻重要性的認識,宣傳一定的文物保護知識非常有必要。文章以大同市古城墻保護為例,對古城墻的保護修繕進行了闡述,提出保護古城墻的四點措施,提升人們對于古城墻的保護意識,保留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關鍵詞:大同古城墻;修復;保護
0 引言
古城墻是我國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歷史文物,也是當地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者,是地區文化的重要代表,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古城墻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古城墻是一座城市精神的彰顯,也是當地文化風貌的重要體現,更是古城墻所在地發展文旅產業重要的資源之一。因此,對古城墻進行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需要重視古城墻的保護和修繕工作,要對古城墻進行保護性修繕,不能以現代技術進行胡亂修繕,導致古城墻不再保有歷史風貌,缺失了其原本的面貌和歷史文化價值。本文以大同市古城墻保護為例,對古城墻的保護修繕概況進行了闡述,提出保護古城墻的四點措施,提升人們對于古城墻的保護意識,保留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 大同古城墻概述
現存大同城墻是明代將軍徐達在遼、金、元舊城的基礎上筑建的新城,東西長1.8千米,南北長1.82千米,周長為7.24千米,面積約3.45平方千米。城墻四周修建了48座望樓,城中設有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4門,4門之上分別設有城樓。城樓防御設備齊全,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圖1~圖3)。
大同城墻之上砌有580多對磚垛,代表當時大同所轄的村莊數目,既是體現為政者守土衛民之責任,同時也蘊含著軍民一體、拱衛城池的寓意。大同城墻開城門4道,券洞式磚砌門洞之上建城樓,恢宏雄偉,門外另筑甕城、月城。
隨著修復工程的開展,大同城墻作為主要景點,成為大同市的重要旅游資源之一。在大同城墻修復的過程中,特地設置了夜景燈光,安裝了大量的投光燈、瓦面燈等一系列流光溢彩的燈光,使大同城墻雄偉壯麗的一面在夜幕之中顯得更為雄渾。大同城墻沉淀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精神,觀其巍峨氣勢、布局精巧,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大同古城墻作為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在這里彌漫的硝煙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歡歌笑語的和平盛世,大同這座城市也正在以穩健的步伐不斷地向前發展,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2 大同古城墻保護性修復
伴隨著改革開放,古城的建設性破壞愈演愈烈逐年加重,大同古城墻在這一時期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2008年,對大同古城墻的修繕工作正式開始進行。大同古城墻的保護修復對傳承文脈、彰顯古城歷史風貌、重現古城光彩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傳達大同的人文精神也相當重要。
2008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開始正式對大同古城墻進行修復工作。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2005年時,大同古城墻僅保存殘墻斷壁共4000多米,已損壞毫無殘存的古城墻有3200多米,僅保存了殘墻55%左右。大同古城墻歷經明清等多個歷史時代,有著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因此大同城墻的修繕工作顯得格外重要。
大同主城墻修繕主要包括其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城墻修繕內容,修繕的主要工作包括城墻附近區域的拆遷和城墻修復工作這兩大部分。大同東城墻主要處于大同的老東關商業中心,這部分區域的土地歸政府所有,在修繕過程中無形中降低了很大的難度。東城墻在大同城墻歷史上并未遭受毀滅性的破壞,相對于其他方位的城墻,東城墻是保存最為完好的部分。在東城墻修復之前,東城墻墻體及望樓基礎(城墻土體部分)保存完好,東城墻甕城南面的城墻砌磚基石仍存,東南角控軍臺附近墻體老城磚也尚存。
2.1 大同東城墻體的修復
2008年,東城墻附近的房屋開始征收和拆遷工作,在該工作完成后,2009年針對東城墻的修復工程正式開始。這也是大同城墻修復正式開始的標志。在大同古城墻修繕工作開始前期,對大同古城墻進行了實地勘測過程。大同古城墻的修繕準備工作,不僅結合了勘測設計,并且結合了當地的民風民俗,運用民俗學的方法調查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多方面的訴求。通過多方面的綜合調查和勘測,實地對大同古城墻的遺址病害進行評估,并繪制測繪圖紙,最終真正實現修復工程動工。歷時6個月,修復了東甕城、東南東北2座角樓、12座望樓和東南東北2座控軍臺。
2.2 大同南城墻體的修復
南城墻的土地征收難度較大,由于其周圍都是居民區,再加上南城墻的墻體遭受了較大破壞,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修復之前,南城墻這一段的明代雁塔保護較為完整,所以明代雁塔的修復工作難度并不大。南城墻內外兩側于修復前有較多居民區。從整體上看,南城墻土墻體保存并不完整。相對而言,位于古城西南方的善化寺山門段南城墻和古城東南方向雁塔段南城墻的夯土墻體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值得慶幸的是,明代雁塔保存完好,依舊高高聳立于南城墻土墻體之上。2010年,南城墻附近的拆遷工作正式啟動。2015年5月,針對南城墻的保護性修復正式動工,這一修復工程共歷經14個月,最后終于修復南城墻。南城墻也是大同城墻中最為雄偉的一部分,現在城墻上的雁塔是依照舊雁塔重新修建的,保存下來的雁塔移到了府文廟院內。
2.3 大同北城墻體的修復
2011年2月,北城墻附近房屋征收的工作啟動。在北城墻修復之前,北城墻甕城東西兩側望樓還遺存有夯土遺址基礎。這也是北城墻修復難度較低的重要原因。北城墻的修復難度較低,從9月開始到次年10月修復工程全面完工。
2.4 大同西城墻體的修復
西城墻的修復工作是較為困難的,當時大同市的移動大樓和聯通大樓位于西城墻的核心區域,由于搬遷難度較大,這一區域的房屋征收工作花費了較長的時間。另外,這一側城墻含有大同展覽館,也是需要保護的重要建筑之一,按照既定方案,需要對大同展覽館進行平移保護,因此耗時更長。
2016年11月,西城墻的修復工作完成標志著大同古城墻的修復工作結束。2016年11月18日,歷時8年的大同古城墻終于合攏,耗資近50億元,搬遷居民23888戶。修復后的城墻東西長1.8千米,南北長1.82千米,周長7.24千米,面積3.45平方千米,城墻高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氣勢恢宏。
在大同古城墻的保護與修復工程中,古城主體四面城墻皆遵循舊制,完整地恢復了原貌。北小城在原有土墻體的基礎上采用半包磚的形式進行了保護,東小城與南小城卻未能在原址進行修復。
2.5 立法保護大同古城墻
在大同古城墻歷時8年的修復過程中,大同城市項目建設批準需要嚴格遵守《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等的相關規定。大同市對于古城墻的修復工作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又按照現代的建設工藝技術對大同古城墻進行了保護和修繕,比如運用利用無夯土遺存混凝土重建城墻的方法,就是修復過程中的創新性技術運用。同時在修復古城墻的過程中,大同市政府加大對于古城墻的保護性宣傳,樹立民眾保護古城墻的意識。當前大同市修繕古城墻的過程和成果成為古城墻保護和修繕的重要標本,為保護修繕其他古城墻創立了范本。
3 古城墻保護的主要措施
3.1 推動立法保護
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存不同歷史文化地域的精神風貌,更好地保護古城墻,相關部門需要積極制定古城墻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推進針對古城墻等歷史文化遺跡的立法保護,以法律的形式規范人們的行為。對于古城墻現存情況,需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調查和匯總,要求政府部門與專業組織機構加強溝通合作,推動保護古城墻的工作更好進展。
3.2 古城墻保護性修繕
對殘存的古城墻進行保護性修繕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搶救殘存古城墻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大同古城墻修繕一樣,需要創新性使用修繕方法,“修舊如舊”,維護古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為進一步發展文旅產業打好基礎。古城墻遭受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自然災害破壞以及后期人為破壞,對古城墻進行修繕有很大的必要性。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古城墻的保護與修復,要及時關注古城墻的修復工作,對古城墻的修復工作進行流程把控,避免修繕工作不夠專業,造成古城墻的二次傷害。在修繕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內容對古城墻進行修復和完善。在大同古城墻修繕的過程中,對古城墻進行了實地測量,采用了多學科交叉的方式對古城墻進行了科學合理的修繕。其他古城墻的修繕也可以借鑒這一修繕工作內容。
3.3 地理空間信息技術運用
古城墻的修復工作,需要運用到地理空間技術與考古調查技術,需要根據當前技術的發展,及時創新古城墻保護技術,不斷優化保護古城墻的流程。需要培養專業人員對古城墻進行修繕,提高修繕人員的技術能力,提升修繕效率。同時,要及時發現古城墻修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解決。
3.4 加大古城墻保護方面的宣傳
當前需要樹立群眾對于古城墻的保護意識。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于古城墻的保護力度,突出古城墻保護的重要性,加強對于古城墻保護的教育,以多種方式加大對于古城墻的宣傳力度。要結合當前的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渠道,對古城墻進行多種方式并行的宣傳。可以定期進行科普講座,加強群眾對于古城墻的認識和了解,使群眾了解保護古城墻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保護古城墻。
4 結論
古城墻是一座城市城市精神的彰顯,也是當地文化風貌的重要體現,更是當地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資源之一。因此,對古城墻進行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大同市古城墻的保護為例,對古城墻的保護修繕概況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保護古城墻的四點措施,提升人們對于古城墻的保護意識,保留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李小瑞,趙敏.大同古城墻的修復與再利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8(10):204-205.
[2]薛海霞.大同古城保護和修復的原真性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86-93.
[3]楊雪蘭.大同古城的保護與修復[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0-42,46.
[4]劉海濱.大同古城墻修復中的歷史價值回歸探索[J].中國文化遺產,2011(1):70-73.
【作者簡介】王春紅,女,山西大同人,本科,從事文物講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