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江 熊斌
摘 要:基于矛盾的統一性視域,新時代我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內涵,既是客觀外在供給充足與主觀內在感受滿意的統一,又是現實生活體驗美好與未來夢想遠大的統一;既是宏觀人民生活美好與微觀個體生活幸福的統一,又是中華大地整體發展良好與局部發展協調的統一。人民美好生活需由主體要素、價值要素、主觀要素、內容要素等構成。
關鍵詞: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內涵;構成要素
本文索引:陳開江,熊斌.新時代我國人民美好生活論析[J].中國商論,2021(14):-024.
中圖分類號:D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7(b)--03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當選后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一詞在十九大報告中累計被提及達14次之多,一時間新時代中國人民美好生活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從不同的理論視域觀照我國人民美好生活,可以映現出不同的理論影像。實現我國人民美好生活作為新時代解決主要矛盾的目標,不能擴大、深化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而是要抑制、解決這些矛盾;應充分運用矛盾的統一性理論,統一協調好這些矛盾。因此,矛盾的統一性視域應作為觀照中國人民美好生活內涵的一面鏡子。本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矛盾的統一性視域探討人民美好生活的內涵,詮釋人民美好生活的構成要素,科學地解讀了新時代我國人民的美好生活。
1 對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內涵的解讀
矛盾對立統一規律作為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內容,認為矛盾無處不在;對立性和統一性作為矛盾的兩大屬性,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兩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當事物發展處于量變階段時,統一性占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當事物發展處于質變階段時,斗爭性占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新時代中國社會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矛盾綜合體,主要矛盾是其中最突出、最主要的一對矛盾。破解主要矛盾的目標是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實現我國人民的美好生活。但在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實現過程中,又存在客觀外在供給與主觀內在感受、現實生活體驗與未來夢想、宏觀人民生活美好與微觀個體生活幸福、中華大地整體發展與局部發展等一系列矛盾。要想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僅要善于在美好生活中發現這些矛盾對立,更要注意在其矛盾對立中把握統一,充分發揮矛盾統一性作用,不斷化解矛盾。基于矛盾的統一性理論觀照我國人民美好生活,既是客觀外在供給充足與主觀內在感受滿意的統一,又是現實生活體驗美好與未來夢想遠大的統一;既是宏觀人民生活美好與微觀個體生活幸福的統一,又是中華大地整體發展良好與局部發展協調的統一。
1.1 人民美好生活是客觀外在供給充足和主觀內在感受滿意的統一
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僅是新時代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成果供給狀態的客觀描繪,還蘊含著人們對這些供給積極、正面的評價,是客觀供給與主觀認知體驗的和諧統一。因此,美好生活既蘊含著客觀實在性,又映現著人們的主觀認知;既展現著外在供給的充足,又包含著人們的價值理念。外在供給充足體現在人民充分當家作主的政治機制、市場經濟的高品質商品與服務、文明的文化產品與教育等的充分供給;主觀感受滿意體現在“權利得到有效保護的心安生活、人格得到尊重的平等生活、美德受到敬重的道德生活、個性得到完善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生活”,人民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可見,人民的美好生活既是新時代外部客觀世界生活美好的映現,又是內部主觀世界體驗美好的結晶,是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協調發展的統一體。因此,我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外在客觀供給的充足,又要注意主觀精神境界與價值觀的升華,在兩者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美好生活。
1.2 人民美好生活是現實生活體驗美好與未來夢想遠大的統一
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人們立足于現實、反思現實對未來的美好規劃,凝結了人們對未來的遠大夢想,是敦促人們面向未來不斷積極進取的動力。美好生活凝聚著人們對現實生活中若干生活目標的渴求,蘊含著對現實的不足之感,放眼未來的求足之感。因此,美好生活源于現實,不能完全超越現實;美好生活不能完全拘泥于現實,要融入相應的遠大夢想。脫離我國發展底蘊的美好生活最終只會陷入空想,變成可望而不可即的虛無縹緲之物無從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應充分立足于我國國情,通過不斷創新實踐來努力實現。同樣,停留于現實,無視未來遠大夢想的美好生活最終會失去進取動力而陷入功利主義窠臼。打通美好生活現實與未來之間的屏障,成為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就新時代中國而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是凝聚中國人民未來美好生活遠大夢想的精準表達;中國人民的中國夢,架起了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現實與未來之間的橋梁。
1.3 人民美好生活是宏觀人民生活美好與微觀個體生活幸福的統一
人民美好生活不僅是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集合體,還蘊含著多姿多彩的微觀個體美好生活元素;人民美好生活不僅是宏觀人民生活愿景的匯聚,還是多元個體積極生活追求的展現。因此,人民美好生活既體現著廣大人民一般性、普遍性的生活愿景,又包含著微觀個體特殊性、個別性的生活愿望。這也要求黨和政府在建設人民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不僅要保障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聚焦人民的一般性、普遍性需求,還要把握微觀個體的個體性差異,適度關注個體的特殊性、個別性需求。脫離人民整體,片面強調個體的美好生活極易導致貧富懸殊、兩極分化,而失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意,強調人民整體而無視個體的美好生活容易導致人民美好生活被抽象化而使社會主義發展失去動力。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猶如浩瀚大海,個體的美好生活猶如涓涓細流,個體的美好生活涓涓細流只有融入人民的美好生活大海才能獲得持久生命力。個體利益需要與人民利益進行適當協調與對接方能實現美好生活,如個體通過偷稅漏稅、坑蒙拐騙等犧牲人民利益而暫時維持的所謂“美好生活”注定是不會長久的。
1.4 人民美好生活是中華大地整體發展良好與局部發展協調的統一
人民美好生活不僅是東部地區、城市的發展充分,還是東南西北中、城鄉共同的發展進步;人民美好生活不僅是房地產業的發展良好,還是各大行業的協同發展;人民美好生活不僅有虛擬經濟的欣欣向榮,更有實體經濟的蓬勃向上。因此,人民美好生活是中華大地整體發展良好與局部發展協調的統一,需要實現區域、城鄉、行業、虛實經濟的協調發展。發展協調統一為相對而非絕對,東部地區的一枝獨秀、城鄉的二元結構、房地產業的獨大、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都將使我國區域、城鄉、行業、虛實經濟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而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但各區域、各城鄉、各行業、虛實經濟的完全同步發展、平均發展同樣會使人民美好生活無從實現。因此,發展相對較快的東部地區和城市在發揮自身先發優勢的同時應幫扶中西部地區、農村,在發展房地產業的同時要協調發展其他行業,在維持虛擬經濟活力的同時全力拉動實體經濟發展,這是全體人民共同邁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 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構成要素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須具備以下構成要素。
2.1 人民美好生活的主體要素是廣大人民群眾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這決定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主體要素是廣大人民群眾。新時代人民群眾是中國社會前進的動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依靠力量。因此,人民美好生活的主體應該也必然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美好生活是屬于絕大多數人民的共同神圣權利,而不是少數人或群體的專利;不能用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和地區人們的美好生活代替廣大人民的美好生活,不能忽視少數困難群體和落后地區人們的美好生活建設工作。人民作為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和美好生活的踐行者,在社會勞動實踐中創造了美好生活。因此,人民美好生活應“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人民是美好生活的需要主體、創造主體和享受主體,黨作為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為了人民。因此,黨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并依靠人民實現這一目標。
2.2 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要素是共建共享和合理健康的生活
新時代個體自主性的不斷增強和社會價值觀的日益多元化直接促成了人們的未來美好生活目標紛繁復雜,如若失去相應的價值要素界定,“美好生活”勢必淪為一些人追求獨享生活、奢靡生活的護身符。因此,人民美好生活必然是包含價值要素的,應是共建共享和合理健康的生活。人民美好生活不是個體單打獨斗,只有通過人民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共同努力奮斗才能實現。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是獨享的生活,而是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的生活。合理健康是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內容正當與否的檢驗標準。人們的美好生活要求他們的美好生活目標合理,不脫離我國國情和自身實際,推動人與社會的健康發展;美好生活內容需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不損害國家、集體與他人利益。
2.3 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觀要素是人民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好生活是客觀世界供給在人們主觀世界投射后其內心給予的肯定評價。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肯定評價源自于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是否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評判人民美好生活實現與非的重要指標。人民的獲得感側重于外在供給的充實,幸福感側重于內心的精神美好,安全感側重于美好生活的可持續性保障,三者相輔相成、相伴相生,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觀要素。獲得感是人民共享的發展成果實實在在地構筑在人民的感性現實里,不是畫餅充饑,停留于空想。幸福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內心產生的積極情緒,其不僅與外在供給相關,還與人們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息息相關。人民的美好生活應是可持續的存在,得到相應安全保障的,有相應的安全感。因此,黨和政府在引領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在抓好“五位一體”建設的同時,還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廣、更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4 人民美好生活的內容要素是人們不斷發展變化的生活目標
人類永無止息地追求美好生活,是社會前進的一大動力。人們往往是在某一既定目標實現后,新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涌現了,人們的美好生活目標始終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之中。不斷發展的美好生活需要引領著人們向既有目標奮斗,這也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長期處于日益增長的狀態。人們總是樂于將其生活與過去生活進行縱向比較,與他人生活進行橫向對比;在比較中找出自己生活需要的不足,對自己計劃中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予以修正與調適。人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旦得以實現,其已實現的美好生活便會被視為常態,任何影響或消減其常態化美好生活的行為必然會遭致其抵觸或敵視。對此,黨和政府應盡最大努力做加法,盡量避免做減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參考文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8(01).
鐘實.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內涵[J].經濟,2018(07):28-29.
陳開江.理解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三重維度——基于相關統計數據的分析[J].社科縱橫,2020(03):15-23.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3-18(01).
包月強.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濟寧學院學報,2019,40(06):43-48.
龔維斌.把握美好生活內涵的五個維度[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11):13-17.
唐德才.淺析美好生活的條件及內涵[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8,20(06):59-62.
Analysis of Chinese People's Good Life in the New Era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CHEN Kaijia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XIONG B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vision of the unity of contradictio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ood lif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the unity of the objective external supply and the internal feelings of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but also the unity of the beauty of real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lofty dream of the future. It is not only the unity of the good life of the people at the macro level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individual at the micro level, but also the unity of the goo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d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reas. The good life of the people must have the main elements, value elements, subjective elements, content elements and other constituent elements.
Keywords: new era; the people; good life; connotation; constituent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