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巧合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旅游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瑜伽是一項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關于身體、心理和精神練習的運動,能從多個方面調理練習者的身心。高校的專業課和選修課開設范圍廣泛,但瑜伽學習并非一蹴而就,由于目前瑜伽教學的方法單一,過程復雜,學生難以掌握瑜伽練習的動作和技巧[1]。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動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高校瑜伽教學中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是未來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基于此,通過應用該教學模式分析對課堂教學的優化作用,有利于高校構建適合瑜伽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此促進高校瑜伽課程及教學的改革。
該文以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在瑜伽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從學校2019級瑜伽班級中隨機選擇2個班級作為調查對象,一個班40人為甲組(對照組),一個班44人為乙組(研究組)。2個組的所有學生之前均未參加任何的瑜伽輔導課程。甲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乙組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教學模式。
1.2.1 教學模式
甲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教、學生學,內容如下:教師設定學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環節,以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完成;采用體能+瑜伽體式考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乙組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內容如下。其一,高校明確瑜伽課程的教學目標,授課教師和學生了解教學目標后確定任務和考核評價。其二,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提前搜集或錄制教學視頻,并上傳到學習軟件,在軟件中布置任務;建立班級QQ群,將涉及瑜伽教學的內容傳到群中;在課堂教學中對動作示范、講解和領做;在課堂教學中或課余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錯誤動作及時指出和糾正[2];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為其答疑解惑。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在手機上安裝相關的教學軟件;及時查看瑜伽教學視頻并加強模仿練習;熟練和掌握瑜伽動作后上傳到軟件中,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行創編瑜伽動作。其三,效果評價包括學生瑜伽的基本體能測試、動作測試、學生對瑜伽課程滿意度評分[3]。
1.2.2 效果評價
實驗周期為2個學期46個學時,教學內容是初級和中級的拜日式,課程教學結束后以瑜伽的課程、教學及考試大綱的標準作為參考依據,由專業教師分別對2組學生的瑜伽的素質測試、動作測試和小組創編進行評分。
1.2.3 統計學方法
該實驗的所有數據一律采用統計學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基本素質是瑜伽教學的基本要求。基本素質要求練習瑜伽的學生有良好的身體柔韌素質,采用坐位體前屈作為測試基本素質的測評方法;對力量素質的測試采用握力器測試學生的握力、握力指數,其評測標準為“握力指數=握力/體重×100”;平衡素質采用體質監測的儀器進行閉目單足站測試[4];心肺耐力采用心肺測試系統直接測定最大攝氧量。根據統計結果(見表1),2組學生之間的差距較大,乙組學生的測試成績遠高于甲組學生的測試成績。
表1 比較兩組基本素質評分()
表1 比較兩組基本素質評分()
此次瑜伽課程內容是初級和中級拜日式瑜伽,每套動作評價標準為滿分100分,專業教師對2組學生的完成情況(如動作的正確、流暢、優美及創新等)進行評分。根據結果(見表2),乙組(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學生初級和中級拜日式動作套路得分顯著高于甲組(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初級和中級拜日式動作套路得分,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為了培養學生在所學動作基礎上進行動作創新的能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創編瑜伽動作,乙組(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學生的創編動作的成績顯著高于甲組(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創編動作的成績。
表2 比較兩組系列動作及創編動作成績()
表2 比較兩組系列動作及創編動作成績()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85%的學生對于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滿意,而52%的學生對于應用傳統教學模式滿意,乙組評價(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顯著優于甲組(應用傳統教學模式)評價,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得到學生的認可。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在瑜伽課程中應用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對瑜伽學習的興趣,提升了高校瑜伽課程教學的質量。
為了分析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邀請專家到2組瑜伽課程教學中聽課、座談和評課。專家對乙組(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課堂組織評分(83.35±4.78)顯著高于甲組(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組織評分(78.38±8.14),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專家對乙組(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學生課堂的表現評分(91.18±6.56) 顯著高于甲組(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分(81.27±8.34)。總體來說,在高校瑜伽課程中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使得教師的授課目標明確,學生學習的目標也明確,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教學內容提前進行預習,使其在課堂教學中集中注意力,靈活組織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瑜伽的積極主動性,增強教學與學習效果。
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無線網的逐漸普及,在“互聯網+”模式下,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5]。該模式為高校教學課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熱點話題。利用智能手機,可在課前通過手機軟件查看瑜伽教學視頻,預習相關內容;通過手機存儲和記錄學習教師提前錄制的示范動作,或學生學習后將掌握熟練后的瑜伽動作錄制視頻上傳到學習軟件,教師在學習軟件平臺可對動作進行指導;或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布置學習任務;或在網平臺上開展創編動作的評比等。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為高校傳統課程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模式,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與時俱進地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十分必要。
通過教學模式實驗研究發現,在瑜伽課程教學中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乙組學生在基本素質、系列動作、動作編創的得分顯著高于應用傳統教學模式的甲組,專家和學生也對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應用給予較高評價。由此說明,在高校瑜伽課程教學中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效果顯著,使得該教學模式得到認可。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把智能手機作為學習工具,借助網絡平臺,達到課程教學和學習的目的。該模式也充分激發了學生對瑜伽課程學習的興趣,為掌握瑜伽動作和技術要點打基礎,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運動技能[6]。
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學習的途徑,學生難以掌握教學內容,智能手機與“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得學生課外的學習時間得到了增加,課程教學活動中師生的互動方式變得多樣化,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途徑也變得豐富,當教師為學生布置自學任務時,如讓學生自學初級瑜伽拜日式中的直掛云帆式,學生首先想到在網絡上搜集教學視頻,而智能手機就是最便捷的工具[7]。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在網絡平臺上查閱相關的資料、視頻、觀看課堂直播、完成學習任務等。“互聯網+”促進教學模式改革,而智能手機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持。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利于高校體育課程選課工作的開展。
在高校瑜伽課程中應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教學新模式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模式在瑜伽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瑜伽動作的要領,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的效率,學生在該模式下,將不再受到學習方式和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該模式將推動高校課程及教學方式的深入改革。